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秀
無論是在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涯,還是在學生當前以及未來的生活當中,數學知識的應用范圍在不斷拓展,數學素質和能力也是一個人的基本素質、必備素質。尤其是對于小學生而言,學好數學課程,對日后投入新的學習、生活乃至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數學是一門應用性、實踐性、操作性很強的學科,但是小學課程的教學主要是依賴教材和課堂講授,側重于對學生數學計算能力的培養,卻忽略了對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的有效培養,影響了學生數學知識應用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系統養成。因此,在小學數學課程的教學實踐中,有必要強化“學以致用”的教學導向,讓學生在數學實踐中的知識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得到有效培養。
小學數學課程“學以致用”的教學原則
具體性原則
具體性原則,即“學以致用”的數學教學項目一定要具體、真實,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不要過于籠統、隨意或指向不明,影響學生的學習參與。同時,數學應用項目的設計一定要有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尤其是在集體性的數學教學項目當中,每個學生在集體項目中的角色和任務一定要明確,讓每個學生在“學以致用”的數學學習實踐中都能有效地參與和發展。
目的性原則
目的性原則,就是強調數學教學設計的“學以致用”項目,一定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明確學生知識應用能力的培養要求,具體到數學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和知識點,教師都應當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和應用目標,做到學生知識應用能力的培養目標與教學目標相對應,避免出現無效教學或低效教學的局面。
適度性原則
由于小學生的數學知識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相對有限,對知識應用能力的培養需要堅持適度性原則。小學數學課程的“學以致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學價值和功能,但也不是越多越好。教師在對實踐教學內容進行設計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教學時間的安排。教學時間的安排是否適中,直接影響著實踐教學的效果。小學數學課程的教學需要做到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相輔相成、相互滲透,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要穿插進行,教學項目的安排要有一定的層次性,難度要適中,這樣才能在保持學生學習自信心的同時,有效發掘學生的學習潛能。
小學數學課程“學以致用”的教學策略
設計學生感興趣的實踐內容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學以致用”,需要教師設計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實踐內容,這樣學生更愿意參與,學習注意力也能得到有效集中,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利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欲望。教師在選擇實踐教學內容時,要多貼近學生的學習心理和生活實際,必要時可以對教學項目進行適當加工,利用學生的好奇心來吸引學生參與,鍛煉他們的想象力與數學思維能力。例如,在“軸對稱圖形”的教學中,教師給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實踐任務:將一張紙平分對折,然后在對折線處剪一刀,然后將紙張打開,看能裁剪出什么圖形,圖形的對稱軸在哪里?在學生學習軸對稱圖形的相關知識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了解中國的剪紙藝術,嘗試裁剪一些具有藝術性的剪紙作品,這樣能夠很好地實施“學以致用”教學。
實踐項目的選擇要難易適中
小學生的數學基礎還比較薄弱,對知識的應用也主要是集中在基礎層面,所以教師對數學實踐教學項目的選擇,一定要難易適中,如果太難會影響學生的參與熱情以及學習熱情、自信心的保持,太容易又會削弱知識應用教學的成效,所以教師在開發和設計“學以致用”的實踐教學項目時,一定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考慮,多留給學生一些獨立思考、開拓創新的時間,要充分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意識和獲取知識并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潛能。例如,在“統計”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安排一些難易適中且富有層次的實踐“任務”,如讓學生統計班級學生的到校時間、數學考試的成績分數,或者班級學生的身高、體重等基礎性的統計工作,統計內容不要過于復雜和寬泛,否則會分散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影響學生數學學習的自信心。
注重對學生“致用”過程的引導和管理
在小學數學“學以致用”的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讓學生成為知識應用和實踐學習的主體,有效發揮每個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主動參與到知識應用的實踐活動中,獲取相關知識并解決實際問題。但是,由于小學生的學習基礎可能比較薄弱,“學以致用”的意識和能力不是很強,所以教師的教學引導和管理就格外重要了。例如,在“乘法”的應用題教學中,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先理解題目的意思,弄清楚其中的數量關系,然后才能“學以致用”。因此,教師要加強對于學生“學以致用”過程的引導和管理,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學習習慣和數學思維習慣。
結語
總之,小學數學教學的“學以致用”,不僅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意識和動手實踐能力,還能夠很好地達成教學目標,促進學生知識應用意識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一定要加強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之間的聯系,為學生創造“學以致用”的良好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