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和勇
我國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應試教育,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學生學習的重點就是提高自己的成績。由于作文分數較高,因此作文教學就成為學生提高分數的必需品。對于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來講,作文是他們抒發情感的一種方式,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作文教學一直以來也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指導學生套用高分作文的模板進行變相抄襲,導致大部分學生的作文缺乏創新,情感的抒發也缺乏真實性。由于小學高年級的學生意識正處于生長的獨立時期,對待事物既有自己的看法又缺乏準確判斷,對生活缺乏經驗和了解,所以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在進行寫作時會缺少作文素材,增加了寫作的難度。因此,小學生高年級的作文教學一直以來都具有很強的挑戰性,語文教師要重視對小學高年級學生作文寫作的培養。
本文通過對小學高年級作文教學的分析,提出了提升小學高年級作文教學效率的幾點策略,希望能夠為高年級小學的作文教學提供借鑒意義。
留心觀察生活,培養學生良好的寫作習慣
為了積極響應新課標的發展要求,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師在進行作文教學時,要注意培養學生對周邊事物的好奇心,促使學生養成對生活良好的觀察習慣,不斷豐富自身的見聞,積極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以及心理感受能力,引導學生寫出質量較高的文章。并且,學生通過對生活的觀察與感悟,有助于找到寫作的靈感。所以,教師在進行作文教學的過程中要積極引導學生去觀察生活、熱愛生活,充分利用小學生的好奇心,鼓勵小學生對生活中出現的事件進行積極探索。
由于小學生受到年齡和閱歷的限制,很難把握好自己的觀察角度,他們通常情況下只會觀察事物的表層特征,很難有綜合的、深層次的觀察,這時教師要發揮其積極的、正面的帶頭引導作用,引導學生向深層次、更廣范圍進行挖掘,同時引導學生用一顆平常心來看待周圍的人和物,注重對細小事物的觀察,進而實現寫作能力的提升。
加強對寫作素材的積累,豐富寫作內容
學生進行寫作的基礎就是不斷積累寫作素材的過程,只有學生擁有豐富的素材,才能夠在進行作文創作時得心應手。就目前我國小學生寫作能力來看,寫作空間都有較大的提升。但造成許多學生無法完成良好寫作的原因是他們的頭腦中缺乏足夠的素材積累,這種情況下寫出來的內容往往會給人空洞的感覺,且文章中缺乏實物,也會讓學生在寫作之前無從下筆、無話可說。長此以往,小學生在寫作之前就會形成一種恐懼的心理。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日常積累素材的能力,引導小學生養成良好的語言積累習慣,從而保證作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最終實現小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只有在寫作中不停地應用頭腦中積累的素材,才能夠保證素材應用的事件的結果;只有在學習中不斷地充實自我寫作的素材,才能形成相應的素材體系,為小學生提高寫作水平奠定一定基礎。同時,小學生在進行素材積累的過程中,要打破已有的素材模式,突破自己的思維界限,只有素材積累得越多,學生才能靈活地選擇進而創作出更高質量的文章,實現小學生的聰明才智。就作文課堂教學目的來講,學生可以通過記錄課堂筆記和寫日志來積累更多的寫作素材。
例如,小學生在閱讀課外書的時候,看見優美的句子可以進行記錄和整理,之后反復閱讀和分析,理解這段話所要表達的情感,從而掌握這類文章的寫作技巧。并且小學生在記錄優美的句子以及情感表達之后,要體會文章所要表達的更深層次的內涵。學生在經過不斷地積累名篇名言之后,必定能寫出優異的文章來。此外,還要注重平時練筆,以提高寫作水平。教師要注重平時對學生作文寫作的指導,量變必定會引起質變,學生經過大量的文筆練習,一定可以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如在作文寫作的課堂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們開展有針對性的課堂練習,同時給予學生相應的指導,教師要做到兼顧每個學生,以實現所有學生作文寫作能力的提高。
而學生在平時練筆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是仿寫,這是小學生練習寫作的起點,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選擇優秀作品。例如,教師在講授完《景陽岡》教學之后,文中“武松打虎”的細節描寫逼真,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對相應的細節進行模仿描寫,從而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其次是續寫,其指的是在原有文章的基礎上繼續展開深層次的描寫。例如學生在學習了《牛郎織女》的教學內容后,教師可以安排學生續寫故事,主要是寫出故事發展的結尾,學生通過開展大膽的想象,能夠有效地擴展創新思維,繼而培養自身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結語
新課改全面實施的今天,小學生的寫作能力在不斷地完善,因此教師在進行小學生的寫作教學時,需要尊重和鼓勵小學生,要求小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積極投入自身的情感,實現更準確、生動地表達文章寫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