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勝男
摘 要:每個人都生活在現實世界中,時時刻刻都和社會、他人界、自然等保持著密切的聯系。社會的進步,生產的發展,要有人文的共同進步。還應該有科學技術的共同進步,如果沒有人文進步,僅僅有物質文明和科技的進步,人類將面臨的不是幸福,而是災難。在學校教育中,初中生物這門學科在人文教育上有不能替代的價值和作用,所以人文學科是對初中生進行人文教育的主要路徑。這篇文章是我在初中生物實踐教學中,針對每個初中生的特點,對人文精神如何培養進行了一些思考和總結實踐。
關鍵詞:人文精神 自然界 社會 他人
在學校的教育中,初中生物學科囊括的人文精神和意義是十分廣泛的,舉個例子,優秀的生物科學家們在研究生命科學中彰顯的超凡的合作精神與科學精神,對自然和人關系上的最樸素的生態道德,對生命本質、生物進化的唯物辯證思想等,是很好的生物科學獨有的人文教育教材。所以,初中生物學科已經成為了新世紀的主要科學之一,與人類健康社會、發展生存密切相連,現在人類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重問題,比如人口增長速度快、自然環境污染嚴重、水土嚴重流失、能源耗盡缺乏等,每一個問題的解決都和生物科學息息相關。所以,初中生物教學在進行學生培養能力與本體知識教學的同時,進行人文精神的教育責無旁貸。[1]
一、感受自然,保護自然
初中的初中生,對于生物學知識已不是一張白紙,他們對自然界、社會和他人已有一定的自主認識。學校新知識的教學需要借助初中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和認識作為基礎,運用實物、錄象、演示等教育手段,或通過講述生動的形象,富有情趣的故事,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使初中生聞其聲、觀其形、臨其境。誘導初中生進一步感受和探索,使初中生在自己的經驗中體驗并逐步構建新的認識。
義務教育的初中生物教材以“生物圈與生物”為學習的出發點,帶領初中生走進生物的豐富世界,最終的目的是培養初中橫對地球上每一種生物的共同家園的不斷探索和關愛之情的動力源泉。在教學中,為了給同學們創設一個開心愉快的情境課堂氛圍,我科學利用PPT多媒體,自己制作一些自然與人和諧相處的課件圖片,通過很多生命現象的圖片展示,讓初中生熱愛生命、尊重生命、感受生命;通過課件圖片展示初中生十分熟悉的水、陸、空的各種動物,啟發初中生感受生活環境與動物之間奇妙的形態之美和適應關系;在“認識生物的多樣性”一課當中,通過演示各種動物課件,如珍貴的熊貓、獼猴,神話中的獨角獸、鳳凰等等,讓初中生更廣泛地感受生物界多姿多彩的風貌,領略自古以來人們對生物界更好的盼望。[2]
此外,在生物教學中,如觀察蚯蚓后,及時將蚯蚓放歸自然環境中;觀察家兔期間,讓初中生輪換帶小兔子回家飼養等等,看似細枝末節,無不使初中生們學會善待自然、善待生命。
二、和諧奮進,關心他人
21世紀是一個強調個性和合作的時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決定了這個時代的每一項發明和創造,都不可能一個人單獨完成,而是與他人合作的結果。在實際教學中,筆者發現,由于城市家庭生活方式的制約,初中生獨生子女的優越感、孤獨感和自私感越來越明顯,這與培養創新型人才的要求不符。因此,在我們的日常生物學教學中,有必要不斷滲透關愛他人的理念,在和諧中前進,塑造初中生的綜合、立體的人格。
第一,生物學中所包容的人文價值,無時無刻不在陶冶著初中生的情操。新教材中增添了“科學家的故事”,如李時珍、林奈為采集標本,歷盡艱辛,從未因困難和危險而退縮,引導著初中生們做任何事情都要持之以恒;達爾文不受外界影響,經過大量的觀察和研究,提出了自然選擇學說,并于1859年出版了《物種起源》,引導著初中生們要有懷疑精神,勇于提出自己的觀點。
第二,探究性學習本身就要求體現初中生的合作精神,在合作中去發現問題,在合作中去分析問題,在合作中去解決問題。沃森和克里克合作闡明了DNA的立體結構,這被歡呼為是二十世紀生物學上最偉大的成就之一,而他們無疑為初中生們樹立了楷模。筆者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有意識地為初中生創造合作學習的機會:例如如在分析“蝗蟲的氣門在胸、腹、頭的哪一部分”問題時,初中生們分組進行了激烈的交流。他們相互啟發,取長補短,各抒己見,使問題得到了根本的解決。而在實驗室里,初中生們更是通力合作,使整個實驗過程省時快捷,達到了預期的目標。
三、著眼未來,關注社會
21世紀,了解技術、社會、科學的相互之間的關系,參與和關注生物科學技術相關的社會問題決策和討論是培養初中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的重要路徑。也是初中生生物科學素養的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生物科學將會深刻地影響人類社會的每一個領域并且迅速發展。科學技術的社會的科學化和社會化是現代社會的主要特征,所以新的課程在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上都給出了技術、社會、科學的相互之間的關系,引導初中生在學習中,就要著眼未來,關注社會,并立志去創造和改變未來。我在常態的生物教學中時常開發這方面的知識,如在生物課“細菌、真菌與食品保存”一課當中根據很多初中生喜歡買小攤食品去吃的現象,PPT課件出示了一則“烤雞翅毒倒一家人”的圖片,根據教材特點,適當聯系社會問題,如毒桂圓、金華毒火腿等。啟發初中生正確認識與分析這一事件。在如在生物課“細菌”一課中,我出示了10幾張731部隊和人為歷史資料,日軍進行武器滅絕人性研制的圖片,以此來揭示日本政界人物的侵華罪行,啟發初中生應該對人道主義的思考并以史為鑒,更好的著眼未來。[3]
總之,作為生物教師,在初中生物教學的過程之中,應該盡力去開發更多的人文精神的教學資源,因為,生物學科在人文教育上的作用是十分突出的。這樣才能開創科學、社會教育和技術的新的局面,引導初中生處理好與他人、社會、自然的相互聯系,為21世紀培養具有中國夢的人才打下牢固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永勝主編.中初中生物學教學設計的理論與實踐[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董蓓菲.美國合作學習方法例析[J].上海教育.2001.27:1.
[3]余文森、鄭金洲主編.課堂教學改革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