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雙
當代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特點分析
高校思政教育的導向性
高校開設思想政治課程的意義就在于正確地引導學生思想,幫助學生建立起正確的人生觀,為今后的社會活動奠定正確的思想道德理念。學生的思想素養與他們的需求有直接關系,以往的高校思想教育往往不能以客體的需要為教學重點,只是在強調教學主體的要求,而忽視了教學客體存在的價值。目前的高校思想教育課程會充分考察學生的需要,以正確引導學生利用科學、合理、合法的途徑來滿足自己對生活的需求作為教學目標。教學過程中將以往的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學習,學生能夠通過學習實現自我約束和提高,在良好的教學氛圍中不斷提升自身的思想素質,為今后的社會活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礎。
高校思政教育的靈活性
思想政治課程在很多高校學生的記憶中都是死板、無趣的,大多數學生首選的逃課課程就是政治課,因此高校為適應時代發展對大學生思想素質的要求,應該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將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變得靈活多樣,使教學方式和方法更加適合大學生的思想和活動規律。高校要增加課堂以外的思想教育活動,讓教育不斷滲透至學生的生活中,達到教育的目的。市場經濟時代,每個人都開始要求擁有活動平等的地位,大學生已經擁有獨立的思考能力,開始有自己的見解和判斷,因此思想教育工作不應該是一味地傳授,而是將感情融入道理之中,引起學生的共鳴,讓他們自覺地遵守和維護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容。
當代高校思想教育創新改革的實踐路徑
增進教學環節的改革與創新
在教學環節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學環境,所謂教學環境就是在思想教育工作開展的過程中教學空間內的全部內容,對于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而言,教學環境十分重要,如果不能不斷地改革和創新,思想教育工作將無法取得發展,但是在進行改革和創新的過程中要注意兩個問題。首先是明確教師和學生的主體性。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被動接受教育屬于教學過程的一個漏洞,必須進行及時的修補,學生和教師都是教學的主體,學生擁有和教師同等的地位,他們有權利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只有這樣,才能夠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提升教學效果;其次,教師與學生之間應該建立起感情基礎。教師應該盡量與學生成為朋友,這種朋友與一般意義的朋友不同,是在情感上理解和尊重學生,將教學建立在滿足學生需求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情況選擇教學的形式,改善師生關系,讓課堂氛圍更加和諧,教學質量才能不斷提高。
不斷改革和創新教學方法
在高校的思想教育實現改革和創新的道路上,教學方法的改進十分關鍵。因此,要想創建一種和諧的教育方法,必須結合社會和家庭的力量,三者共同的努力才能為學生創建一個良好的生活氛圍。高校的學習氛圍要保持純凈,不被社會上的某些不良風氣所感染,始終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師生之間或者學生之間要保持和諧的關系。思想教育改革和創新的具體策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首先,教師作為教學的引導者,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和思想素質。思想教育工作的教學目標就是提高學生的道德水準,這就需要教師以身作則,將自己樹立成學生的道德標準,在業務上不斷精進,始終保持教學理論的先進性和科學性,在生活中品行端正,能做到以德服人;其次,教師要不斷開發學生作為教學主體的潛力,激發出學生學習的熱情,使他們主動投入到學習過程中,同時在生活中能夠主動幫助其他人,用實踐行動詮釋思想道德教育的意義;再次,教師要改變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中要選取與學生生活相關的實例進行講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問題,同時結合作業和測試鞏固教學成果;最后,要注重網絡平臺的作用。目前是信息時代,大學生對于網絡的依賴已經超過課堂教學,因此教師可以將思想教育延伸到網絡中,建立一個討論組,對熱門話題進行小組討論,加強學生對思想教育的理解。
持續改革和創新教學目標
思想教育的教學目標十分明確,就是將高校學生培養成為社會和國家需要的人才,這個目標的實現直接關系著未來社會的發展,因此對人才的理解在知識全面性的基礎上還要增加能力和道德的標準,只有全面發展的大學生才有可能為我國全面振興做出貢獻。高校學生的知識全面性是高校教育的主要目標,在獲得知識的基礎上,學生還要具備知識運用和管理的能力,能夠將所學到的知識回饋社會,實現他們的價值。此外,學生的能力目標是高校培養學生的拓展要求,主要要求學生能夠具備主動學習和靈活應用的能力。道德目標是高校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的考核標準,一個人無論能力大小,只有有益于社會才是一個合格的人。
結語
思想教育對于高校學生日后的發展至關重要,其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而就思想教育的導向性與靈活性而言,應不斷地推進思想教育進行改革與創新。為保證改革創新得以有效實施,就應不斷地加強對教學環節、教學方法以及教學目標三方面內容的創新改革,以踐行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創新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