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強
摘 ?要:隨著社會的進步和課程改革的推進,學校和教師越來越關注學生的素質教育。并且,語文本身就是一門陶冶情操、培養人格的學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扎實的語文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對于鄉村的小學生來說,情感上的教育就更加重要的。教師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愛心,讓學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使學生產生幸福感和成就感。只有這樣,才能夠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小學語文??鄉村教學 ?愛心教育 ?靈魂
在鄉村地區,語文教學的水平相對落后。而且,很多家長都不重視學生的學習。這就導致,很多學生在日常學習過程中都會出現學習不認真,態度不誠懇等問題。同時,筆者所在地區有很多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缺乏來自父母的愛。從這些現象就能夠看出,小學生的情感教育迫在眉睫。而語文本身就具有情感教育的特性。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就要把握好語文的教育功能,讓學生在閱讀文本,學習語文基礎知識的過程中感受到心懷感恩的重要性。并且,教師要想實現情感教育的目標,就要堅持愛心教育的觀念。愛心教育是小學語文鄉村教學的靈魂和根基。只有愛心教育,才能夠讓學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使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念和人生態度。本文結合筆者的實踐經驗,對于在鄉村小學語文教學中愛心教育的實施策略進行了以下幾點探討:
一、一視同仁,給予學生同等的愛
教師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要想獲得學生的敬佩和愛戴,就必須為學生付出同等的愛。并且,小學階段的學生在語文基礎和學習能力上已經呈現出了一定的差異。這時,就需要教師的公平對待。只有教師給予學生公平的愛,學生才能夠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為了實現愛心教育,首先,教師就要從學生的興趣出發,為學生構建一個平等和諧的學習環境。同時,教師要用親切的話語、溫和的態度與學生進行交流,從而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用教室的愛去感化學生、親近學生。其次,在一視同仁的基礎上,對于不同能力的學生,教師要采取針對性的策略。對于學習能力較強,語文成績很好的學生,教師就要采取點撥的教育模式。很多成績好的學生都會有一種優越感,他們認為自己很聰明,教師一定是非常愛自己的。這時,教師就要趁熱打鐵,對這部分學生提出更高層次的要求,防止他們出現自滿的情緒。而對于語文基礎一般,學習能力也一般的學生,教師則是需要采取鼓勵的模式,如:你一定可以的,你要相信自己,慢慢來,不要著急。教師的鼓勵和肯定,能夠幫助學生樹立學好語文知識的自信心。并且,教師鼓勵學生,是信任學生的表現。學生在教師的話語中感受到了教師的愛,自然就能夠積極參與語文教學活動。而對于學習能力較差,語文基礎也很差的學生,筆者則是采取了加強引導,給予幫助的教育模式。教師在帶領這部分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可以適當地降低教學內容的難度,同時,教師要給予學生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能夠用自己的力量,戰勝困難。這時,教師就要給予學生表揚性的話語。如:你真棒,繼續努力。在這樣的教育模式下,不同層次的學生的情感需求都能夠被滿足。全班學生都能夠所有收獲,自然就能夠感受到教師的關懷和愛。
二、關注心理,讓留守兒童感受愛
近些年來,鄉村小學的“留守兒童”數量急劇上升。很多家長都離開了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而學生則是由爺爺奶奶或者是其他親戚看護,甚至還有學生是一個人在家,需要自己照顧自己。這部分學生長期感受不到父母的關懷,很容易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因此,教師就要重視留守兒童的愛心教育,讓留守兒童感受到愛。同時,教師要時刻關注留守兒童在心理上的變化,從而及時地進行疏導,使留守兒童能夠健康成長。此外,筆者還會對留守兒童進行家訪,與留守兒童的監護人進行溝通,了解學生的生活中狀況,解決留守兒童的小問題,讓他們能夠在筆者身上感受到父母一樣的關懷,從而滿足留守兒童的情感需求。
三、組織活動,培養學生感恩之心
現階段,很多學生都是獨生子女,他們長期生活在家長的寵愛中,再加上來自隔代長輩的溺愛,就導致很多學生都有強烈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他們只想要被照顧,而不懂感恩。很多學生都認為教師和家長對自己的愛與關懷都是應該的。因此,為了培養學生的感恩之心,筆者就為學生組織了活動“心懷感恩”。并且,筆者要求學生思考了自己與父母、同學、教師的相處過程,讓學生寫下了其他人對自己好的具體表現。學生在這個活動中,就能夠感受到來自他人的愛,自然也就能夠樹立感恩之心。
總之,愛心教育在小學語文鄉村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一視同仁,給予學生同等的愛,從而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平等的愛。同時,教師要時刻關注留守兒童的情感變化,及時解決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讓留守兒童感受到教師的愛和關懷。此外,教師還要注重活動的創建,培養學生的感恩之愛。
參考文獻
[1]陳美榮. 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情感目標生活化實踐探索[D].貴州師范大學,2017.
[2]宋詩蕊,徐福利.淺談鄉村小學語文教育中鄉土文化的缺失[J].職業技術,2017,16(09):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