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明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現(xiàn)在的問題學生比以往要多得多,尤其是在農村學校。很多孩子因為父母外出打工,就成了留守兒童。加之現(xiàn)在越來越高的離婚率,一些父母重組家庭后,對孩子漠不關心,缺乏關愛,所以“問題學生”的情況越來越普遍。怎么正確認識他們,怎么正確對待他們,我結合在農村小學的教學實踐,在此淺談幾點自已的看法。
一、“問題學生”的類型
我所教的農村小學班級,班內雖然學生不多,但是“問題學生”不少。在一般人看來,“問題學生”常常就是那些不聽話、對學習毫無興趣、打架罵人、不尊重師長的學生。我個人認為:“問題學生”的界定是:品德、學習態(tài)度、心理等方面存在較為嚴重的問題。而單純因為智力而造成成績不好的孩子,不能認為是問題學生。“問題學生“的常見類型有如下幾種:
(1)學習困難型:此類學生的主要問題是學習成績一直較差,自暴自棄。
(2)紀律松散型:此類學生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自控能力較差。
(3)品行不端型:此類孩子常常滋事生非,欺凌他人,不服管教。
(4)心理障礙型:如早戀、迷戀網絡、自卑、不合群、孤僻憂郁等。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問題學生"存在的呢?
二、“問題學生產生的原因”
自去年9月,我擔任了我校五年級班主任兼語文教師。經過長時間的接觸我在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很多的問題。 我記得第一天開學一個學生從外地轉來,該生看起來很憂郁,自此我就一直很關注該生的動向。開學沒幾天,我就發(fā)現(xiàn)他經常不交作業(yè),也不合群。經??诔雠K話,有時和同學發(fā)生矛盾就大打出手,而且從不手軟。任課教師在上課的時候,他經常出言頂撞。作為年輕班主任來說,我剛接手這個班,所以我很用心的去了解事情的原委。我就單獨把他叫出來談心,我想知道到底什么原因導致他這樣的呢?一開始他一句話不說,后來頂不住我多次的感化教育,他終于告訴我,因為父母離異了,他爸爸再組家庭,他和姐姐在新家庭里經常受后母孩子的欺負,他氣不過就經常和她打架,他爸爸沒辦法就把他送回了老家。因為爺爺奶奶脾氣不好,由此感覺不到家庭的溫暖,所以心理不陽光。也就是他為什么一直在學校這種表現(xiàn)的原因,孩子缺少關愛,希望以這種方式來得到老師和家長的關心和愛護。其實這種例子只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見到的千萬種的一個??梢娝^“問題學生”并不是天生的。我個人認為造成“問題學生”的原因有以下幾個:
(1)家庭變故或者父母離異,無形之中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陰影,讓孩子不得不面對未來或者自暴自棄。
(2)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農村小學的學生,性格相對比較單純,當看到一些社會上好玩的游戲或比較有刺激性的斗毆時,就很向往,他們會很可以的去模仿。當然,他們這些“瀟灑的舉動”肯定會讓還身為小學生的其他同學羨慕不已,要是有些學生不能克制住自己,那他們也會跟著學,會變壞。
(3)智力低下者,長期受到同學的排擠和老師的忽視,因而對任何事情都漠不關心。
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孩子都是受到了一定因素的影響才會變成這樣的,那么作為一名合格的小學教師,我們應該怎樣的引導這些孩子呢?
三、如何正確對待“問題學生”
(一)要尊重信任平等對待“問題學生”
尊重學生,是對學生的信任,相信學生的能力,相信他們未來的發(fā)展。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教育才能的基礎在于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個兒童,我不相信有不可救藥的兒童、少女和男女青年”。事實上,問題學生也有其長處和閃光點,只要對他們主動關心和愛護,使他們可以體會到老師對自己的一片愛心和殷切期望時,他們將變得“親其師而信其道”。
(二)堅持正面教育,關心愛護“問題學生”
魯迅先生說:”教育植根于愛,愛是教育的前提。”“問題學生”在集體中往往受冷落,不被重視,大都存在自卑感,失落感,缺乏自信;孤獨、煩惱又不便訴說。他們更加渴望得到關懷、同情、理解和尊重。因此如果對他們冷眼相待,甚至諷刺挖苦,只會傷害他們已經脆弱的自尊和自信,損傷他們已經很少的學習積極性,作為教師,應該主動關心愛護學生,尊重他們,在生活上體貼細心,在學習上對他們要求要適度,并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他們。
(三)加強與家長溝通與聯(lián)系,明確責任,多關心孩子,讓其健康成長
“家”是溫暖的港灣,是避風遮雨的碼頭;“家”是生命之舟的起點,是快樂的源泉……家庭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重要場所,問題學生絕大部分都是因為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長此以往,便形成了比較孤僻、冷漠、反叛意識較強的性格。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庭教育在孩子的一生中影響是很大的。所以當學生出現(xiàn)問題時,教師應及時與家長進行交流溝通。有些孩子之所以在學校很叛逆,就是想引起老師和家長的關注,所以關注孩子的健康成長是家長不可推卸的責任。
(四)要因材施教,增強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俗話說:“一把鑰匙配一把鎖”,面對“問題學生”要有耐心,針對他們的心理特征,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多種多樣的班級活動,讓他們感受到集體的溫暖,使他們有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增強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我們要用愛心、耐心和細心去關心他們,理解他們,只有這樣才能帶他們走向一個美好的未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蘇霍姆林斯基曾感嘆:“從我手里經過的學生成千上萬,奇怪的是,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無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別具特色、與眾不同的孩子。”“問題學生”這樣一個特殊群體,教師必須正確認識他們、幫助他們,讓這些遲開的“花朵”沐浴陽光雨露,健康成長。雖然“問題學生”的教育在工作中是一個難點,但是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們必須任重而道遠,克服這一工作中的難題,給他們一個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