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時全
摘要:新課程教學標準是從2000年開始,一直到如今仍在進行的教學探索,整個教育領域對此抱有不同的看法,真正的教育目標是什么仍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在筆者眼中看來,教育不是單純教會學生技能或是一些硬性的知識,在教學中,教師是人類靈魂工程師,在教育中教化學生不斷地區認識 自己,尋找到真正的自我,正是學生正視自己,認真對待自己的潛能和天賦,教育的目標才算是達到極致。
關鍵詞:拉近師生距離;激發學生潛能
教學不止停留在學習的知識的表面,教育是深化人心,是用一顆認真的心靈和靈魂去感知和召喚另一靈魂的過程。靈魂是高貴且獨行的。在這一教育過程中,教師應拉緊與學生的距離,在交流和交往中感知學生的內在潛能,從而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應該主動進行一些了解活動,而不是簡單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拉近師生距離其實更像是教師更加明晰自身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最高的目的。筆者就將圍繞這一話題展開討論和分析。
一、真誠交流,提高對學生的興趣認知
在做人的時候,真誠是人立足于世的基礎,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同樣也需要對學生和對教師這一份職業有相關的真誠和敬畏的態度。交流是一種比較有效的學生自我暴露的方式,教師可以更好地看到學生在課堂上不曾展現的一面。在教師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尋找到適合的機會,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在激發學生的潛能教學中,學生不是一個統一體,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放棄有偏見的看法,例如,以分數論英雄,以平時表現輕易給學生下定論,這些都是不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相關的發展。在教學中,例如,班級團體活動中、校外文藝競賽、不同班級的聯誼活動等等活動中,教師應該“下沉”到學生團體當中,成為學生的真誠的交流者和指導者這一過程中,教師的主觀能動性有很多很多,教師應該針對這一問題進行相關的探索和自我反省,不能隨便改變自己的動向,在決定學生的興趣引導的過程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相關的興趣學習和了解。真誠交流,不斷地認識到學生的多面性和個性,例如,有的孩子在英語口語表達上有著自己的特長和天賦,學生應該在課余時間有自己的練習方向和目標,教師在這一個過程中,可以通過教學引導,或是在課外時間與學生進行相關的討論,充分給予學生以一定的引導。
二、給予信任,構建家校交流橋梁
在談及學生的潛能開發的探索過程,如果有家庭教育的在場,學生的潛能開發將會進一步加快,與此同時,在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夠有效地給予學生一定的學校教育的潛能點化,輔之以家庭中親人的支持和認可,學生的潛能發展將會得到很好的發展。另外一點是,學生的潛能開發教育的重要前提是學生的潛能情況已經為教師所熟知,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能夠做好這一前提準備條件,學生的潛能開發將更好的發揮它的功效。給予學生以一定程度的信任是接納學生的各種興趣和愛好的行為的重要原則之一,教師在這一個過程中還應與學生的家庭成員進行一定的交流和交談,在教學中建立起家校交流的橋梁。給予信任,搭建家校橋梁,是有效的激發學生的潛能的有效手段,教師應做好相關的準備工作,及時了解學生的情況,在學生家長的情況介紹下不斷地進行相關的潛能引導工作。不得不說的是,在這一個過程中,教師應有效地將所有的家庭和學校信息整合,擔任好家校聯系的主要中間人,共同與家長進行這一個學生個體的潛能開發活動。有必要的時候,教師還應充分地針對學生的潛能條件進行相關的家校活動,例如,在課外之余進行家長和學校進行互動的活動,引導學生的興趣探索活動同時也是間接地幫助學生家長在互動中更加了解到自家的孩子在這一活動中表現出的興趣程度和相關的熟練程度。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努力提高學生家長和學生之間的相互信任和鼓勵的意識或是趨勢。
三、抓住和創造教育契機,使教育深入學生的心靈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該針對學生的學習的興趣和知識接受程度在不同時期賦予學生以一定的教育內涵,例如,在學生小明平常喜歡唱歌,在班級歌唱比賽中領導班級拿到了校級的獎項,那么,教師就可以抓住這一契機,與學生進行相關的交流“正是在對唱歌的熱愛中,小明才會不斷地在班級歌唱比賽中花費心思,持續思考,在生活和學習中,同學們一定也會有像小明深深喜歡唱歌那樣地喜歡某一件事,在這一件事中你們感知到了精神上的巨大喜悅,這是這一事情或是這一熱愛讓我們人類的生活變得更加有意義和豐富多彩。”在抓住每一次機會進行相關的潛能開發教育中,教師無形中就提高到了深化教育的意識,從而在教學中進行潛能開發時候就會有更加良好的反饋。抓住和創造教育契機是每一個教師在教學中都應該努力進行的思考,這一思考將教師成功地與平常沒有注重這一方面知識或教學探索的同事區分開來。教育應深入學生心靈,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應加以深入思考和了解,開發學生的潛能注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教師應該做好相關的準備,不斷地在教學中尋找到合適和有效的途徑。
參考文獻:
[1]劉燦 拉近師生距離,激發學生的潛能 [N] 學術版 中學教育 2015.3
[2]王名近 開發學生潛能,促使學生多元發展的實踐與研究 [N] 學術版 讀與寫 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