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美玲
巧設生活中的情景,加強算理的理解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回歸生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例如,加減法就抽象于生活中的價格運算、支出、消費,而如何表示、如何算虧損和盈利,就誕生了加減法;又如,兩地之間要修一條公路,長400米,甲乙兩隊同時開始修建,甲隊修了4天,乙隊修了五天,剛好修完,甲比乙多修10米,問甲乙兩隊每天共修了多少米。這就是一個極有可能會發生在身邊的事,比那些抽象的文字敘述有趣,能夠激發學生的解題欲望。
目前的教學中,要加強理解性的東西,不能生澀地講解,將知識生拉硬拽地塞進學生的腦袋,這不僅影響學生的自主學習,使課堂學習氛圍不濃厚,而且往往效果也不理想。現在的學生往往有“丟三落四”的毛病,這也是與教學方法息息相關的。學生不理解為什么要這么做,不明白這樣做的目的,只能靠死記硬背,記憶有時是不穩定的,是會欺騙人的,況且這種學習方法會讓學生越學越吃力,久而久之就產生了“厭學”的情緒,對以后的學習非常不利。小學生的算理,單靠教師“枯燥”地講解是不可能學好的。過去的計算教學中往往只有一種方法,使學生看見相同的題型知道要用什么公式往上套,但只要看見一些沒見過的題就手足無措了。
教師應注重數學的教學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組織開展以探究為目的的數學實驗,讓學生親自操作,體會數字的魅力,在此基礎上進行抽象地概括、總結數字原理。從實際出發,將一般的問題特殊化、復雜的問題簡單化,節省時間又通俗易懂。算理教學創建學生熟悉的環境,絕對會有豐富的回報,學生能從中感受計算的魅力和現實意義,從而更好地理解這種解題方法,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引發思考,有利于重難點的突破。
妙用算法的多樣化,明確算理的內涵
小學生的算理教學,單靠教師抽象的原理教學是不可能完成的,就算結合生活實際也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畢竟有些東西在生活中很難找到模型,這時候就應該采用數形結合的方式來教學。這種圖形原理可以讓學生更直觀地面對問題,了解算理。
例如,在講述乘法時,教師就不能單純地教學生背乘法口訣,就算能夠倒背如流,學生的乘法都會局限于個位數相乘的乘法,超過十或者更多的數就不會了,因為他們沒有完全掌握乘法運算的原理,以為乘法就只到九乘九。
算法多樣化就要求教師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用自己的方法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這樣以后遇到難題也能有自己的思考,而不是向難題低頭。倡導算法多樣化,就為學生交流思想提供了一個平臺,迸發出思維的火花,越學越簡單,越學越有趣。算法多樣化并不意味著個體的多樣化,不要求每個學生都掌握好3~4種方法,每個個體存在差異,這是不可否認的,能力稍差的學生可根據自身的情況進行調整。算法多樣性也不能一味地追求多樣化,無限制地發散思維,一節課討論了十多種方法,不說學生能否完全理解、完全掌握,這樣浪費了太多時間堆積起來的方法也顯得累贅。雖說量變引起質變,但顯然這里的量還遠遠不夠,在數量足夠的情況下更要注重質量。算法的多樣化本質要遵從學生的思維,照顧他們的理解能力,教師要明白算法是多樣的,算理是相同的。多樣化是學生自己方法的多樣化,可以讓學生自己寫出不同的計算方法,在此基礎上,教師進行優化,優化的同時要讓學生理解自己的優點和不足,給予學生反思的余地。
重視口算的訓練,提高算理的記憶水平
小學生的口算能力是有著巨大價值的,在以后的任何一門理、工科學中,無時無刻不在和數字打交道,心算、口算的速度會直接影響到成績,每一次考試都有時間限制,運算速度上去了,時間就相對多了。千萬不可盲目自大地認為口算容易學,實際上恰恰相反。學生在剛接觸口算時,都會有一種感覺,感覺一聽就懂、一學就會,但是一做就錯。在學習時就覺得枯燥無味,覺得自己掌握了,但實際上對口算的理解不深,不肯練習。在教師的指導下做題,出現錯誤后,也不去認真糾正,就覺得“自己太馬虎了,下次仔細一點就行了”。很多同學都把口算和筆算混為一談,認為這都是同樣的計算步驟,沒有必要逼著自己去練習口算,只要學會筆算就好了,將口算訓練自發地改為筆算訓練。
口算要求的是學生的大腦瞬間的思維活動,而筆算僅僅練習學生對于算法的熟悉程度。在此,給予學生一些提高口算速度的參考方案:第一,勤加練習,熟能生巧;第二,認真地完成訓練,訓練要能有成效,看得到進步;第三,堅持不懈,永不停息;第四,訓練的題目要有針對性,每個學生的弱點都不一樣,不能籠統地進行訓練。題目涉及面要多,要突出重點,對于易混淆的、有難度的題要反復多次地進行訓練,直到能將題目完全、獨立地做正確;第五,在練習過程中注意看清題目,養成良好的做題習慣;最后,訓練時不可忽視算理的作用,脫離算理的訓練是片面的、不成熟的。
結語
數學能夠提高人們的抽象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和創新創造能力。教師應該注重算理教學的方法,培養學生運用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同一類型的題目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