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秀君
小學語文實驗教材主編崔巒教授指出:“知識是語文能力形成的基礎,只有重視知識的積淀,才會有語文學成的前提”。小學語文“字詞句篇知識是聽說讀寫能力形成的基礎和重要資源,離開了字詞句篇,聽說讀寫能力則是無源之水,學生主體不過認讀關,無以談閱讀,學習主體不過字詞關,無以談寫作”?;诖?,我根據人教版課程實驗教材內容、學情的實際,在低年級進行聽說讀寫能力訓練的探索,其策略是:
一、在識字教學中,遵循語文規律進行聽說訓練
識字,在低年級教材中占有較大的比例,為便于學生朗讀、教材多采用韻文的編排形式“有詞語、成語、諺語、三字經、對聯、兒歌” 等,讀起來十分上口,這不僅給學生提供了識字的語境,使識字與閱讀緊密結合,還加強了字詞的綜合練習,有利于積累與感悟,激發學生對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興趣。教學中,我依據“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語文學習規律,多形式地對學生進行識字、擴詞訓練,鼓勵學生介紹上學路上的路牌、店名;校園的標語、牌匾;商店里的物品、包裝盒上的商標;外出游玩時見到的名勝古跡……再如,教“學”字時,我先引導學生進行擴詞:“學習”、“學畫”、“學生”……然后啟發學生用這些詞說一句話,如“我是一名小學生”、“我要好好學習”等。給學生找來一些生字復現較多的韻文、兒歌,精彩的小散文,把學過的生字嵌入自編的小韻文中,清晰、緩慢而有感情地朗讀給學生聽,讓學生在自然的母語環境中,提高理解語言文字的能力。
二、在閱讀教學中,創設語境進行聽說讀寫訓練
(一)說,學習運用語文。在學習第一冊第七單元的“看圖說話”時,我要求:仔細看、積極想、大膽說、用心聽。隨著幻燈片推移,指導學生從整體上看,圖上畫的是什么?再從遠到近觀察圖中每個人在干什么?要求學生給圖中的內容擬題目,如:“大掃除”“做值日”等,這樣讓學生的說自然進入文中,步入情境,促使其心靈共鳴、情感共振。
在整個看圖說話、續編故事、課內表演聽說交際過程中,我指導學生抓住文章結尾,引導他們想下去,想開去。在感興趣的表演中練就把話說完整、說連貫的本領。
(二)讀,學習規范語言。二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認讀能力,拿到一篇新文章,經過一兩次試讀,基本上可以達到讀正確、讀連貫,再加上借助拼音、圖畫、上下文的意思等,他們能快速準確地認字,識詞,析句。為此,我加大了語文訓練的量。
1、讀句子。比如在教學《哪座房子最漂亮》時,針對課后練習3出現的兩組句子要求學生讀句子、要注意語氣。(1)、哪座房子最漂亮?(2)、那座房子最漂亮。在練習過程中,讓學生比較一下兩個句式在語氣、語調上的不同之處,并引申出“那座房子真漂亮!那座房子好漂亮??!”的句子,讓學生讀一讀,在讀中積淀語感,規范語言。
2、學習用不同的說法表現同一個意思。如:達爾文非常喜歡小動物、怎么會傷害小松鼠呢?達爾文非常喜歡小動物,不會傷害小松鼠。
3、讀幾個表示相同意思的句子,比較哪個說法更準確。如“小白兔割草”,“小白兔在山坡上割草”,“小白兔彎著腰在山坡上割草”,通過比較,學習如何把意識表達得更具體更準確。
(三)多向思維與仿文說話訓練,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我注重創設兒童口頭語言訓練的情景,最大限度引導兒童多向思維、仿文說話。比如《小貓種魚》的最后一段,只說了小貓種魚的希望,沒有說種魚的結果,更沒有對小貓的對錯進行評論……我提問:“你認為這只小貓聰明嗎?”學生有的說小貓很傻,土里怎么會長出魚呢?有的卻說小貓很聰明,會向別人學習;有的說小貓會想辦法,愛勞動;有的說它想得到更多的魚,但方法不對……學生各自說出自己的理由,這樣既能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達到了多向思維訓練的目的,提高了學生聽說讀的能力。
三、在聽說讀的基礎上,有效地指導學生去寫
低年級的學生由于積累的詞句還不夠多,往往難以把自己所看到的、想到的表達出來,針對這一問題、根據不同單元和課文的主題,我設計了一些寫話訓練。比如,用不同方法連詞成句,看哪個句子更形象生動。比如,在“小露珠”、“我”、“媽媽”、“在家里”、“在學校里”、“在綠葉上”,“滾來滾去”、“看電視”、“做操”的連接訓練中,大部分學生連接成為“小露珠在綠葉上滾來滾去”,“我在學校里做操”,“媽媽在家里看電視”,可有的學生連接了“小露珠在綠葉上做操”等富有詩意的句子。在這看似不合邏輯的連接中,有童心的蕩漾,有奇特的想象,更有思維的自由開放。在教師節前,讓學生三言兩語寫《老師》,學生寫出了自己喜歡的原因和對老師的敬意。學了《坐井觀天》一文后,讓學生以青蛙跳出井口以后為題續寫故事。既延續了課文的故事,又發揮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鍛煉了語言運用能力。這樣持之以恒地在聽說讀能力訓練基礎上,指導學生去寫的策略,能有效提高低年級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