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贊梅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廣,越來越多的小學已經將“實施素質教育”由空頭口號轉變為實際行動,切實加強了對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等諸素質的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有了一定提高。我們在為這種轉變歡呼叫好的同時,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人們談論的、付諸實施較多的往往是德、智、體、美、勞等素質的教育,人們對這些素質也給予了極大的關注,而心理素質教育則往往被人們所忽視,似乎心理素質不能和其他素質相提并論。有的教育者也認為心理素質教育無關大局,關鍵是要抓好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等素質甚至只是智力素質的培養。然而隨著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學生心理素質的重要性越來越明顯地體現出來,加強小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關鍵詞:小學生;素質教育;心理健康
一、素質教育應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教育
(一)人的全面發展
我們所說的全面發展,是指人的發展能為個人所駕馭,人們可以從自己的興趣愛好出發,自由地從事多方面的活動,充分發展多方面的能力。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意義是促進全體兒童、少年的全面、主動發展。
(二)人的主動發展
每個學生都有某些方面的優勢和愛好,珍惜這些特點,發展每個學生的優勢,是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要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權,承認學生的智力差異。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意義是促進全體兒童、少年的全面、主動發展。素質教育要求我們平等對待有差異的個性,平等地看待在某些方面發展程度不同的受教育者。
二、實施心理素質教育
心理素質教育即不僅要重視對學生智力因素培養,而且更應重視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使學生具有積極向上的情感,愉快的情緒,堅強的意志,對生活充滿自信,樂觀向上;同時要防止學生的心理問題的發生,善于解決存在于學生身上的心理疾病,培養學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適應環境的能力,確保學生的心理健康。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一詞的解釋,心理健康可概括為知、情、意、行諸方面的健康狀況,即發育正常的智力,穩定而樂觀的情緒,高尚的情感,堅強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和諧的人際關系等方面。因此在實施心理素質教育時,應堅持以下幾條原則:
(一)科學性原則
素質教育是人的教育,心理素質教育必須堅持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科學化,要根據中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有針對性地實施。在進行心理素質教育的時候,應本著對學生將來高度負責的精神,要有令人信服的科學根據、親切真摯的教學態度、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同時能耐心而正確地回答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擯棄那種自以為是、主觀武斷的做法。應時時刻刻地提醒自己:心理素質教育關系到學生的一生,容不得半點虛假。
(二)服務性原則
實施心理素質教育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質,為學生將來的成人與成才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因此,實施素質教育時,必須堅持全心全意為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服務的原則。正如某位心理學家所說:“心理素質教育不是說教,是參與;不是偵訊,是了解;不是批評,是疏導;不是做作,是真誠;不是解答,是領悟;不是解決問題,是協助成長;不是表面屈從,是內心轉變。”這段話十分鮮明地說明了心理素質教育的宗旨和工作原則。
三、實施方法及策略
長期以來,一些教育工作者往往把政治思想與心理品質混同起來,把學生中的心理問題當作思想問題、道德問題、紀律問題、作風問題來處理,致使教育收不到預期效果,有時還會損害學生的身心健康。因此要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必須從心理上去了解學生,例如中學生的自我意識不斷增強,開始形成獨立的評價能力,但又未能擺脫單純、幼稚的一面,并容易受外界的影響。由于獨立性、自主性與幼稚性、盲目性交織在一起,許多心理矛盾、心理障礙由此產生。所以教師必須把握學生的具體心理特征,加強心理教育與心理輔導工作,經常研究學生中存在的各種心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