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社會調查看新媒體時代對城市居民新聞信息獲取途徑的影響
李小璐 山東省聊城市第一中學
摘要:本文闡述了媒體的構成及新媒體的定義,結合筆者本次對城市居民信息獲取途徑的基本情況的調查分析。我們認為,新媒體與傳統媒體會長時間共存,但新媒體基于其互動性、時效性等獨特的優勢,正在改變人們閱讀習慣,并將成為城市居民主要的信息獲取途徑。
關鍵詞:社會調查;新媒體時代;城市居民;新聞信息獲取途徑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信息化的不斷推進,媒介手段的快速變化對傳統的新聞獲取方式生產了深遠的影響。居民獲取新聞信息的途徑隨著時代的變化而呈現出科技化、多元化的趨勢。本文結合在山東省聊城市的調查,對新媒體時代下新聞獲取的方式和途徑進行了分析。
一、媒體的構成及新媒體的定義
一些媒介學者把媒體分為五大類:報紙刊物為第一媒體,廣播為第二媒體,電視為第三媒體,互聯網為第四媒體,移動網絡為第五媒體,其中第四媒體和第五媒體被稱為新媒體范疇。
因此,新媒體是指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技術支持系統下出現的一種媒體形式。新媒體伴隨著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主要依靠通信技術和互聯網技術,通過計算機、手機等新媒體向用戶提供新聞信息。
二、本次調查的基本情況
調查地點為山東省聊城市,調查時間為2018年2月10-18日。調查方式包括問卷調查和書刊信息、網上信息查詢。問卷調查的方式以微信群發放調查問卷為主。但由于微信使用者以50歲以下居民為主,因此,又采用了進入居民小區調查及訪談的方式。
調查的主要內容包括居民獲取新聞信息的途徑與年齡的關系、新媒體快速發展的關鍵驅動因素以及新媒體和傳統媒體未來的發展趨勢。
在調查時,我們將調查對象分為50歲以下和50歲以上兩個年齡組進行對比分析。共收到有效問卷277份,其中50歲以下175份,50歲以上102份。
三、調研結果展示
(一)年輕群體是應用新媒體的主力軍
根據調查結果,在277個受訪對象中,203人主要采用新媒體獲取新聞資訊,占比高達73%。在50歲以上的受訪人群中,通過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獲取資訊的居民仍占據了52%的比例。但在50歲以下受訪人群,這一比例卻為12%。高達88%的人采用電腦、手機及平板獲取信息。(見表1)
從這一數據可以看出,越來越多的青年人通過手機、電腦、電子書等新媒體進行閱讀,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人們閱讀快餐化正在成為不爭的事實。除了年輕人之外,50歲以上的人也是媒體使用的焦點。由于休閑時間越來越少,參與社交活動的渠道越來越少,媒體已經成為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特別是,低門檻的電視、報紙和廣播仍然很受歡迎。
(二)新媒體互動性的傳播方式更易打動受眾
在全部受訪者中,共有232人認同新媒體的互動性的傳播方式,高達84%。傳統媒體具有強制傳播和單向傳播的特點,受眾被動地接受,而想要反饋信息十分困難,受眾群體的話語權被剝奪。而新媒體則是一種多角度的全新傳播機制,傳播載體更加多樣化,信息一旦傳播出去,受眾群眾便會呈現幾何倍數地增長,而網絡平臺則會給予受眾群眾更多的反饋空間。根據微信“掌門人”張小龍在2016年初的一場公開演講,目前的70%用戶比過去更頻繁地用社交應用看新聞,一個微信用戶平均每天刷朋友圈的次數是30到40次。手機、電腦、平板正成為他們獲取信息的主要媒介。
(三)新媒體時效性更有保證
在所有受訪者中,認同時效性更強的比例高達94%。時效性也成為新媒體超越傳統媒體的關鍵要素。傳統媒體需要對信息進行加工、制作和編排后才能發送出去,這顯然已經不適應當下的生活節奏。新聞最重要的一點是時效性,如果不能保證時效性,則新聞將失去價值。而對于新媒體來講,僅僅需要傳播者動動手指就能發出去,這種技術基于最先進的數字平臺,不受各種審核和加工制作的限制,其時效性大大增強。
(四)兩類媒體將在較長時間維持共存
在對傳播效果的認同上,50歲以下的人士中認為新媒體傳播效果更好的高達85%,而50歲以上人士則為61%。
從普及率來看,新媒體已經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各類人群均能隨時隨地的看到和分享任何新媒體傳播的信息。而報紙、收音機的銷量一落千丈,許多電視節目收視率也在下降。但是,在老年群體中,傳統媒體仍然占據重要地位。可以預計,新媒體的影響力肯定終究會全面超越傳統媒體。但并不會在短時期內取代傳統媒體的地位。每個媒體背后代表的是不同的受眾群體。傳統媒體會給受眾以多角度、延伸性的事件深度調查,而新媒體則過多關注事件本身。因此,兩類媒體在較長時間內會相對固定,共同為社會大眾服務。
(五)新媒體正在改變人們的閱讀習慣
根據調查,50歲以下人士中,97%受訪者表示離不開新媒體,50歲以上人士中31%表示依賴傳統媒體。同時,50歲以上居民中,50%以上會熟練使用智能手機瀏覽新聞、刷微信朋友圈。對于突發新聞和時事事件,人們第一時間能在手機和電腦上獲得最新的資訊,大大降低了人們對于電視、報紙和廣播的依賴。
(六)新媒體不是法外之地,需要引導和規范
在新媒體環境下,人人都可以成為輿論主體和引導主體。在“人人都有話筒”的時代,同樣的道理,成千上萬的網民根據各自的觀點,分別發表新聞、發表意見,再加上大量的轉發和評論,使得輿論的內容顯得支離破碎。同時,新媒體傳播模式打破了傳統媒體“守門人”理論,導致“守門人”的缺失,使放大后的輿論引導信息缺乏相應的約束和組織,并形成嘈雜的局面,不利于共識的收斂。我們要傳播正能量,更要把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帶起來。在調查中,98%的受訪者認為,如果對新媒體不加約束地任其自由發展,將會產生很多弊端。
四、調查結論
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具有獨特的優勢。它能夠與必要的信息共享和互動,真正實現公眾對新聞的參與,使每個人都成為新聞信息的傳播者。新媒體不僅要將傳統的報紙內容轉移到互聯網和移動電話上,還要收集各種信息元素,為公眾提供最容易獲取和容易理解的媒體產品。
新媒體技術具有多樣化的信息傳播和渠道。它是基于數字技術和互聯網的。它可以通過計算機、智能電話、平板電腦、電子書、智能互動電視和其他終端迅速傳播信息。它極大地拓展了傳統紙質媒體和電視媒體的單向傳播能力和及時性。新媒體的信息傳播方式正在深刻影響著人們的閱讀習慣。但從長遠看,新媒體的發展需要引導,否會將會引發眾多社會問題。
從當前看,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產生了強大沖擊,傳統媒體已經失去了原有的生命力和吸引力而日漸式微,但在較長時間內,兩種媒體形式仍將并存。
參考文獻:
[1]李鵬.新常態下熱電企業媒體宣傳和輿情應對的思考[J].東方企業文化,2015 (24):117,120.
[2]孫艷玲,章滌凡.新媒體視閾下昆明市社區居民中醫健康素養評價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6,13 (7):104-107,111.
[3]張揚.基于使用與滿足理論的長島居民新媒體應用狀況分析[D].山東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