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彩紅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開始摒棄“獨白式”的課堂教學,開展生本之間的對話,實現知識的共享、信息的交流。但在當前數學教學中,學生對話意識不強,他們有依賴心理,愿意聽取其他同學的意見。教師囿于預設,學生缺少獨立思考的空間,對話流于形式,缺少動態的生成。教師只有真正掌握對話的藝術,開展師生、生生之間的對話交流,才能創造富有活力的數學課堂。
提升對話意識,提高對話能力
教師要營造民主的對話氛圍,構建平等的對話關系,要樹立以生為本的理念,尊重學生、相信學生,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見解。教師要將學生視為獨立的個體,站在學生的角度觀察,以學生的思維思考,不拘泥于傳統,敢于邁出新的步伐,根據學情靈活地選擇教法,以促進學生的發展。此外,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發展,設計一些富有趣味性、啟發性的話題,調動學生參與對話的熱情。同時,還要把握提問時機,在學生困惑時,教師需要在重點知識處、新舊知識的交替處提問、追問,調動學生的認知儲備,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
如在《圖形的平移》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呈現小船與金魚的圖片,讓學生說說小船與金魚圖是如何運動的?它們的運動有什么相同點與不同點?教師以動畫演示物體運動的過程,讓學生感受物體的平移,針對它們的運動方向進行提問:“它們是朝哪個方向平移的呢?再對比它們的平移距離,說說小船圖向右平移了幾格?你是如何數的?”師生對話,能夠為學生打開思路,從而去探索圖形平移的距離。
增加內容,豐富形式
傳統教學中,教師將教材作為唯一的對話談資,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教師要打破教材的束縛,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深入挖掘學生熟知的資源。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增加對話的多維度,讓學生從對話中建構知識體系,提升對話交流的能力。
教師要豐富對話形式,從“單一”走向“多元”,促進學生的深度思考。在引領學生針對某一問題展開討論,要超越“一對一”的對話形式,讓全體學生參與到對話中,激活他們的思維,促進他們的思考。通過“大家還有什么要補充”等引導學生的思維參與,要捕捉他們的閃光點。當學生的回答存在錯誤時,教師要“明知故問”,讓學生在討論、辨析中理解透徹。
如在《整十、 整百數乘一位數和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教學中,教師創設情境,“今天,我們利用乘法來學習新的知識,大家請看情境圖,新華書店新到300本《數學智慧讀本》,從中你知道哪些數學信息?”4人一組邊指著書上內容邊展開討論:“第一周賣出去4包,一共賣出去多少本?”“80本《數學智慧讀本》一共賣了多少錢?如果300本都賣出去,可以賣多少錢?”大家踴躍說出自己的思路,表達自己對問題的思考。由于學生的經驗、認知水平差異不大,他們在合作中更容易獲得安全感,會“肆無忌憚”地說出自己的觀點、傾聽同伴的想法,因此教師要為學生創設對話的空間,提高他們表達、質疑的能力。要明確小組合作的任務,要讓他們懂得分工協作。教師在布置任務后,要讓大家將討論的結論拿出來分享,才能促進觀點的交鋒、融合,產生思維的碰撞、情感的交流。
形成風格,提升藝術
師生之間的對話要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要圍繞教學問題,針對教學重難點開展對話,要根據學情選擇適合學生發展的問題,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開啟學生的思維,促進對話的深入。另外,在評價時要以激勵為主,要認識到學生是正在發展的個體,有著無限的發展潛能,要對他們有信心,要傾聽他們的想法,不能將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學生。教師的評價要具有藝術性,不能以“對”“不錯”等簡單的肯定、否定的詞語評價,這種模糊的評價語會讓學生失去探學的信心,要針對解答的情況進行評價,讓學生獲得一定的指導,可以運用溫和的語氣引導學生繼續思考,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不要獨占課堂的話語權,要讓課堂成為師生共同參與的舞臺,讓學生在交往互動中內化知識。教師要善于營造寬松、和諧的氛圍,傾聽學生內心的想法,鼓勵他們表達自我,當學生的思維活躍之后,就會爭先恐后地表達自己獨到的見解,從而激發自身的學習興趣。
最后,教師要提升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語速要慢于平時講話的速度,這樣才能易于讓學生接受。語調要生動,能融入教師的情感,在講解重難點、關鍵處內容時,要“調”高語調,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進學生的思考。教師在授課時,常伴有表情、手勢、眼色等,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彌補語言講解的不足。而且,教師還可以用豐富的體態營造融洽的氛圍,以自然適度的表情鼓勵學生,用嚴肅的表情啟發學生探索。眼神是內心真實情感的表達,教師要巧妙地將眼神與語言相配合,傳達信息、表達思想,通過環視四周來了解學生的心理,緩和課堂的緊張氣氛。此外,也可以借助手勢與學生進行交流,烘托關鍵話語,對語言進行強調與補充。
結語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形式單一、內容狹窄、地位不平等的現狀,要提升對話意識,增強對話能力,豐富對話方式,形成對話藝術,從而促進學生知識的學習、情感的熏陶、思維的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