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麗麗 張凱云 陳立凡
摘 要:本文以鎮江市南山風景區東片區為例,以產業引導作為突破口,嘗試整合基地資源并引導村民開展當地特色產業來推動景區形成良性循環,從而完成風景區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風景園林;風景區;可持續發展;產業活力
1 引言
當前,城市化進程加快,不斷更新的城市發展規劃對風景區的發展也產生了重大影響。一些郊區風景區被納入城市發展范圍,逐漸轉變成為城市山岳型風景區。本文試圖探討如何通過城市山岳型風景區的產業結構升級來引導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2 城市山岳型風景區的可持續發展
2.1 城市山岳型風景區
城市山岳型風景區位于城市發展范圍之內,是以山體作為主要旅游景觀要素的地域綜合體。作為城市的“綠核”,其獨特的風景地理資源能夠給游人提供休閑游憩的場所,但同時受到城市建設和發展的影響較大。
2.2 城市山岳型風景區的特性
作為城市發展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山岳型風景區承擔了一部分城市公園的職能同時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能夠有效促進城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而由于城市的發展,在空間上形成與城市建設用地相互交錯的“城進景退”的局面。
2.3 城市山岳型風景區的可持續發展對策
實現城市山岳型風景區的可持續發展要協調好其與城市發展之間的關系,實現資源錯位利用與發展。此外,也要加快推進風景區內部村民的能力提升和景區產業優化升級,引導景區特色產業,吸引當地甚至周邊城市游客。以下將以鎮江市南山風景區東片區為例,探究如何引導產業實現景區可持續發展。
3 基地總體概況
3.1 位置優越,發展潛力大
基地位于鎮江市南山風景區的東片區,而鎮江處于南京都市圈與蘇錫常都市圈之中,發展勢頭較好,南山風景區素有“城市山林”之稱,又是鎮江重點旅游產業板塊,因此基地發展前景較好。
3.2 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
南山風景區作為鎮江市的綠核,兼具風景名勝區和城市公共綠地雙重功能。基地所在南山風景區小氣候宜人,原生態植被保護較好,形成城市的天然氧吧,具有優化城市環境、保護城市生態等多方優勢。
3.3 歷史悠久,產業基礎好
基地所在南山風景區歷史可追溯到六朝,人文遺跡豐富,基地依托現存自然與人文資源,已發展了旅游產業以及以鄉村野趣為主題的相關休閑項目,基本可滿足游人需要。
4 基地產業發展分析
4.1 產業發展現狀
根據調查,目前基地主要以農產業(包括農產品的種植和輕加工等)、餐飲業(包括燒烤店、農家樂等)以及部分工業(比如機械廠等)、教育業(基地現有旅游學校)等為主要經濟收入來源產業,基本能夠滿足當地村民以及游客需求,但是產業比較單一且未形成完整產業鏈,產業之間分散且缺乏創新,缺少與外界的交流且缺乏品牌化與集團化,在長遠無法滿足市場需要,因此在發展中應更加注重基地的產業模式重塑。
4.2 發展條件分析
(1)基礎發展角度。當前,基地的基礎產業已大致形成,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也較為完備,為產業模式重塑和基地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2)歷史文化角度。基地的六朝文化、隱居文化以及八公傳說最早可追溯到秦朝,六朝和宋朝則是鼎盛時期。現代居民處在各種應激之下,經常處于刺激超載狀態,而基地八公湖是感受隱逸文化的好去處,可使游客平靜心態、冥想人生,獲得心靈和精神的寧靜。
(3)發展前景角度。基地所在景區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都較為豐富,目前卻較少受到游客青睞,預期能夠吸引大批以家庭為單位的自駕游、以網絡為平臺的戶外游以及以學生為基礎的科普教育游。
5 產業發展對策
5.1 主題生成
南山風景區總體規劃指出,基地應以鄉村野趣為主題,同時兼具景區東入口與游客中心功能。根據基地現有元素生成主題(包括:廠、田、竹、茶、水,以及南山的壽比南山和旅游學校等元素等),從生態、文化、康療、休閑、旅游等角度來引導產業結構重塑與活力激發。形成由點狀-線狀-網絡-面狀的產業發展階段。其中,點狀階段由核心產業帶頭作用,包括旅游產業、教育產業、餐飲產業;線狀階段,產業鏈形成延長拓展,包括旅游商品產業、苗木產業、休閑產業等;網絡階段,各個產業初步形成整體;面狀階段,各個產業相互作用,形成協同效應和輻射效應。
5.2 具體產業項目
(1)實踐基地。充分利用基地現有旅游學校的資源來開設實踐基地,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積極參與課外實踐,最后再返回學校繼續學習理論知識,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可引導學生有償參與酒店或者民宿管理,定期邀請家長對學生實踐活動進行參觀。開辦旅行社,引入旅游外語專業以及旅行社管理等專業協助復興基地旅游產業,滿足海內外游客的需求。游客在基地旅游觀光可以選擇導游向導也可以選擇在線導游,全方面了解基地歷史文化,感受竹林隱逸以及民俗民風。同時,也要引導當代學生親近土地,親近大自然。通過勞動課、勞技課,鼓動學生進行勞作,包括耕種、除蟲、施肥、收獲等等,在勞作中獲得幸福感和滿足感,并且用自己的勞動換取相應的報酬。
(2)小廚菜畦。小廚菜畦是給城市居民提供天然的自養式的一種農場經營模式。游客首先租賃一塊地,選購菜種、種植蔬菜、租賃農具最后學習烹飪。在此過程中,可以采取自管養護,自主采摘,自種自管,現場帶走,也可以采取半管養護,周一至周五由農場管理人員看護,周末自行看護,租賃者也可以通過線上實時了解自己土地菜品的生長情況,及時聯系管理者進行處理。也可以全托養護,全程由農場管理者經營,租賃者自主采摘并付費烹飪。
(3)體驗農田。游客可通過體驗農田等多種自然教育形式來更好的認識土地,認識大自然。基地內部現存大量農田和茶田,開放一部分農田和茶田供游人參觀觀賞,同時安排專門的引導員對作物品種、習性向游人進行講解。基地內部旅游學校的學生也可通過勞技課、實踐課等多種形式參與生產勞作。
(4)禪修教室。基于基地隱逸文化設立禪修教室,建立禪修基地,恢復并壯大當地隱逸文化、修學文化,可采取開辦禪修教室、禪修講堂,以及禪修教育的對外交流等等多種方式。禪修也包括禪修打坐、禪修茶道、禪修花藝,結合基地茶田產業和焙茶產業、苗木產業來更好的發展隱逸禪修產業。
6 小結
(1)在基地可持續發展過程中,要盡量減少對于環境損害,注重生態效益;(2)目前基地文化挖掘不足,要強化文化景區的塑造,加強文化軟性輸出,緊密結合基地六朝文化、八公文化、隱逸文化做文化引導,從餐飲業到民宿到旅游產品等都可以有具體體現,勢必緊跟“特色小鎮”的政策,做出特色;(3)對于基地內部現狀,建議規劃游客活動要結合當地社區居民的生活習慣以及生活習俗,比如定期舉行社區居民活動,提高游客參與度,豐富游客對于基地了解;(4)目前基地產業鏈不完整,社區居民自發開辦了一定規模在形式與功能上雷同,缺乏創新的民宿、農家樂與農家燒烤。建議社區加強產業的引導監管,推出更具特色的運營模式,在后期逐漸做到基地特色產業品牌化。
參考文獻:
[1] 楊松.城市山岳型風景區規劃設計研究[D].山東建筑大學,2015.
[2] 陳耀華,李斐然.城市型風景區的風景區經濟發展模式研究——以武漢東湖風景名勝區為例[J].生態經濟,2017,33(1):117~123.
[3] 曹娓,張毅川,姜衛兵,唐玲,翁忙玲,魏家興. 論城市型風景區周邊產業的發展對策——以紫金山風景區為例[J].江蘇農業科學,2012(11):450~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