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文
生物學科作為初中學生必須學習的一門學科,其主要功能是通過對生物界關于生物結構和功能、遺傳與進化及科學家是如何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的內容設置幫助學生能夠對自然界有正確的認識。基于此,一線初中生物教師都在探討生物實驗的教學方法,應讓生物實驗教學與教學目標相適應,在教學中我堅持使用“問題導學”教學法進行生物實驗教學。
一、“問題導學”概述
“問題導學”是以問題作為教學活動的引導,在教學活動中老師先根據教材和教學目標的需要設計一系列具有情景性、趣味性和探索性的問題,然后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問題展示、目標引出、導讀、導議、反饋性導練、歸納總結等基本的教學活動。同時,也讓學生能夠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問題解決及知識建構。“問題教學”從教育理論上是建立在建構主義理論的基層上,通過學生對問題的決定實現自主學習、自主建構從而實現知識的理解和深化,也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
二、重視“問題導學”設計
“問題導學”是連接學生與老師的一個紐帶和中介,它作為一種導學工具,應該與教學目標相匹配,為此在進行“問題導學”設計時應該重視以下幾方面問題。
第一,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生物實驗重在學生的針對生物問題的思考,從而進行實驗設計探索和實驗操作驗證,因此問題的設計應該通過設計讓學生產生疑問,并進行問題的提出、問題解決引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因此在進行“問題導學”設計時應該根據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水平,側重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及動手實驗實踐能力的培養。
第二,合理控制問題設計的探究和驗證。初中實驗教學的過程中并不是任何知識點都要探究,也不是任何知識點都要驗證,如實驗有學生分組實驗、演示實驗、觀察型實驗、設計型實驗等,采用何種教學方法的原則在于該方法是否讓學生做到思維的提升、操作能力的提高,而“問題導學”有利于學生以上能力的培養,同時養成生物學科的科學素養。初中實驗課堂的“熱鬧”并不是初中實驗教學真正想要的,真正達成實驗目的的是通過合理“問題導學”方式讓學生在課堂上思維動起來,進行有意義的思想架構和實驗能力的提升才是課堂教學法選擇的真諦。比如在進行顯微鏡的操作使用過程中實驗,就應該通過問題設計為驗證性實驗,一開始就提出觀察生物要用到什么?顯微鏡使用過程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這些問題都能使學生的自由發揮空間很大,教師引導出顯微鏡使用步驟,這樣有利于學生扎實掌握顯微鏡操作。又如在探究《環境因素對鼠婦影響》的實驗時就可以設計為探究性實驗。實驗中用到鼠婦數量有何要求?裝有鼠婦的實驗裝置應該具備什么特點?如何控制?本實驗能用其他生物來替代嗎?又應如何設計?這些問題都能引導學生不斷深入探究學習,又拓展了學生學科思維,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三、實驗教學過程側重問題的“導學”作用
一個生物實驗情景如果沒有合理的問題引導就會讓學生的思維陷入無序,這樣對培養學生的生物實驗的邏輯思維沒有意義。因此在進行生物實驗問題設計時應該讓問題的設計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嚴格杜絕跳躍式的問題設置,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生物實驗思維的嚴密性和操作的有序進行。為此在教學過程中借助于問題導學法進行教學,應該在教學中融入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并善于發現問題,然后根據問題提出研究實驗依據的假設,最后能夠進行實驗設計、實驗操作、收集分析數據、結果檢驗和實驗結論的形成及研究報告的撰寫等系列科學研究必備的技巧,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生物科學素養,在以后的工作和學習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四、“問題導學”促進多元的實驗教學評價模式建立
“問題導學”本身也是一個教學模式,在這個模式中生物實驗中總體上需要對學生進行不斷設疑置趣,通過問題對生物實驗進行分析、探究,從而培養學生實驗動手操作能力和應用實踐的能力。因此在構建學生初中實驗評價體系時應該建立一個多元的實驗評價體系。比如有的學生思維能力強,實驗設計能力和實驗分析能力強,而動手能力不行;有些學生動手能力強但是思維能力不強;還有些學生對自然充滿好奇而對實踐很感興趣。這些特點要求在構建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體系中應該關注更為全面,不能因為學生在某一方面做的不夠好而評價不達標,這樣既不符合“問題導學”教學模式初衷,也違反了生物實驗教學規律,不利于學生個性化教育和因材施教的開展。“問題導學”能促進多元的實驗教學評價模式建立,根據學生實驗過程中的操作表現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
初中生物教學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和實驗精神,在課程體系中也設置了許多類型的實驗,通過“問題導學”應用到生物實驗教學中,讓學生在生物實驗中養成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良好思維習慣,同時借助于“問題導學”在實驗中的應用使學生的生物實驗綜合素質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