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琳
一、大學生建立合理知識結構的原則
(一)廣博性與精深性相結合的原則
合理的知識結構是廣博性與精深性的統一體。它既是廣播基礎上的精深,又是圍繞精深目標的廣博。所謂“廣博”即具有寬而廣的知識,“精深”即對專業領域的專攻,現代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技術高度綜合,學科相互滲透,如果知識面過窄,便很難適應科學技術的告訴發展,在事業上也難有成就,所以,只有有了廣博的知識,才能使人們的眼界開闊、思維跳躍、想法創新,當然,若只有廣博,沒有精深,那么也只能是“樣樣通,樣樣松”。成功的人才往往是在具有廣博知識的基礎上對專業知識精益求精,從而成為某一學科或者某一領域的專家。
(二)層次性與比例性相結合的原則
一個合理的知識結構既是由低到高的幾個不同層次的知識組成,也是由多種不同比例知識的合理組成。大學生在建立知識結構時,要堅持知識的層次性和比例性相結合的原則,大學生的知識層次一般可分為三個層次,即基礎層次、中間層次和最高層次,基礎層次是大學生的所具備的基礎知識,是大學生參加一切社會實踐活動的必備條件;中間層次是指系統的專業知識,它是大學生在就業后進行創造的前提;最高層次是指對某個專業或領域的最新研究動態及成果的知識,是大學生就業的直接準備。三個層次的知識比例必須恰當和協調,既要體現專業知識的重要性,更要使其他相關知識在整個結構中占有一定位置。
(三)知識的積累與調節相結合的原則
大量相關學科知識的積累有利于整體效應的強化,能夠適應當前科學技術相互滲透、不斷分化綜合的發展趨勢;知識的調節,一方面是要不斷更新知識,另一方面調節知識比例,防止與自己主攻方向無關的知識所占比例過大,最終偏離職業崗位需求。
(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
合理知識結構的建立不僅是大量知識的積累,更是實踐經驗的結晶,在理論與實踐之間,缺乏任何一個方面,都不會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理論是實踐的指南針,實踐是檢驗理論的唯一標準。大學生要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在大學時,要將課堂的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活動相互結合起來,從而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
二、大學生建立合理知識結構的有效途徑
(一)制定職業生涯規劃
在入大學伊始,大學生應制定職業生涯規劃,確定主攻職業目標,進而根據職業目標制定計劃去學習,明確積累什么知識,同時判斷所積累知識的價值,最大限度的發揮知識結構的作用。
(二)調節知識動態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于不斷運動、變化和發展之中,作為反映客觀事物的知識結構,也必然是處于不斷變化的狀態。大學生所建立的知識結構,要隨時注意其動態調節,而需要調節知識結構的情況一般來說有三種:一是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前提下,為適應形勢的需要,須進行知識結構的調節;二是開辟新的知識領域或者有新的科學研究領域時,需要建立與之相對應的知識結構;三是因職業或工作性質的變動,只有調整原有的知識結構,才能保持工作的高效狀態,發揮應有的潛能。
(三)內儲與外儲相結合
記憶作為掌握知識的基本手段,一般有內儲和外儲兩種方式。內儲就是人們用大腦記憶知識,其記憶范圍也是因人而異,這些知識是人們進行思維活動的工具。外儲是人們利用記憶工作進行知識的儲存,如做筆記、剪輯資料、照片、錄音、錄像等方式。知識的內儲和外儲相互作用,只有將二者協調發展,才有利于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
三、大學生的知識準備
當前,用人單位在進行人才的考核時,注重的不僅僅是大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還十分重視大學生知識的廣泛性,如英語和計算水平等其他復合知識。所以,大學生想在激烈的人才競爭中獲勝,就必須進行就業前的知識準備。
(一)知識的積累
與社會上其他人員相比,大學畢業生具有較為堅實的知識基礎和較為精專的專業知識及廣博的社會知識,在畢業前,大學生還應對自己的知識結構進行完善,在繼續更新知識的同時,積極根據社會需求調整知識結構,拓展知識面,不斷增強自身的適應能力。
(二)知識的結構化與系統化
為求職順利,大學生應將在大學期間所積累的知識進行梳理,圍繞自己的就業目標,將知識進行整合,使其形成一個有層次、可協調發展和更新的知識結構,同時,不斷彌補自身的知識缺陷,增強社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李雄德:《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1版,第32頁.
[2]遼寧省教育廳組:《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與規劃》[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1版,第23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