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冰
摘要:校園是我們學生每天停留時間最多的地方,學生在這里像海綿一樣吸取著知識的養分;老師像園丁一樣辛勤地耕耘著。因此,我們應努力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禮、孝、信”與西方的“開放、民主、尊重個性”等文化融合在一起,著力打造小學數學人文課堂。一個真正的充滿人文精神的和諧課堂需要師生們的共同努力,任前方荊棘叢生我們將持之以恒。茫茫學海中,我們要做勇敢的水手,乘風破浪、共赴前程。青春的腳步如行云流水,青春的歲月需要知識的滋養。讓我們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天,向著小學數學人文課堂的目標前進。
關鍵詞:小學數學;人文課堂
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和新時期教育的大環境中,對人文教育的呼聲越來越高,人文課堂的改革呼之欲出。在談人文課堂之前,我們還是先來了解一下何為人文教育。一般來說,人們談到的人文教育,并不是一種確定的公認的含義,而常常表達著多種含義,最常見的有三種:一是人文主義教育,二是人文學科教育,三是關于“成人”的教育。 對于我們從事教育工作的教師而言,“人文教育”更應該是使人“成人”的教育。那什么樣的課堂才是人文課堂呢?這卻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答案。我個人認為人文課堂就是和諧平等的課堂。和諧、平等是一種教育教學的指導思想,又是一種動態的優化過程,更是我們數學課堂教學所追求的終極目標和最高境界。到底我們該怎樣來建立這個和諧平等的人文課堂呢?下面就結合我的教學實際來談談我的一些做法。
一、打造民主、合作、競爭、寬松的學習環境。
《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學生不喜歡盡是老師的訓誡和說教,他們期望著與老師建立平等和諧的關系。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曾說過:“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尊重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這種課堂文化,首先表現為師生間以誠相見,情感交融,在課堂上聽不到呵斥聲,看不到苦惱和僵持的局面。師生在人格上應該是完全平等的,課堂上師生之間應是一種平等、理解、互相尊重的融洽關系,能使學生體驗到民主、尊重、信任、親情與關愛,同時得到激勵、鼓舞、感化和指導。平等與師生關系是實施對話的情感支柱,教師與學生享有了同樣的話語權,每個學生都能充分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感受。因此,民主、平等的氛圍是“對話”進行的必要條件。如我在教學長正方體的表面積時,給學生充裕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分小組合作,通過拆剪模型,觀察、思考、比較、計算、討論長正方體的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并與其他小組交流、辯論,在合作與競爭中學習知識。這樣的教學形式,既體現了以學習者為中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給學生營造了民主、寬松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興趣盎然、情結高漲。
二、學會賞識激勵。
學生要健康成長,不斷獲取成功,離不開別人 尤其是老師的鼓勵和賞識。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很久以前就指出:應當像尊重上帝一樣尊重學生!鼓勵和賞識學生,能喚起學生的自信心。教師對學生的微小進步給予贊許,對學生的點滴成績給予表揚,則猶如給黑暗中苦苦探索的人送去了光明,會使學生看到希望,克服自卑消極心理,增添無限的力量和勇氣,產生“我也能行”的良好感覺,對前途充滿信心。賞識激勵要做好兩方面的工作:一要努力尋找出學生可賞識、可激勵之處。一個班幾十名學生,性格不同,脾氣不同,內在需求也不同,因此,賞識激勵要有不同針對性。力求在平凡中捕捉學生的閃光點,以促使個性特色的發展。我班就有一名后進生,他雖然在知識的學習中比較吃力,但他的動手能力卻很強,很喜歡科技模型制作,鑒于其特點,我便主動與科學老師聯系,讓他參與四驅車的組裝比賽,果不其然,經過科學老師的訓練,在參加區級的比賽中獲得了一等獎。回來后,就此事,我教育其將這種精神用到數學中了,而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我明顯看到了他的進步。二要對學生的缺點和失誤要盡可能地給予寬容和諒解。學習好,聽話的學生,哪個老師都喜歡,贊美之詞不絕于耳。學習差,調皮搗蛋的學生,總是招人討厭。而這些孩子往往更需要多一點賞識和激勵,對他們不能“一棍子打死”,甚至還應該對它們的缺點和錯誤給予更多的包容。“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我們應該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
三、用愛促發展。
愛是師生間的橋梁,也是每一個教師最起碼的道德要求。“有一種愛,不染塵俗,無需保證。有時只是一種眼神,趕走所有苦悶;有時只是一聲回音,憶起感動一瞬。有它,一個人因另一個人而美好。”馬卡連柯曾經說過:“教師的心應該充滿對每一個他要打交道的具體孩子的愛,盡管這孩子的品質已經非常敗壞,經管他可能給教師帶來許多不愉快的事情,教師都要以自己美好的感情去教育他。”愛學生,首先就要關心學生。關心學生就是胸中裝著學生,心中想著學生,服務于學生。關心學生體現在許多方面:當學生在心理上產生苦惱時,教師及時幫助解開疙瘩;當學生在身體上出現不適時,教師及時幫助尋醫問藥;當學生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教師及時幫助“清理路障”;當學生在生活上遇到不便時,教師及時幫助排憂解難。教師應爭取做到:學生哪里需要教師,哪里就有教師的身影。這就是說,對于學生的得與失、冷與暖、好與惡、喜與悲,教師不僅要記在心上,說在嘴上,而且要落實在行動上。
總之,構建小學數學人文課堂,要以學生為本,堅持科學發展觀,使人文課堂與人文教育這一新的理念逐漸積淀并內化為自己的行動指南。人文課堂是充滿生命活力、發展的課堂;是主動、互動、生動的課堂,是預設與生成相得益彰的課堂;是語言與精神同構共筑的課堂,是對話與體驗成功遙相呼應的課堂,是現實與理想逐漸逼近的課堂。對小學數學人文課堂的追求,我們在路上。
參考文獻:
[1]周宏,劉真,史君坡.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融合的反思.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趙同森編著.解讀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廣東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