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明志
微信的含義及其特征
微信是騰訊公司于2011年推出的一款在各大軟件商店都可供免費下載的即時通訊軟件,用戶可以通過各種智能終端登錄使用。微信可以通過QQ、通訊錄等方式導入好友,有效便捷地減少了搜索時間。微信相比于QQ更具私密性,朋友圈的內容只有共同好友才可以看見點贊和評論,提供了良好的社交屬性。不僅如此,微信還開發了紅包功能,在逢年過節或是親朋往來,紅包功能都能更好地維系好友之間的關系,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
大學生使用微信的原因
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講,微信滿足了大學生多層次的需求,七個層次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認知需要、審美需要、自我實現需要。
其一,微信可以滿足大學生的生理需求,比如衣食住行等最為基礎的需求。
其二,微信可以滿足大學生的安全需求,在微信上和好友聊天通話相對比較開放和安全,可以避免和陌生人不必要的接觸,使人的心理產生相對舒適的安全感。
其三,微信可以滿足大學生歸屬與愛的需求,由于現實距離的客觀原因,大學生在外地可以通過微信實現和好友家人的有效溝通互動。
其四,微信公眾號以其便捷碎片化的形式頗受大學生歡迎,其知識的推廣傳播滿足了大學生的認知需求,對于有知識焦慮的學生是一劑良藥。
微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積極的影響
首先,微信相對于大學生而言,是一個開放的平等互惠的交流平臺。對于初入大學,進入一個陌生環境的青年而言,微信可以快速地拉近人與人之間的社交距離,增強學生的歸屬感。
其次,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社會建設的主力軍、知識吸取者和傳播者,可以很好地在微信上與同學教師進行學術上的便捷交流,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見解。
最后,微信朋友圈的功能備受推崇,它可以實時記錄自己生活的點滴,了解好友的生活狀態,與他人共享心情,表達自己對事物的觀點。
研究表明,朋友圈的互動也是自我價值的展現,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朋友圈點贊率和回復率高,通過在朋友圈表達自己的情感與觀點,可以得到好友的認可,通過他人的認同得到自身的滿足,提升自信。從這種情況來分析,微信對大學生建立良好的自我認同感有較好的促進效果。
消極的影響
首先,微信導致大學生長時間獲取碎片化的信息,在碎片化信息的轟炸下,使得大學生無法專注研究問題。大學生嘗鮮、獵奇的心理讓他們對這些碎片化信息趨之若鶩,經常出現這條信息沒看完,下條信息又在提示的情況,這種跳躍式的閱讀方式,嚴重阻礙了大學生體系化思維的發展和深入研究習慣的形成。
其次,長期不合理使用微信導致大學生自身的認知能力下降,由于每天要接受各種公眾號的推送,海量的信息呼嘯而來,大學生盲目地去閱讀文章,沉浸于“獲得了很多知識”的假象中,對于事情的認知容易膚淺化,喪失了主觀深層次思考的能力。
如何消除微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
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提升
大學生在面對海量的信息時,無法有效篩選和去偽存真。作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要不斷學習,以自身的經驗努力幫助學生提高認知。首先,應該培養大學生有效搜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引導他們獨立思考,在學習生活中給予啟發和指導;其次,教師應該以身作則,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通過開設講座來加強學生實踐意識,培養學生在現實生活中解決問題的能力。
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其一,良好的校園文化對學生有很好的價值導向作用,學校領導應充分認識到校風建設的重要性。可以把心理健康課程納入每個學生的必修課,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充分利用宣傳欄、廣播等方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識。
其二,學校可以利用微信的平臺,讓教師更好地服務于學生。譬如在各個班級建立心理健康討論組,讓指導教師為學生更好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也可以讓學生互相交流,進行互助教育,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可以及時地給予咨詢和幫助。
科學管理時間,回歸自身
無節制地使用微信占用了大學生日常生活的大段時間,如上課、睡覺、吃飯、鍛煉等。所以當代大學生在使用微信時,要明確做好自己的時間管理,給自己每天制定詳盡可行的目標,然后有一定的獎懲機制,把“微信時間”和必要學習生活時間區分開,將精力從碎片化信息更多地回歸到現實的思考中,逐步提升認識自己,形成健全人格。
結語
我們處于一個網絡科技迅速發展的新世紀,網絡與智能終端的普及使得微信應運而生。它良好的社交性、娛樂性、互惠性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極大便利,但在實際使用中,也應注意微信帶來的負面影響。避免學生沉迷微信、提高學生自控能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應當是每個學校教育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