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安慶職業技術學院入手,首先分析了高校社團對本土文化傳承發展的優勢及特點,并從三個角度具體分析了安慶職業技術學院中的文化傳承路徑,以小見大,對中國本土文化傳承提出了評價和展望。
關鍵詞:地方文化;地方傳承;高校社團
當今文化傳承中,年輕人們越來越成為一股重要而又主力的力量。而高校大學生們相對于初中高中生來說空余時間較多,自由發展興趣愛好的空間大,尤其是近年來興起的大學社團文化,更為地方文化的傳承提供了一種獨特新穎又實用的路徑。本文以小見大,從筆者工作單位安慶職業技術學院為切入點,來探討地方文化在高校社團中的傳承路徑。
一、高校社團對地方文化傳承優勢分析
文化傳承的內涵是傳遞、連續、承接和沿襲創新,是一種重要的文化傳播手段和一種有利于中國民族文化發揚光大的方式。這是自古至今政府和國家非常重視并花費大量時間金錢開展的一項長期性,系統性的國家大計。
地方高校可以說是每個地方文化集散的中轉站,大學生們較為前衛新潮,各種主流文化或是新興文化都能夠第一時間了解并傳播,而高校中的學生社團則是各種文化分類聚集的小型團體。一個高校社團的成立需要一系列文化的碰撞和創新,例如筆者所在的安慶職業技術學院地處安徽安慶,是五大劇種之一的黃梅戲及皖江文化的發源地,該校成立戲曲類社團——黃梅雨協會、探尋皖江文化起源及發展的社團——皖江文化研究會,以傳承本地傳統文化為己任,廣泛吸納會員加入傳承和保護地方文化的隊伍,從而更好的推動安慶地方傳統文化進校園,提升地方文化在高校中的影響力。
一個社團的影響力也是無微不至的,不論是從一個社團的名稱或是宣傳語,還是從社團的活動、部門和成員構成,都體現著一種文化的特點和時代的潮流。同時,地方文化對高校的正向影響也是催化各種社團成立的主要原因,很多高校近幾年來都把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作為主要發展方向,而吸收了地方文化的高校社團也常常可以迸發出一些新的思想和新的文化。
二、安慶職業技術學院中的文化傳承路徑
安慶職業技術學院中的文化傳承路徑也是非常有特色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校主導下的以社團為載體的文化傳承
在宏觀層面,學校起到了對文化傳承的主導和主體作用,以學校為依托的社團在組織活動或是開展會談時,常常要上報學校并聽取學校意見和建議,并在學校的管理和監督下進行。安慶職業技術學院就是如此,近年來,安慶職業技術學院成立了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社團,成為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又一促進力量,把教育學生和講授學業功課與社團文化傳承結合,通過組織民間非物質文化探索收集工作以及各種各樣集聚特色的活動來讓大學生們對當地非物質遺產文化方面產生興趣,并從中了解到當地的風俗習慣,一傳十十傳百,讓更多的人了解當地特色,從而保護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積淀。
在這之中,學校要起到的作用就是組織和提供財力物力的支持,與各種地方機構溝通聯系,為學生社團提供便利條件。同時也要發揮各種文化機構的輔助作用,各級文化機構以及他們下設的各種企業事業單位也是傳承文化的重要實踐者和主要帶動者,加強對高校社團的重視以及扶持,就會對社團文化的發展有著更大的促進作用。例如,建立健全地方文化保護體系,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張貼標語和廣告投入逐漸形成尊重傳統、鼓勵創新的良好環境;也可以設立專門扶持高校學生文化社團扶持小組,發揮主導、協調、統籌作用,良好引導地方文化與高校社團的發展,促進地方文化傳承,為地方文化傳承擴大路徑。
(二)學生自發的、微觀層面的文化傳承
在微觀層面,學生們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由于安慶職業技術學院中的學生有近30%以上來自本地,他們對當地文化有著更深切的親切感和認同感,因而借此契機組織的各種文化主題社團就更加百花齊放,充滿著生機與活力了。
大學生的文化價值觀是學校在文化教育方面應該著重培養的東西,大學生的價值觀不僅對個人人生發展具有重大影響作用,而且在文化傳承上也發揮著重要意義。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決定著大學生的未來,同時也決定著高校教育的有效性和成敗,因此,大學生如何培養自己的正確價值觀,如何找到一條適合個人的正確發展道路,值得每一個大學生去深入思考。
(三)社團影響下的潛移默化中的文化傳承
以上筆者主要從文化傳承的宏觀層面和微觀層面來談論了高校社團中如何進行文化傳承,而除去這兩方面,文化傳承還可以有更多的可能途徑。例如,利用社團影響力下的潛移默化的傳承方式。
傳承本土文化的基礎就是能夠理解、認同本土文化,而認同一種文化的最好方式就是從習慣和潛移默化中去理解這種文化和認識這種文化。而一個人了解后,就會像病毒傳播一樣傳遞給自己的家人、朋友或是更多人,從而帶動更多人來了解本土文化的基本內涵和發展未來。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地方文化在高校社團中的傳承路徑大致分為以上幾個方面。但是在實際生活中,還有很多文化傳承路徑等待我們去挖掘,創新。安慶職業技術學院中的文化傳承存在優點,也有著很多不足,亟待研究者研究改善,我們在看到優勢的同時也要思考怎樣把優勢保持下去并進行創新,以更好的為文化傳承開拓路徑,為中國本土文化發展注入活力和新鮮血液。
參考文獻:
[1]錢靚.美麗鄉村建設中的文化傳承路徑思考——以歷史文化名城常州為例
[2]顧永安.地方高校與地方文化互動發展存在的問題與機制構建.教育評論,2015.2
[3]仝杏花.地方高校學生社團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優勢及路徑分析——以文山學院為例學周刊,2015.6
項目名稱:高校社團傳承地方文化路徑創新實踐,項目類別:RW-64支持學生社團活動,此項目為安徽省高職教育創新發展項目。
作者簡介:王曉林(1981.03--);性別:男,民族:籍貫:安徽省樅陽人,學歷:本科,畢業于安慶師范大學;現有職稱:助理講師;研究方向:學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