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以尋
文本互涉理論應用于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性
尊重讀者主體地位,重申多元解讀
讀者作為閱讀的主體,需要得到解放,在21世紀,我們強調重視讀者的主體感受,尊重讀者的主體差異性。讀者需要得到解放,這里指的是兩個方面,一是具備相對的獨立性,尤其是讀者中的學生群體,受教師的“指導”,很多時候并未享有其讀者的主體權利;二是從文本中得到解放。
在閱讀的過程中,文本互涉強調閱讀要做到:不拘泥于某一文本本身和某一角度,而是從多個文本和角度對文本進行多元解讀。
文本意義的聚合與闡釋
文本的魅力在于,文本中的每一個文字,甚至是每一個符號,都可能具有意味深長的意義。閱讀文本的過程就是探索文本深刻意義的過程。文本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決定著無論我們選取了文本中的哪一個點,我們都可以聯想到其他文本中的內容,這樣許多文本就被聚合在一起。我們思考與借鑒的對象越多,對于文本的闡釋就會變得更加多元化,使每一個文本的內涵都得到挖掘和升華。
深切情感體驗
采用文本互涉理論來提升情感體驗,即在閱讀過程中從橫向和縱向兩個方面盡可能多地去尋找關聯點。在縱向中體驗不同歷史階段的情感,在橫向中體驗不同時代的情感。
基于文本互涉理論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仔細研讀,尋找相關文本
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帶領學生將文本細細研讀,把握文本中每個部分、每個段落、每句話,甚至是每個字之間的聯系。學會在文本語言中,體會文本的思想挖掘、文本隱含的深意。
例如,《“紅學泰斗”周汝昌》,文章的首段提到“按照父親的遺愿,不開追悼會,不設靈堂,讓他安安靜靜地走”,我們可能會去猜測周汝昌先生的性格和生平到底有什么作為,接下來承上啟下地介紹引出先生一生中重要的兩個人物,通過這兩個人物,他的生平便被作者娓娓道來。文章提到的周汝昌先生書齋的名字和他人的評價都很好地還原了周汝昌的性格和生平,從而呼應和解答了閱讀首段的猜測與困惑,這便是仔細研讀全文帶來的收獲。
加強學生情感體驗,引發情感共鳴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無法表達自己內心的真情實感,只能按照模板來寫出自己對于文本的解讀,這顯然是不可取的。閱讀,需要讀者全身心地參與,而閱讀感受則是讀者發自內心的情感體驗。當教師提問學生時,我們可以發現,大多數學生都是按照參考答案念出來的,這對于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作用并不大。學生無法忠于自己的內心,一方面是大背景下教育的弊端,另一方面是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還存在許多問題。
由于先天因素和后天環境的影響,學生進入學校的時候已經有了一定的文化素養,這種附于學生身上的文化積淀并非千篇一律,而是因人而異。不同個性的學生對同一文本的解讀可能會截然不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順從大方向的前提下還需要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差異性,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從而引起情感共鳴。
例如,在詩詞閱讀中,游子思念家鄉是一個永恒不衰的話題。教師在講授過程中,首先可以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來想象思鄉是怎樣的一種體會,可以請住校的學生來談一談離家的感受,再帶著這種感情將自己置身古詩詞情境中,從而產生情感體驗,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兼顧縱橫,多重對話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從縱向來說,所有的文化無一不是基于先人的文化前提下產生的,因此在研究文本的過程中要聯系古今相關知識對文本進行全面解讀。從橫向來說,一個作者的寫作風格,在一定時期具有穩定性,因此在研讀文本時,可以將同一作者的不同文本進行相互分析和比較,在開闊學生視野的同時深入研究文本。
回顧教學,歸納總結
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扮演一個引導者的角色,前面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教師的組織、引導甚至參與。在尊重學生的前提下,教師要盡可能地通過自身的干預發散學生的思維。
文本的閱讀看似簡單,其內在的聯系卻錯綜復雜。因此,有必要最后再進行梳理和總結,這樣才能加深學生的印象,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為以后的閱讀打下良好的基礎。
結語
閱讀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我們開拓新知識、認識新事物、發現新天地的一個重要途徑。在縱向上貫穿古今,在橫向上跨越全球。而在高中語文的新課改中,閱讀教學的改革勢在必行。從以上研究中我們不難發現,以文本作為出發點,深入探討文本,理解文本的內涵和深刻意義,才能真正發揮文本的作用,進而促進閱讀教學的質量和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