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軼杰
摘要:互聯網的發展、新媒體的興起讓傳統出版行業看到了用戶的價值。編輯要以用戶思維來重新認識出版工作,在選題策劃方面把握用戶需求,在圖書設計方面重視用戶體驗,在宣傳推廣方面提高用戶的參與感。
關鍵詞:新媒體;圖書編輯;用戶思維
21世紀初,隨著互聯網的興起、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傳統圖書出版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出版行業開始向數字化轉型,在電子出版、ERP平臺等技術方面進行創新。其實,互聯網不僅給紙質圖書出版的技術帶來了挑戰,還顛覆了整個行業的思維模式。過去,圖書出版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作者和編輯。作者把自己想出版的內容投稿給編輯,編輯經過審核、加工,出版后投向市場。或者編輯看好某個方向的選題,聯系相關作者組稿、加工、出版。在整個過程中,讀者只能被動接受,很少能主動參與進來。如今,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崛起讓出版行業看到了用戶(讀者)的價值。可以說,在新媒體時代,誰能找準用戶的痛點、滿足用戶的需求、提升用戶的體驗,誰的產品(圖書)就能引起用戶的關注,將關注轉化為購買力,進而獲得長久的生命力。本文就探討一下在新媒體時代,圖書編輯的用戶思維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一、選題策劃以用戶需求為導向
(一)圖書定位
一個選題是否有足夠的市場潛力,能否帶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在策劃階段的圖書定位非常重要。現如今,圖書市場競爭異常激烈,選題重復、跟風現象層出不窮,導致市場上有大量圖書從書名、策劃角度,甚至內容上都出現雷同,造成的后果是單品圖書生命周期嚴重縮短,效益下降,出版社庫存增加,嚴重影響了出版業的生態環境。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固然與出版機構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益的目的分不開,但在很大程度上也與圖書在選題策劃階段定位不明,沒有摸準用戶需求有關。
以培訓類圖書為例,按照管理崗位劃分,讀者可分為高管、中層管理、基層管理;按照部門劃分,讀者可分為研發、財務、銷售、人力資源等部門;按照行業劃分,還可以分為教育、醫療、家居、房地產等不同行業。每塊市場細分下去,都可以找到讀者的不同需求。以不同讀者的需求為導向進行策劃,再結合作者自身的優勢和特色,自然可以找到選題的差異性,打造出有市場價值的亮點。“中國式阿米巴落地工具系列”在策劃之初,市場上已經有幾十種關于阿米巴經營方面的圖書,筆者研究后發現,這些圖書多是對稻盛和夫的經營哲學的解讀,在如何實現阿米巴經營模式的本土化落地方面還有空白。當時,阿米巴經營模式和現代企業扁平化的管理思路很契合,但是由于經營環境、管理機制等方面的原因,不少企業在引入阿米巴模式的同時也遇到了許多問題,急需實踐方面的指導。這個系列的作者正好在阿米巴經營實踐方面有多年的實戰經驗,曾經幫助100多家企業完成了阿米巴模式的導入。經過與作者溝通和調研,這個系列最終確定為《阿米巴組織劃分》《阿米巴經營會計》《阿米巴團隊激勵》三本書。《阿米巴組織劃分》主要幫助高層管理者解決頂層設計問題,《阿米巴經營會計》主要幫助中層的巴長解決經營核算的問題,《阿米巴團隊激勵》則幫助人力資源部門解決績效激勵的問題。這個系列出版后,市場反應良好,已經多次加印。
至于如何把握用戶需求,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一是分析同類書。同類書中銷量最高的,可以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讀者的需求,再從中進行深化和細分,目標范圍就會逐漸縮小。二是關注行業動態。好的策劃編輯會在一個領域深耕細作,不會胡亂跟風。只要時時關注這個領域的最新動態,就能敏銳地捕捉到用戶需求。三是與作者溝通。最適合的作者不一定有多大的名氣,但一定是在某個領域沉淀多年,有可以挖掘的“寶藏”。他們最了解這一類用戶的需求和痛點,而且可以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二)內容甄選
圖書定位只是第一步,打下了基礎,接下來需要給選題勾勒脈絡、豐滿血肉,也就是梳理結構、規劃內容。不要以為這只是作者的事情,在策劃階段,編輯要與作者共同完成,至少也要提供意見和幫助。作者是內容的供應方,編輯是產品的設計師。在結構布局、原料搭配方面,有些作者,特別是新作者很可能不如編輯在行。
《從創意到創業》最初的構思就來源于天涯上的一篇帖子,作者在帖子里記錄了幾十個普通人創業的小故事,每個故事后面有那么一兩句點評。筆者覺得這些小故事比那些著名企業家的創業案例更貼近大眾的生活,更能引起創業者的共鳴,于是建議作者整理成書。作者本身在創業咨詢機構工作,對創業中的問題和痛點有更深的認識和思考,而且經手過大量案例,有一定的積累,那么重點就是如何把這些積累轉化成創業者急需的方案和建議。首先是對大綱的梳理。雖然創業者遇到的問題是形形色色的,但本質上有相同的性質,超不出商業模式規劃、融資、團隊組建等范圍。只要把這些問題歸類,按照創業的流程串起來,就能形成一條清晰的脈絡。其次是對內容的整理。帖子上的故事太多,需要有取舍。當然這主要看作者的選擇,編輯可以適當給出建議。最后是對行文風格、整體布局的建議。因為本書的讀者定位是初次創業者,以年輕人為主,所以不能像教材一樣刻板。于是,目錄的編排上主要突出每個章節要解決的問題,避免“概念”“作用”“意義”這種學術專著式的寫法;比較復雜的邏輯、理論用圖表來輔助理解,用案例加以解釋;文字風格盡量像對話一樣輕松、流暢,不要像匯報、總結那么拘謹。
提前溝通這些問題會為后面的編加工作避免很多麻煩,節省不少精力。而且,作者會從這些點點滴滴的建議中感受到編輯的誠意和專業水平,進而產生更多的認可和信賴,為以后的合作打下基礎。
二、圖書設計重視用戶體驗
進入新媒體時代,數字技術、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用戶獲取內容的方式更加多樣化,也更加便捷。人們不用走進書店,只需打開手機,就可以通過當當、京東、天貓等APP查詢圖書信息,甚至通過微信公眾號的推送還能精準鏈接符合自己個性化需求的圖書。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對書籍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要從內容上滿足讀者的需求,它的設計方式也要呈現不同的特色,符合讀者的審美期待。
(一)版式設計
讀者在閱讀時的美感和享受有很大一部分是由版式設計帶來的。圖書在進行版式設計時要注意實用性和美觀性。實用性是指版式設計要功能清晰、劃分合理。以培訓類圖書為例,每個章節可以根據不同功能劃分若干板塊,如問題場景、案例分析、要點總結等,不同板塊可以用不同的字體來區分,這樣讀者在閱讀時可以一目了然。美觀性是指版式設計要符合人的視覺習慣,給人以舒適感和愉悅感。第一,版面的文字不要排得過滿,注意留白;第二,設計要簡潔,裝飾的元素不要太多;第三,如果書中有大量漫畫或圖表,在成本可以承受的范圍內,可以用雙色來打破單黑文字的枯燥,使閱讀富于變化。
(二)封面設計
封面最能體現一本書的“顏值”,在審美越來越多元化的今天,封面設計也可以增加一些個性元素,多一些層次感。第一,整體布局有創意。比如,《從0到1》的封面最突出的是英文ZERO和ONE;機工社出版的一套“陳春花管理經典”封面是一幅各種顏色涂抹而成的抽象畫;《爆品戰略》的封面是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條形碼炸彈。第二,色彩搭配多一些變化。比如,《從0到1》的灰藍色、《創業維艱》的深藍色、《聯盟》的藍綠色,同一色系可以有千萬種變化。再比如,《貨幣戰爭》從第1冊到第5冊用了不同的撞色搭配,沖擊感強烈,卻又跟貨幣的輝煌厚重毫無違和。
(三)個性化的增值服務
增值服務可以讓圖書文字之外的內容得到延伸,使讀者的體驗更加立體化。比如,考試用書會設置一個二維碼,掃描二維碼可以在手機上做模擬題;培訓類圖書會設置一些課程優惠券、免費試聽券等。筆者策劃的《好口才伴我成長》是一本激勵孩子鍛煉演講口才的書,里面有很多的演講片段,為了讓讀者有更深刻的體驗,就將孩子們的演講做成視頻,每段視頻對應一個二維碼,放在相關章節里。讀者在閱讀時只要用手機掃一掃,就可以看到相應的視頻,視聽結合,提升閱讀體驗。這個設計也得到了市場的良好反饋。
三、營銷推廣提高用戶參與感
進入新媒體時代,圖書的生產過程不應該只是單向性的,而應是生產者和消費者雙向交流的產物。也就是說,用戶(讀者)的參與對圖書的編輯工作至關重要。那么,如何才能提高用戶的參與感呢?
首先,在圖書的營銷預熱階段,編輯可以在微博、微信公眾號、朋友圈等新媒體上發起相關話題討論,或借助社會熱點引起人們的注意。比如,區塊鏈是社會比較關心的熱點話題,而出版社恰好策劃了區塊鏈方面的書,那么在圖書上市之前及上市初期,編輯就可以在相關的社群、微信號、微博上面推送文章,文章來源可以是書中的某個觀點,以吸引人們的關注度,讓人們參與到話題討論中來。
其次,在圖書熱銷階段,編輯可以聯合作者組織一系列線上、線下活動,比如微信群里的線上微課堂、線下讀書會、產品分享會等,與讀者進行交流。這樣一方面可以吸引目標讀者,讓營銷更精準;另一方面可以接受讀者的反饋,促進圖書從形式到內容的迭代更新。
四、結語
互聯網的發展、新媒體的興起對傳統出版行業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互聯網的開放性讓編輯有更多機會去零距離接觸讀者、感知讀者;新媒體讓內容傳播渠道更趨多元化,讓出版行業看到了用戶的價值。在這種形勢下,編輯要以用戶思維來重新認識出版工作,為用戶提供更具個性化的內容服務。
參考文獻:
[1]張東黎.“互聯網+”背景下圖書編輯工作的幾點思考[J].新媒體研究,2017(8).
[2]林少波.互聯網環境下如何進行圖書的產品設計和營銷加持[J].出版廣角,2016(11).
[3]周鵬.“互聯網+”時代傳統圖書編輯的轉型[J].現代出版,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