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淼淼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置情境,明確學習任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探求欲望,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教者創設實物、表演、音樂、游戲、媒體等情境,有助于營造優雅的學習氛圍,引發課堂的共鳴,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
接近現實,創設生活情境
教師要從學生熟知的日常生活中挖掘情境資源,開展生活化教學,解決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一些問題。教師要充分地挖掘、利用學生的已有經驗,創設的問題要高于學生的“原生”知識經驗,要具有一定的思維含量,讓學生經歷認真探索來解決問題。美術教室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精心布置教室,可以用靜物和學生作品點綴,使教室美觀大方,充滿藝術氣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發學生創作更好作品的熱情。還可以運用優秀學生的作品,營造優美的氛圍,讓學生感受裝飾畫的美化、裝飾作用,提高觀察藝術作品的能力。
如在《漂亮的燈》一課教學中,教者在教室內懸掛花燈、準備燈謎。上課伊始,教者依次呈現陶豆燈、戰國玉勾連云紋燈、戰國青銅鳥盤燈,為學生講解現在的燈飾不再是權勢富貴人群的專享,而逐漸成為普通百姓的日常用品。
教師將音樂與美術學科融合,能夠營造愉悅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美術是將筆、線條、色彩等元素進行巧妙組合,借助眼睛觸動人的心靈,而音樂是通過節奏、旋律進行組合,借助耳朵陶冶人的情操,兩者相融相生,可以讓學生獲得視聽的享受,還能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如在《畫聲音》一課教學中,教師播放輕音樂《鳥語花香》,讓學生聆聽其中不同的鳥叫聲、翅膀抖動聲,讓學生進行討論,“這種聲音好聽嗎?如果聲音可以有顏色,你感覺剛才聽到的聲音是什么顏色?若要畫出來,你會用什么樣的線條畫出來呢?”
注重啟發,創設懸疑情境
小學生對新奇的事物感興趣,教師在教學中刻意地制造懸念,可以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促進學生的主動思考。在美術欣賞教學中,教師以情節短小的故事引發學生的好奇心,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想象,讓他們產生創作的欲望。
傳統教學中,學生為應付教師布置的任務,會參考有關資料去完成作業,這利于學生對知識的鞏固,卻無益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因此,教師要將游戲融入教學之中,啟發學生的創作欲望。
如在《快樂卡通》教學中,教者以課件呈現兩幅作品,一幅是漫畫,一幅是寫生畫,讓學生說說兩幅作品有什么不同?接著將寫生畫變成漫畫,學生看著教師一瞬間變出一個有趣的漫畫,感到非常有趣,就產生了掌握這個本領的欲望。教師借機引導,“大家想不想體驗一下動漫的神奇?想不想拿起你的畫筆,畫一個動漫形象呢?”教師呈現唐老鴨、蠟筆小新、喜羊羊等動漫形象,讓學生猜,再匯聚到一個屏幕上,接著教師一步步示范動漫形象的畫法,學生通過動漫人物,掌握了動漫的表現方法,嘗試畫出自己心目中的動漫形象,極大地提升了對美術學習的興趣。
回歸本真,創設信息情境
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創設出真實的信息情境,讓學生感受到現實生活中真實、生動的信息。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將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融合起來,營造學習氛圍,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欣賞,在自主思考、討論交流中促進理解。如在學習素描五大調子時,教師以多媒體呈現聚光燈下石膏球展現出的亮面、灰面、反光、明暗交界線、投影等五大調子,將語言難以描述的內容直觀地展現出來,讓學生獲得形象的感知。
教師還可以以教具創設情境,讓學生由表及里、由簡單到復雜地學習新知,從中獲得欣賞美、創造美的感受。如在《點線面》一課教學中,教師讓直角三角尺繞直角邊旋轉,讓學生說一說三角形的直角右下方的頂點經過運動形成了一個怎樣的圖形?下面的邊經運動形成了一個怎樣的圖形?三角形的面經運動形成了一個怎樣的圖形?學生通過觀察,發現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從而提高自己的感悟、理解能力。語言是師生分享知識、溝通情感的紐帶,教師以簡單、清晰的語言授課,能夠將學生帶入特定的情境之中參與學習。教師以充滿激情的語言,輔以肢體動作、面部表情,引導學生表達交流,能夠使學生獲得美的信息,提高學習美、運用美、創造美的能力。
表演情境是直觀的,通過表演能傳達信息、增進體驗。因此,教師要圍繞教學內容,創設表演情境,營造學習氛圍,吸引學生進入狀態學習新知。如在《畫人物》一課教學中,教師讓學生表演各種動作,也可以由多人表演、展示,通過表演學生增進了對人體動態特征的認識,發展了觀察、比較、分析的能力,提高了動手、想象、創造的能力。
結語
總之,情境的創設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增進學生的體驗,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能讓學生了解知識的產生過程,促進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深入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創設適當的情境,豐富學生的感知,提升學生的技能,達到提高學生的審美與創造能力的良好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