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湘屏
初中政治不僅是中考考核的科目之一,也是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形式之一,它有利于規范學生的思維和觀念,減少外界不良環境的影響。而課程內容理論抽象性較強,理解難度較大,需要將時事政治引入,在增加學生對社會熱點內容認識的基礎上與理論實踐相結合,提高教學的效率。
初中政治中時事政治的應用問題
現階段的初中政治教學中對時事政治這一部分內容的重視程度有所提高,考試內容也增加了此部分,但在教學過程中還是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初中時事政治在應用的過程中,教師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只是將其作為考試的重點內容,整理后要求學生機械式記憶,未對內容進行深入講解,甚至并沒有專門的時事政治課程,只是在距離考前的一段時間內系統地發放材料。而且,在不同的地區政治教學內容的選擇也有差別,教育條件較為落后的地區選擇的時事政治材料很大一部分是重要的政治性事件和話題,再加上教師認為中學生的思想尚處于不成熟的階段,對時事政治的理解不深,只需要讓學生了解和記憶國內外重大的事件即可,影響了教學的效果和質量。
提高時事政治在政治教學中有效性的方法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可以發現,學生對政治學習的興趣并不高,教學方法單一和理論內容多且枯燥是造成這一現象的關鍵原因,新課改后將時事政治引進教學中能夠為學生提供正確的社會事件和政治獲取途徑,改善單調的理論教學并引導學生形成符合時代發展和思想導向正確的思維觀念。
重視時事政治的效用性,提高政治教學效率
時事政治的效用性可以分成教育性和實效性兩點,初中政治教學要想做好時事政治教學必須從這兩點出發。一是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的素質能力,通過多渠道獲取豐富的教學材料,改變學習時事新聞的方法并增強對熱點話題的敏感度,融合學生的學習實際和教材知識導入課堂教學中,提高和培養學生對時事政治的興趣,提高政治教學的效率。
例如,以八年級下冊的《我們應盡的義務》一課為例,此課的重點是讓學生正確認識公民義務和履行義務等知識點,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常會在理解公民義務時出現問題,這時教師就可以借助近些年受人們關注的“扶老人”的社會話題為引入點,討論道德義務和法定義務的區別,進而增加學生對公民義務的理解,形成履行義務的觀念。
選擇合適材料,做好政治教學環節
時事政治在初中政治教學中存在的另外一個問題就是選材不合理,這極大地影響了教學的效果。所以,教師必須做好時事政治選材環節,增加知識點與熱點材料的聯系,培養學生政治思想素養,激發他們探討的熱情并逐漸形成關注社會新聞的習慣。同時,鼓勵學生合理利用課余時間,使用計算機等先進的傳播媒介或去圖書館主動地查找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時政新聞,并在課前預留5分鐘的時間,進行師生互動交流心得,在有效結合時事政治與理論教學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比如,九年級全一冊教材中的《認清基本國情》一課,需要掌握的知識點有社會主義國家、黨的基本路線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三個大的知識點,涉及的理論知識繁多,有初級社會主義階段、世界舞臺上的中國、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等。對于學生而言,理解難度較大,且教材中羅列的案例距離實際過遠,不利于學生的學習。
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可以靈活替換教材的案例內容,以時事政治熱點話題為例,拉近學生與政治學習的距離,使教學效率最大化。如知識點中的“世界舞臺上的中國”,就可以從經濟、政治、科研和環境保護四個方向選擇,經濟角度可以選擇近兩年的“一帶一路”,科研方面可選擇“墨子號”量子衛星上天、“蛟龍”號下探馬里亞納海溝、C919大型客機首飛、量子計算機問世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認識到中國的國際地位日益提高,這樣負責任、愛好和平的國家形象自然而然就會被學生廣泛認可。課后階段,教師要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可以讓學生根據本課的知識點查找相關的時政新聞,學生在查閱時政新聞中知識點便得到了理解和鞏固。
采用多樣化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學習熱情
時事政治在初中政治教學中的應用需要借助多樣化教學方法,以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其一,可以采用小組合作教學方法。大部分初中班級人數都集中在40~50人之間,學生人數過多使得教師在教學中無法照顧到每個學生,而采用小組合作法則可以將班級以5~7人為單位劃分成若干個小組,將政治教學內容分配給小組,自行查找相關的時事政治新聞和事例,在小組交流中加深對知識的認識程度。其二,采用先進的網絡信息技術制作微課,增加師生互動。如講解八年級上冊的《友好交往禮為先》一課,教師就可以將禮貌的表現形式和社會熱點新聞制作成微課,在課前發布到教學平臺上指導學生課前預習,增加學生對政治知識的理解。
結語
綜上所述,時事政治在初中政治教學中的有效應用能夠增加政治教材的時效性,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可以從重視時事政治的效用性、選擇合適材料等方面出發,提高時事政治在政治教學中的有效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