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昌順
歷史是一門基礎性課程,對學生的成長發(fā)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歷史教學中對學生歷史材料閱讀能力進行培養(yǎng)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增強學生思考問題、處理問題的靈活性,提高初中歷史的教學水平,促進我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我們必須認識到在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歷史材料閱讀能力的重要性。因此,本文對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歷史材料閱讀能力做出了相關內容的分析。
歷史材料閱讀能力的含義
對于語文材料的閱讀來說,歷史材料對學生的閱讀能力有著更高的要求。從閱讀對象上來說,歷史材料給出的主要是一些歷史資料,包括文字性的內容和圖表的內容。因此,歷史材料的設計內容比較廣泛。而對于閱讀能力的要求上,對于歷史材料的閱讀更側重信息的篩選和提取能力,要求學生在全面閱讀材料之后,能夠抓住其中的關鍵詞、關鍵句,并將其與所學的歷史知識相結合,從而提取出有用的歷史信息,并對這些歷史信息進行歸納總結,從而得出自己的結論。
歷史材料的種類
在歷史教學中要想培養(yǎng)學生歷史材料閱讀能力,首先必須要清楚歷史材料的含義。它是指在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過程中所留下來的史事、文獻、作品、資料、文物等,這些史料可以幫助更好地了解歷史的發(fā)展過程,為我們對歷史的研究提供了依據和參考。
歷史材料的種類大體上可以分為以下三類:文字史料、實物史料、口碑史料。文字史料就是泛指那些用文字內容記述下來的歷史,對我們研究歷史有著很大的幫助;實物史料是指在歷史中人們的生產、生活活動中所遺留下來的各種實物,如服裝、房屋、器械等等,這些實物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歷史資料的真實性;口碑史料是指民間對于一些歷史上發(fā)生的事情的傳述,主要以民歌、傳說、故事等方式遺留下來。因此,對于這些傳頌的歷史史實,要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
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歷史材料閱讀的核心能力
在歷史教學中,要掌握對學生歷史材料閱讀的核心能力的培養(yǎng),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要培養(yǎng)學生對于歷史信息的獲取能力,要求學生能夠充分認識到歷史材料對學習歷史的重要性,加強對歷史材料的了解分析和掌握,提高自己的歷史閱讀能力,以及對于重要歷史信息的提取和概括能力,從而能夠更好地分析歷史問題、解決歷史問題。
二是要培養(yǎng)學生對于歷史的陳述表達能力,包括口頭、書面等方式,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具體來說,就是要提高學生獲得歷史信息的能力,要求多渠道、多角度,能夠通過自己對于材料的閱讀和掌握,準確地分析當時的歷史背景;最后還要提高學生對于歷史材料的理解能力,以幫助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來解決歷史問題,并且能夠將歷史陳述出來,提高對歷史的解釋能力。
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歷史材料閱讀能力的措施
樹立整體意識
在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材料閱讀能力,要增強學生對于歷史學習的整體意識,要使學生從整體上認識歷史,掌握歷史的規(guī)律,并且遵循從整體到部分的規(guī)律來解讀歷史材料。歷史知識的涉及面比較廣,綜合性較強。它包括了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所以要加強對歷史信息之間的聯系和掌握,從整體上認識歷史。
例如,在學習長征的知識時,要從整體上把握長征的原因、過程、取得的成果、意義,從整體上認識長征,并要讓學生從中學到長征的偉大精神,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也要用“長征精神”不斷克服學習上遇到的困難,給學生帶來一定的教育意義。因此,在歷史教學中,要求學生明確閱讀歷史材料的目的,在把握閱讀目的的同時還要充分了解文章的結構,把握知識框架。
把握關鍵詞、關鍵句
在對歷史材料的閱讀過程中,因為一些歷史材料涉及的內容比較多,因此要找出相應的關鍵詞、關鍵句。具體來說,一方面是材料中關于時間、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的提示詞;另一方面是提示的詞語是能夠從側面反映出某些史實的詞語。
例如,在學習南京大屠殺時,教師指導學生閱讀1937年12月日本《東京日日新聞》報道:日軍少尉向井和野田進行殺百人的比賽,勝負難分后重新再賭誰先殺滿150名中國人。從日軍殺人比賽提示詞反映出日本帝國主義野蠻侵略中國的行徑,南京大屠殺是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最后,是關于事物發(fā)展程度的詞語、句子,還有一些句子中的連接詞、轉折詞等等。例如,在閱讀美國的誕生的歷史材料時,要將其中表示“建軍、建國、轉折、勝利”等關鍵詞語標示出來,便于學生加強對歷史材料的把握。
指導學生做批注
在學生閱讀歷史材料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做好批注,對于一些重要的詞語做好標注,將自己的閱讀痕跡留下來,這也是一種好的閱讀習慣。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要嚴格地指導學生對歷史材料做好批注,針對材料中出現的表示時間、作者等重要的詞語標注出來,以便于第二次閱讀的時候能找出關鍵點。
例如,在閱讀到“蔡倫改進了造紙術”時,要指導學生做好批注,把握住關鍵詞“改進”。西漢已經出現了用麻纖維造的紙,蔡倫卻化腐朽為神奇,改用樹皮、破布、麻頭、舊漁網等廢棄材料做原料造紙,以此來增強對歷史材料閱讀的精確性。同時,這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促使其養(yǎng)成閱讀的好習慣,提高學習的效率。
設計對比閱讀
對比分析是一種重要的學習研究方式,在歷史學習中也是如此,特別是在歷史材料的閱讀過程中,要引導學會對比閱讀的方法,將一些相似的歷史現象進行對比,找出他們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從而總結出規(guī)律,還可以對比同一問題在不同歷史時期下的觀點等等。
通過這種對比閱讀的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明確歷史材料之間的差異性,同時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對于歷史學習的效果。例如,在閱讀 “文景之治”的材料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將秦始皇役使70多萬人修建富麗堂皇的阿房宮、驪山陵等奢侈做法與漢文帝預修陵墓要求從簡,不許用金、銀、銅等裝飾,只可用瓦器,停建露臺等勤儉治國做法進行對比,得出“成由儉、敗由奢”的道理。教師還可以將秦始皇對農民征收沉重的賦稅,迫使農民將三分之二的收獲上繳國家,徭役兵役繁重,刑罰極其殘酷,單死刑就有10多種,與文帝、景帝減輕賦稅和徭役,三十稅一,“以德化民”,廢除一些嚴刑峻法進行對比,讓學生深刻認識到秦朝因為實行“暴政”而亡國,漢初統(tǒng)治者實行“仁政”而興盛。
提高教師的專業(yè)素質
提高教師的專業(yè)技能是在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歷史材料閱讀能力的有效措施之一。因此,在初中歷史的教學過程中,必須要提高教師的專業(yè)素質,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從而不斷地提高學生歷史材料的閱讀能力,為初中歷史教學提供更優(yōu)質的服務。
具體來說,首先向具備更高水平的歷史專業(yè)教師學習,只有教師自身擁有專業(yè)的歷史知識和閱讀思維能力,才能將自己的經驗和歷史知識傳授給學生。
其次,教師也要積極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不斷探究對于歷史教學的鉆研,提高自身的教學質量與水平。最后,對于學校來說,還要建立健全教師的評價體系和考核制度,以此來激勵教師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
結語
綜上所述,在繼承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的基礎上,在歷史教學中加強對學生歷史材料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是完善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舉措,可以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增強歷史學習的效果,使學生們感受到初中歷史學習的真正意義和價值,開發(fā)學生的智力,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們對多層次、多角度的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并把歷史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提高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水平和認知能力,提升教學水平,努力達到新課改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