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烽
摘 要:環保部門對環評機構的資質管理已經走過了32年,實踐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從環評機構全行業現狀來看,管理不到位、環評服務質量差等問題依然普遍存在。文章分析認為可以通過推進評級管理機制、推進環評行業自律、通過條件設置影響政府招標等方法進一步加強環評機構考核管理,進而提升環評服務質量。
關鍵詞:環評機構;考核;必要性;思考
1 前言
從1986年《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證書管理辦法(試行)》發布以來,環保部門對環評機構的資質管理已經走過了32年。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相對較為完善的環境影響評價質量管理考核體系,并且在實踐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是,環評機構報告質量把控不嚴、服務水平參差不齊的現象仍然普遍存在,不但影響了環評市場的信譽和口碑,也影響到了環保部門的整體形象。強化機構考核、規范環評市場,提升服務質量,是環保部門審批戰線的重點工作之一。
2 對環評機構管理考核的行政權力簡介
2.1 資質管理方面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第十九條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資質管理辦法》(環保部令第36號)第三十四條、第四十四條等規定,環評機構涉及資質管理問題的,無論是資質考核、頒布和管理都由生態環境部進行處理。
2.2 地方環保部門考核權利方面
部分省市頒布的地方性法規明確了地方各級環保部門的考核權利。如《浙江省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辦法》(浙江省政府令第364號)第十一條,該條款明確了浙江省各級環保部門對環評機構開展考核的權利與義務。部分設區市,甚至縣級環保部門根據地方性法規制定了當地的環評機構考核辦法和細則,如《寧波市環境保護局關于印發<寧波市環境影響評價機構管理考核辦法(試行)>和<寧波市環境影響評價機構環評工作考核實施細則(試行)>的通知》(甬環發〔2013〕18號)。
3 加強環評機構考核的必要性
在實施“放管服”改革前,環保部門開展環評審批時,審批人員、環評機構、建設單位都有互動,對接比較充分,項目情況知根知底。但是現在,隨著環評審批制度的不斷優化改革[1],從“跑一次”到“跑零次”,實際上實現了環評機構責任的回歸,放下去,能不能管的住,環評機構已成為關鍵角色。從全行業來看,環評機構管理不到位、環評服務質量差等問題依然普遍存在。根據2018年3月環保部通報,2017年度各級環保部門共對存在違規問題的143家環評機構予以行政處理255家次,對256名環評工程師予以行政處理266人次。在環評機構查處中發現環評文件質量問題占到90%;在環評工程師查處中發現環評文件質量問題占到64%。
從當前環評機構管理考核總體情況來看,主要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業務不精、質量不高。部分環評機構只著眼于眼前利益,不重視內部工作人員的能力培養和編制文本的質量管控;個別環評機構甚至閉門造車,不考慮當地實際,尤其是個別省市審批制度改革的特殊要求,按常規經驗編寫環評,影響審批效率。
二是作風不實、擔當不夠。部分環評機構內部管理體系不健全[2],項目評價分析不能腳踏實地,內審機制流于形式,導致報批文本質量參差不齊。個別環評機構不肯擔當,知難而退,尤其對重大項目、風險項目避之不及;在面對復雜項目或群眾關注度較高項目時,少數工作人員不能獨立分析、客觀判斷,習慣推諉到審批部門,導致建設單位對環保審批工作不理解、不滿意。
三是效率不高、態度不好。部分環評機構及工作人員責任意識淡薄、做事拖泥帶水,甚至多頭兼顧,導致文本編制及修改速度緩慢。同時,隨著環評技術服務的日益重要,個別環評工作人員在服務過程中甚至存在高高在上的心態,不積極、不主動。
4 進一步加強環評機構考核的幾點思考
4.1 推進評級管理機制
目前普遍采用的環評機構考核模式,都是對環評機構上一年度開展環評工作的總體情況進行考核打分,然后公布結果。雖然有優秀、良好、合格甚至不合格之分,但在實際運用上,大部分機構都是合格以上,基本不會影響下一年度環評工作的開展。同時,考核結果公布之初,企業和群眾還會關注一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就逐步遺忘了。最終導致環評機構考核不痛不癢,處境尷尬。
當前隨著環評咨詢業務擴大,環評機構數量大幅增長,企業和群眾挑的眼花繚亂,如何選擇一家“靠譜”的環評機構已經成為很多人的難題。只有切實推進環評機構評級管理機制——即通過調整考核結果評定模式,將一次性的考核結果轉變為環評機構今后的評定等級,同時推進配套的等級制管理機制建設和應用,才能加強考核結果的威懾力和約束力,真正發揮環評機構考核的作用,切實保障委托企業的消費權益。
一方面能夠提升環評市場整體服務水平。服務質量差的環評機構就像是害群之馬,影響了環評市場的整體形象。阻止考核墊底的環評機構進入市場,剩下相對服務質量較好的環評機構,既能適度地凈化市場,又能提升環評市場的平均服務水平,一舉兩得。另一方面能夠提升環評機構考核的威懾力。環評機構考核結果如果不能轉化為市場行為,影響到環評機構的切身利益,則會效力大減。只有磨好市場這把刀,時時提醒環評機構考核的重要性,才能真正起到考核的作用,促進環評市場的良性發展。
4.2 推進環評行業自律
根據《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資質管理辦法》第六條:“國家支持成立環境影響評價行業組織,加強行業自律,維護行業秩序,組織開展環評機構及其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和相關專業技術人員的水平評價,建立健全行業內獎懲機制。”
環評行業協會發展了很多年,對我國環評事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一是通過縱向溝通強化了環評機構與環保部門的對話聯系;二是通過橫向協調,互通有無,滿足各環評機構的個體需要;三是通過制定行業規定實行行業自律,保障了環評市場的整體健康發展。
環評機構的管理考核可以和行業協會管理相結合,一方面更能體現考核的科學性和權威性,另一方面也能促進考核的約束力。
一是引導行業協會加強內部管理。行業協會作為一個環評機構自發成立的社會組織,應當設立必要的運行機構,制定完備的行業管理規定,強化內部管理,才能真正起到協調各成員之間的利益,避免惡性競爭,穩定環評市場發展的作用。
二是通過行業協會的協助加強機構考核的技術力量。每年度的機構考核量大面廣,技術性強,時間要求高,臨時需要的技術骨干數量較大。環保部門可以適當聯合行業協會,共同開展考核工作,既能加強考核力量,也能促進行業協會的內部管理。
三是將行業協會的管理考核作為環保部門行政考核的補充。環保部門的行政考核及處理結果必須有相應的法定依據,很多方面難以兼顧。行業協會作為一個相對專業的社會組織,可以在現行法律法規的基礎上,通過協會成員的共同意志,對內部管理考核進行自主設定。既能強化面上的管理,也能強化管理的深度,是環評機構考核的有益補充。
4.3 通過條件設置影響政府招標
各級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和國資企業可以帶頭運用環評機構考核結果,優先支持優秀的環評機構參與政府投資項目,限制較差的環評機構進入招投標名單。
比如《浙江省環境影響評價機構信用等級管理辦法》第十九條:“省環保廳將環評機構信用等級評定結果通報省發改、經信、交通、水利等部門,各級環保部門將評定結果通報當地行政服務中心及發改、經信、交通、水利等部門,優先支持A級等信用等級領先的環評機構參與政府投資項目及省重點工程的環評工作。”
參考文獻:
[1] 王毅釗.地級市環評審批制度創新研究[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7(3).
[2] 魏強.目前環境影響評價存在問題及建議[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