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娜
摘 要:環境問題已成為全球全人類關注的焦點,人類要發展、社會要進步,其中所面臨的復雜環境問題,再次讓我們陷入沉思,如何在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中尋找統一、協調點。當前,我國可持續發展下的環境保護面臨諸多的問題,這也再次說明,現階段我國環境保護形勢十分嚴峻,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是我國社會經濟轉型發展所必須遇到和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關鍵詞: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探討
1 前言
人類在經過漫長的奮斗歷程后,在改造自然和發展社會經濟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業績,與此同時,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已構成了現實威脅。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實現人類社會的持續發展,是全人類緊迫而艱巨的任務。因此,環境保護與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一個一而二,二而一的任務。保護環境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也只有實現了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護,保護生態環境,確保人與自然的和諧,是經濟能夠得到進一步發展的前提,也是人類文明得以延續的保證。
2 我國目前存在的環境問題
環境破壞又稱生態破壞。環境破壞主要是由于人類活動違背了自然生態規律,急功近利,盲目開發自然資源所引起的。它是指人類的社會活動引起的生態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關環境效應,它們導致了環境結構與功能的變化,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我國生態環境存在著很多問題,比如土地沙漠化和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鹽堿化和農田污染,珍稀物種處于瀕危狀態,品種資源銳減,野生種源大量流失,外來物種危害加劇等,嚴重地阻礙了我國工業、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它違背了可持續發展所倡導的公平性原則和持續性原則,對我國可持續發展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此外,森林的濫砍濫伐、對草地的盲目開墾,使森林、草地調節氣候、涵養水源、防止水土流失與荒漠化的能力減弱,也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的不利因素。為了提高農作物產量,農業生產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在農作物產量巨增的同時,引起了農作物含農藥殘留量高、土壤土質惡化、益蟲滅絕等問題。
3 我國目前的環境狀況分析
3.1 大氣污染十分嚴重
我國大氣污染屬于煤煙型污染,以塵和酸雨(二氧化硫)污染危害最大,并呈發展趨勢。酸雨污染。由于我國迄今尚未對燃煤產生的二氧化硫采取有效措施,而煤炭消耗量不斷增加,造成區域性大面積酸雨污染嚴重。廣東、廣西、四川盆地和貴州大部分地區形成了我國西南、華南酸雨區,已成為與歐洲、北美并列的世界三大酸雨區之一。
3.2 水環境污染日益突出
我國的水環境污染以有機物污染為主,重金屬等有害物質的污染在“七五”期間曾得到較好控制,但近幾年又有所惡化。我國湖泊普遍遭到污染,尤其是重金屬污染和富營養化問題十分突出。例如:滇池是昆明最大的飲用水源,供水量占全市供水量的54%,由于昆明市及滇池周圍地區大量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入,致使滇池重金屬污染和富營養化十分嚴重,作為飲用水源已有多項指標不合格,藻類叢生,夏秋季84%的水面被藻類覆蓋。
4 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辯證關系
4.1 保護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先決條件和重要內容
從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分析,兩者有著共同的目的性,那就是為了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這是人類普遍的權利。從這個意義上說,兩者有著高度的統一性,但也必須看到兩者的差異性、互補性,特別是要看到環境保護的獨特地位和作用,即保護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先決條件、重要內容。
4.2 可持續發展必將優化生態環境、提高環境效益
追求可持續發展,就是使人類的經濟發展基本達到“低能耗、低排放、無污染”的水平,人類改造、利用生態、資源、環境的能力提升到極高的層面,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不再對立,而是相互作用、互補互促,形成良性循環。
5 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一種文明如果把掠奪和征服自然視為自己的價值實現,那么,環境污染與生態危機的出現就是必不可免的;人為目前所面臨的環境危機,不是源于科學技術提供資源的速度慢于人類消費資源的速度。與以往的歷史相比,人類目前所掌握的技術無疑是最先進的,但是,環境危機正是在我們擁有如此空前的技術力量的背景下產生的。承認大自然的內在價值,把人與自然視為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尊重并維護生態系統的完整、美麗和穩定。無論以全球范圍,還是以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人類文明都發展到了保護生態環境階段。確保人與自然的和諧,是經濟能夠得到進一步發展的前提,也是人類文明得以延續的保證。要實現保護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6 牢牢把握推進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重點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在加快發展的進程中,應當認真落實生態立國戰略,把加強生態保護、發展特色產業、構建社會和諧作為推進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重點,既注重充分利用生態環境資源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又要科學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保護環境與實現可持續發展,是辨證統一的,相輔相成的。無論是從國際、國內發展的成功實踐來看,無不印證這樣一個道理: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以良好環境為前提;要優化生態環境,必須以發展經濟作保障。因此,我們在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過程中,不能顧此失彼,必須統籌兼顧;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獲得一時的經濟發展,必須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加強環境保護,優化發展環境。做到兩項工作一起抓,兩種成果一起要。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7 結語
在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同時,我們要兼顧到對環境的保護,做到在不破壞環境和生態系統的前提下,要合理的對經濟和社會進行發展, 使人與環境可以和諧共處,只有這樣堅持的發展下去,我們的一切才會協調,因為不僅滿足了我們的現在利益,又能給子孫后代有發展的空間。為此我們要改變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模式,盡可能的形成生態,與環境友好的模式來對其進行發展,只有做到這樣,我們才算是可以做到對環境的保護與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劉培桐.環境科學導論[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1.
[2] 劉常海.環境管理[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9.
[3] 劉耀邦.可持續發展戰略讀本[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1996.
[4] 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論中國的可持續發展[M].北京:海洋科學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