李欣
21世紀是一個信息化的時代,什么都在與信息數字化接軌,教育也不例外,“一支粉筆一張嘴,一塊黑板一本書”的傳統語文教學模式已不能適用于當今新課改的要求,亦不能滿足學生對于語文知識的需求,所以,學習信息技術,更新教育觀念,是對老師最基本的要求,這一點,對于城里的教師來說,不是太大問題,但對于農村小學教師而言,卻是迫切需要學習的。由于地方“均衡發展”政策的快速落實,多媒體設備已配備到位,農村小學語文教師就要快速轉變原有教學方式,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為農村小學生開辟更多的知識新天地。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現我就對于信息技術在農村小學教學中的應用,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激發學習興趣,營造良好氛圍
愛因斯坦說過:“有效的學習必須建立在對學習材料的興趣之上”,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利用信息技術作為呈現教學內容的教學工具,以文字、聲音、圖像,動畫等多種形式呈現給學生,能夠全方位的調動學生感官,大幅度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他們主動發現,主動探索,從而營造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老師加以引領指導就行,也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地位,最大程度調動學生能動性。例如在講解《圓明園的毀滅》這一課時,教師先播放有關圓明園毀滅的先關影片,同學們快速被視頻所吸引,加之解說員激昂的解說,同學心中的憤恨一下子被激發出來,那么教師就可以很順利的進行下一個環節,從而有效地完成這一課的教學目標。
二、突破教學重難點,提高課堂實效性
多媒體技術的形象性、直觀性、生動形象是區別于傳統教學模式的最大特點,所以才會如此廣泛地應用于小學語文課堂,它能夠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形象,讓學生快速理解,使教學化難為易,且不枯燥。L例如在教《開國大典》第二段時,為突破寫排比句的難點,可設計如下:1.播放“開國大典”動畫并配音樂,創設情境2.面對動畫,讓學生用“群眾”和“為……而……”模仿說話,體會當時人們的心情,為寫排比句打下基礎3.出示文中兩個難句,在教師的指導下理解后用“……曾經鼓舞…… 現在鼓舞 ……”的句子仿說排比,這樣學生就對難點文字理解準確,省去了老師繁瑣的講解,讓學生從視聽理解課文,重難點迎刃而解,學生也有說有寫,有練有思,課堂教學目標也實現了一半,節省時間,有效提高課堂效率。
三、豐富學生情感,陶冶學生情操
多媒體信息技術根據語文教學的具體內容,創設出豐富的情境,使學生通過聲情并茂、動靜結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充分調動他們的情感細胞,才會使學生的情感隨文而動,因文而生。如在學習《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時候,讓學生看相關動畫片,學生隨著劇中小女孩的命運發展,一同感受她的痛苦與悲哀,面對入情入境的孩子,教師再讓學生說說自己心里的想法,不用老是多加言語,學生紛紛說道,“小女孩太可憐了”“我想把自己的手套與棉靴給她”“把她接到我家來吧”……此時學生情感已被帶入情境,學習課文也水到渠成。
四、拓展學生思維,培養創新能力
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已成為重要內容,信息技術作為重要的輔助工具,自然不可或缺。信息技術的直觀性、多樣性、啟發性不僅有利于語文知識的相互滲透,也發展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開拓了學生的想象空間,使得學生積極探索,獨立思考,勇于創新。比如教師在教授《小兒垂釣》時,使用多媒體技術的情況下,讓學生朗誦與學習,培養學生興趣,學生便展開豐富聯想,有的學生想象小男孩的快樂狀態,有的學生想象自己是男孩會怎么做,學生暢所欲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維與想法,通過此種方式,讓學生在情趣引導下,鍛煉了創新思維!
綜上所述,多媒體信息技術使得農村小學語文課堂煥發出勃勃生機,轉變了農村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調動了學生的思維,拓展了農村學生的視野,使他們進入了多姿多彩的語文世界,輕松、愉快、主動地學習語文,也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和學生整體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