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是課堂的主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構建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落實新課程標準中關于開展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既要傳授學生終身使用的基礎知識與基本能力,同時也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與自主探究的能力,這樣才能實現語文教學對學生終身發展的目的。
優化教學模式,構建自主探究語文課堂
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是教師照本宣科,學生被動地接受。這樣教學模式單一,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隨著新課改理念的深入推進,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與語文教學效率的最好辦法。尤其是情境教學法的運用,課堂上將生動形象的情境作為引導,可以引領學生探究知識的本源,讓學生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熟悉感。這樣,學生的學習熱情自然就會高漲,課堂參與度也就得到了明顯提升。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利用小學生的認知特點,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從而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學習的機會,促使他們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例如:在教學《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時,就可以創新教學模式,在課堂上開展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分別扮演小蝌蚪、鴨媽媽、大魚等角色,再自行安排表演劇情。這樣,學生們能夠在自主學習、自主體驗中收獲知識。
堅持以生為本,培養學生語文思維能力
心理學家巴甫洛夫說:“個體的思維能力的提升不僅受到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同時也決定于自身對問題的思索。”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有目的地指導學生開展思維活動。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還逐步提升了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
例如:在教學《小音樂家楊科》這篇課文時,為了讓學生對課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就可以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讓他們思考這樣的問題:“楊科的不幸身世到底意味著什么?我們如何看待人生挫折?”通過創設問題,促使學生對其進行刨根問底,在自主交流與討論中了解當時人們生活的背景,同時向學生們引薦一些相關的書籍。這樣,便進一步開闊了學生的閱讀視野。又如,在教學《狐貍與烏鴉》時,提問:“當烏鴉被狐貍騙去一塊肉后,它再遇見狐貍時是否會記得那次教訓呢?”這樣一些問題的提出會讓學生們的思維得到進一步的拓展,從而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加強學法指導,提高學生語言表達水平
語言的運用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是小學生今后學習的基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教學中通過讓學生在熟練掌握課文的基礎上,學習并借鑒課文的寫作方法來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
例如:在教學《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時,這篇課文在敘述中體現了聶將軍的寬容大度、博大胸懷的高大形象。因此,在學習中就可以指導學生準確把握文中一些具體細節的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然而,這篇課文中沒有具體刻畫人物的外貌、動作以及語言等,而是通過平凡的事跡來展現人物形象,正是這樣的情節卻更加感人,更加真實。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能夠讓學生們學會如何利用細節來刻畫人物形象。其次,也可以在其他文體中引導學生學會寫人敘事。實踐證明,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師的指導,也可以通過學法指導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的學習過程中自主提高。
強化讀寫結合,逐步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頭戲,是關系到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標志。實踐證明,強化學生的讀寫結合是提高學生作文能力的有效手段。這就要求我們以生為本,促使學生在讀寫結合的探究中逐步提高。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篩選信息與處理信息的能力,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因此,教學中首先通過讓學生仿寫來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其次,就是讓學生模仿學過課文的體例、表現手法、謀篇布局等來提高作文水平。
例如:在教學《廬山的云霧》時,文中生動地描寫了廬山云霧的千姿百態。作者采用了從上而下的方法來描寫,并且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來刻畫廬山云霧的物理形狀。因此,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感受這樣的觀察順序與表現手法。這樣,學生們就能正確地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征,從而提高寫作能力。然而,作文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過強化訓練,更需要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索,只有這樣才能取得預期效果。
結語
綜上所述,構建以生為本的自主探究式小學語文課堂是課改百花園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因此,我們應該及時地轉變教育教學觀念,用新課改理念指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同時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改進傳統的教學模式,從而構建以生為本理念下的自主探究式小學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