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擁華
荀子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小學語文強調(diào)厚積而薄發(f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而后才能著萬言書。
語文課程“總目標”指出:具有獨立的閱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在第二、三學段階段目標中指出:“積累課文中的優(yōu)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聯(lián)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背誦優(yōu)秀詩文6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養(yǎng)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由此可見,在小學階段特別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積累 。
那么,怎樣培養(yǎng)小學生語言積累的能力呢?經(jīng)過長期的教學實踐證明:興趣是導師,方法是積累,運用是鞏固。只有三者兼顧才能激發(fā)孩子的潛能,豐富語言的積累,拓展積累的內(nèi)涵。
一、激發(fā)興趣,體會積累的快樂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動機,乃是對所學教材本身的興趣”。濃厚的興趣是推動學生積極參與語言積累的直接動力。教師在指導學生積累語言的過程中要創(chuàng)設情景,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并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來激發(fā)學生積累語言的興趣,讓學生在活動中感知語言,學習語言,內(nèi)化語言,積淀語言。
(一)游戲帶動積累興趣
游戲是一種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好方法,靈活運用各種游戲,可以引起學生的極大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但要把教學內(nèi)容恰當?shù)脑O計到游戲中,還要善于組織學生玩,鼓勵學生玩,和學生們一起玩,引導學生玩得有意義。學生在游戲中,不僅陶冶了情操,而且激發(fā)了表達的欲望,提高了語言實踐能力,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情景牽引積累興趣
語言的積累離不開語境,只有在不同的語境中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才能讓他們在真實的交際環(huán)境中準確、得體地用語言進行交際。因此,在課堂上,教師盡量創(chuàng)設真實的語境,通過圖片、實物等輔助手段,使學生達到“身臨其境”的感覺,用真實的情景來遷移默化的激發(fā)學生積累興趣。
(三)媒體刺激積累興趣
多媒體教學早已走進了我們的課堂,它具直觀性、多變性、知識性、趣味性等特點,能為學生提供生動逼真的教學情境,營造一個色彩繽紛、圖文并茂、動靜相融的教學氛圍,學生眼、耳、口等多種器官同時接受刺激,這樣會大大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掌握知識的水平,選擇學習內(nèi)容,獨立解決多種問題。
在積累的過程中,對于那些樂于、善于積累語言的學生,教師要及時給予鼓勵,給他們一個展示、交流的平臺,讓他們在展示交流中互相學習,感受積累帶來的快樂,從而進一步提升積累語言的興趣。
二、掌握方法,開拓積累的視野
語言的積累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更不能局限于課本。在教學中,教師可教給學生適當?shù)姆e累方法,讓他們留心身邊的人、事、物,關注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書籍,采用不同的方法記錄自己學習、思考的心路歷程,拓寬積累的視野。
常見的積累的方法有吟誦法、摘記法、剪貼法、錄制法。這些方法不一定要一一掌握并使用,但只要行之有效,就是最好的方法,就能讓學生在實踐中樂此不疲。
(一)吟誦法 小學階段是人生記憶力最旺盛的時期,而這階段的文本大多文質(zhì)兼美。教師在引導學生吟誦文本前,可采用聆聽配樂朗誦、圖片文字結合觀察想象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親身體驗,整體感知課文,領悟作者謀篇布局、遣詞鑿句的所在,悟得表達的真諦,體味文章難以言傳的韻味,不斷充實語言的庫存,達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境界。如:為讓學生感受古詩《牧童》的音韻美,體會童年的純真美好。教師可由交談童年趣事引入課題,再引導學生通過一邊聆聽配樂誦讀,一邊想象畫面的方式感受語言美,理解詩文,從而理解、背誦古詩,積累語言。
(二)摘記法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教師可引導學生準備一個積累本,把在閱讀中遇到的好詞佳句美段摘記在本上。這個摘抄可以是提綱式的,可以是摘抄式的,也可以是讀書筆記式的……摘記后每隔一段時間要把摘記的內(nèi)容進行分類整理,以便日后借鑒運用。
(三)剪貼法 它是指把自己需要的內(nèi)容或圖畫剪下來,然后貼在積累本上,旁邊可以配上主題詞,注明出處。學生在讀讀、剪剪、貼貼、寫寫中獲取了知識,積累了語言。如:在報紙上看到有關梅花的圖片時,學生可剪貼圖片在積累本上,再配以與梅花相關的古詩、文段來表現(xiàn)梅花的特點。如配上《梅花魂》中“愈是寒冷,愈是風欺雪壓,花開的愈精神,愈秀氣……”來表現(xiàn)梅花的不畏嚴寒的氣節(jié)。這樣,既有了視覺享受,又有了語言感悟,一舉兩得。
(四)錄制法 語言積累還可以課內(nèi)外結合,把閱讀材料進行有效的整合。有條件的學生可利用多媒體掌上電腦把生活中看到的、聽到的隨機拍攝錄制下來,再配上自己的見解。這樣既積累了知識,又拓寬了視野,還培養(yǎng)了觀察力,為習作積累了寫作素材。
三、拓展運用,豐富積累的內(nèi)涵
積累語言主要目的是運用,在實踐中厚積薄發(fā)。運用可以讓學生把語言進一步內(nèi)化,完成語言在大腦中的構建,鞏固積累。那么,如何運用積累呢?
(一)模擬表演中感悟語言 文本中有很多經(jīng)典的對白,教師可指導學生編排課本劇、小品、話劇等來演演,讓學生在對白中感悟語言的精妙魅力,感受語言的表達藝術。如學習了《景陽岡》后,教師可指導學生把文本中武松打虎這一精彩片段編排成課本劇來演演。學生在表演與觀看中感受作者動作描寫的細致美,體味人物的英雄美。
(二)口語交際中激活語言 人們每天都要用語言進行交流:精練得當?shù)恼Z言,能準確的表達思想、情感;機智巧妙的語言,有時能幫助人擺脫困境……因此,教師可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在口語交際中實踐運用語言,消化沉淀的語言,激活積累的語言。
(三)習作練習中運用語言 要想學生不假思索得心應手的運用語言,教師首先得構建一個適合學生練習、展示語言的平臺。而習作練習就是學生大展身手、練習運用語言的好平臺。教師要利用這個平臺,引導學生把積累的語言進行有機的整合,恰當、準確的運用到習作中。習作寫好后,可先讓學生自評自改,再分層有序的進行同桌、小組、全班交流,相互指出不足、提出修改建議。學生在不斷的運用、交流中激活了自身的語言沉淀,又吸收了他人新鮮詞匯,豐富了語言內(nèi)存。
總之,“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似的語言積累需要長期努力,事事留心,心記筆錄,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