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詠松
摘 要:香港與內地在民族傳統、文化基因上雖同屬一脈,但現代香港走過的是一段異于內地的發展道路,香港作為中國內地觀察世界的“前沿哨所”和重要的國際經濟文化交流中心,伴隨著經濟文化的飛速發展,香港的現代設計尤其是平面設計領域取得了非凡的發展成就,20世紀八十年代,香港已成為亞洲重要的平面設計中心。解析香港現代平面設計發展的歷程,考察香港現代平面設計活力四射的本源,無疑對內地現代平面設計的發展有所啟示。
關鍵詞:香港 平面設計 內在動力
香港現代設計主要指20世紀五十年代至今這段時間的設計。香港平面設計作為香港現代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離不開香港獨特的中西方文化碰撞與交融的社會經濟文化背景,香港現代平面設計的價值和地位,在于其多元、混合設計中形成的特有形態和深遠內涵。
香港平面設計大體上經歷了醞釀與演進、轉型與發展、交融與圖新、進取與拓展和特色與多元等五個發展時期。從20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起步,七十年代在國際上開始嶄露頭角,八十年代成為亞洲重要的平面設計中心,今天依然在亞洲乃至國際平面設計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一、醞釀與起步時期
20世紀五十年代,香港的平面設計開始進入醞釀與起步發展時期。文字設計、標志設計、廣告設計等方面出現新的發展。文字設計應用廣泛,涉及報紙、商品包裝、標志、海報、書籍等各個方面。文字設計的類型主要有手寫字體、印刷字體、美術字體的設計,除了傳統意義上的平面美術字設計之外,還出現了大量立體美術字、創意美術字的設計。至五十年代末,美術字體的使用已很廣泛,形式也呈現多樣化,字體的編排方式也趨向自由,有豎排右至左,橫排右至左,極少量的橫排左至右等。
標志設計主要集中在商品標志設計方面,受到西方設計文化及理念的影響,同時受本土文化思想及商品市場變化的影響,出現“中式簡潔”的造型風格。代表性的有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標志、南山出版社標志、九廣鐵路標志、百代唱片公司標志、紅寶石餐廳標志等等。
廣告設計方面,隨著香港經濟的蓬勃發展,香港廣告商會(TVB)的成立,廣告業也逐漸活躍,這一時期的廣告主要是報紙廣告和電影海報兩大類型。報紙廣告是近代商業廣告的重要形式,這一時期的香港報紙廣告在圖文版式、字體設計、插圖設計等方面受到西方設計的影響比較明顯,廣告的內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時,電影廣告(海報)興起,并逐漸獨立出來成為一個專門的廣告設計種類,表現手法從常用的剪貼、手繪、幾何構圖的表現手法和表現方式向彩繪、印刷過渡,如電影《人之初》海報、《誘惑》、《四千金》、《金嗓子》、《陳村種水觀音》、《關公千里送嫂》等。
二、學習與借鑒時期
20世紀六十年代伴隨著香港經濟的轉型,建筑業、印刷業開始走向繁榮,香港平面設計在中外文化的交流撞擊中,步入學習與借鑒時期。這一時期的香港經濟由于受到歐美等西方國家的主導,加上平面設計及教育都剛剛起步,受到歐美等西方國家的影響很大,作品以西方設計風格和理念為主,傳統文化傳承和中西融合的還不多見,但香港本土的第一代平面設計師也還是逐漸嶄露頭角,最為突出的是書籍設計、廣告設計和包裝設計等方面。
書籍設計呈現多元化狀態,一方面具有傳統氣質韻味的作品彰顯六十年代的時代特色,如《大學生活》、《海光文藝》、《歐洲雜志》、《純文學》、《文林月刊》等,書籍形式與內容完美結合,手繪是主要表現手段,色彩艷麗,個性鮮明,創意十足;另一方面,受西方設計思想和設計師影響,帶有鮮明西方設計理念和形式美感的作品大行其道,如石漢瑞鐘培正等設計大師的設計作品,書籍的版式、色彩、印刷工藝等融入了鮮明的西方設計理念。傳統與現代、東西方文化交織,在書籍設計中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
廣告設計迎來加速發展時期,1961年,香港廣告客戶協會(HK2As)成立,為廣告業蓬勃發展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這時期的廣告主要類型為報紙、雜志廣告和巴士廣告。報紙和雜志廣告受西方設計理念的影響明顯,以石漢瑞為代表的設計師,注重畫面比例與形式美感的追求,攝影技術、黃金比例、漫畫等表現方式與方法的引入,使報紙與雜志廣告呈現出新的氣象;香港的巴士廣告隨香港巴士(主要是雙層巴士)的出現而出現,因雙層巴士有巨大車體,可以在移動中讓受眾接受到廣告信息,同時可以美化城市景觀、營造現代化城市氛圍,所以很快被香港廣告業界選中并推廣。
包裝設計也具有鮮明的特色,包裝的種類主要有生活用品、藥品和工業用品等幾大類,包裝材料主要是竹、木、紙、陶等材料,在包裝畫面及圖形表現主要采用集合構圖、中英文結合、照片表現等時代感強烈的表現形式,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和西方設計理念的完美融合。
三、交融與圖新時期
20世紀七十年代,香港經濟加快發展,工商業出現繁榮景象,香港平面設計的商業化進程也明顯加快。以石漢瑞為代表的境外設計師、以王無邪為代表的海外學成歸來設計師以及以靳埭強為代表的內地到港優秀設計師匯聚香港,同時,以韓秉華、陳幼堅、余奉祖、黃健豪和莫康孫等為代表的香港第二代設計師開始嶄露頭角,他們共同為香港的平面設計發展起到重大的推動作用,香港平面設計發展呈現交融與圖新的態勢{1}。
這一時期的平面設計主要集中在文字設計、標志設計和廣告設計領域。文字設計應用從廣告設計拓展到書籍設計、包裝設計、企業形象設計等領域,文字設計開始反思西方設計理念,探索中西文字的形式與表意意義,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注重對本土文化理解,強調文字的內涵設計。
標志作為商務、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在這一時期得到快速發展,并出現多元化的發展形態,最為典型的就是將中國傳統圖案作為重要的設計元素,借鑒西方設計理念,運用點線面構成、打散重構等方法與手法,創造出諸多經典的標志設計案例,代表性的設計師有石漢瑞、王無邪、靳埭強、余奉祖、韓秉華、蔡啟仁、何中強、吳文炳和張再厲等。如靳埭強設計的聯合企業有限公司標志,靳埭強先生根據聯合企業為純粹的以投資牟利的商業機構特點,采用隱晦的方法表現企業的行業性質,以算盤珠子為基本型,在長方形的重復網格中將算盤珠子排列成聯合企業名稱英文首字母“aic”字母造型,體現“如意算盤、精打細算”的投資方針,形義結合,非常完美。
廣告設計注重創意和形式,追求創新。企業和組織紛紛將廣告作為推廣產品、建立品牌、塑造形象的重要媒介和手段,廣告已深深融入到百姓的生活中,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代表性的有陳幼堅、靳埭強、張樹新、蔡啟仁和余奉祖等,如靳埭強與張樹新合作的“第三屆亞洲藝術節”宣傳海報是當時經典的作品。這幅海報選擇臉譜為意象,為了表現地區性和多樣化的特點,運用了印度舞者的發飾、中國戲劇的眼部化妝、泰國面具的鼻形和日本浮世繪版畫的口部圖形,組合成面譜圖案,另外將海報水平分為五格,上面第一格為文字,下四格為面譜圖案,金色的標題配以彩色的臉譜,完美的營造出地方色彩和藝術氣氛,適當地表現了主題。
四、進取與拓展時期
20世紀八十年代,香港迅速崛起為國際金融中心,為全球第三大銀行集中地。香港經濟的迅猛發展促進了藝術設計的發展。這時期香港的設計團體與組織不斷得以完善,“香港設計師協會”在促進香港設計規范發展、為設計師提供各方面服務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使香港的藝術設計在國內外的到廣泛的關注。這一時期平面設計的顯著特征是在吸收國內外各方面營養的基礎上,運用西方先進的設計理念與思維,將電腦制作廣泛應用到平面設計中,彰顯自身設計特色,在標志與企業形象設計、廣告設計等領域創造了不少經典作品。如標志與企業形象設計方面代表性的有石漢瑞為匯豐銀行設計的標志。匯豐銀行的六角形logo叫Hexagon, 中央兩個紅色的三角形尖角相對,構成的形狀像個沙漏,象征財富不斷積聚;兩旁各有一個紅色三角形,尖角分別指向左右兩邊,象征業務不斷擴展。
這一時期,傳統的廣告設計得以深入發展,廣告牌行業興起并飛速發展,巨幅廣告和交通工具廣告相當在世界上頗具影響力,廣告公司、廣告媒體迅速增長。據統計,八十年代,香港的廣告公司已近千家,報刊、雜志、電臺、電視臺等廣告媒體已有幾百種,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設計師有靳埭強、石漢瑞、朱家鼎、余奉祖、陳幼堅等。他們具備高超的駕馭能力,善于在傳統文化和現代設計思維中找到平衡點,在挖掘民族文化底蘊和本土意識同時,將古典情愫與西方現代設計理念融合,借助現代科技設計表現手段,體現中西文化交融的藝術特色{2}。如靳埭強先生將中國傳統民族文化與現代設計巧妙完美結合的經典之作《香港現代中國藝術家聯展》海報,石漢瑞先生為匯豐銀行設計的1980年年度報告廣告設計,朱家鼎為鐵達時表所做的廣告設計,陳幼堅所做香港中藝廣告設計,余奉祖先生所做的Cetec家具廣告設計等等。
五、特色與多元時代
20世紀九十年代開始,香港平面設計的物質經濟條件和社會環境發生了變化,網絡新時代的演變,香港的平面設計在排解外來文化的擠壓中,更加注重各種文化的交融,開展與內地的交流,采用現代科技手段從事設計活動,在國際性和民族性,共性與個性上尋求統一。這一時期,字體設計領域出現了顛覆性的研究與創作,根據文字的文化屬性和傳統思維,研究文字的可塑性,探討西方解構主義風格在字體設計中的應用同時,陸國賢就是新一代字體設計師的典型代表。另外,由于這一時期軟件技術的快速發展,出現了電腦字體設計熱潮,雖作品水平良莠不齊,但也出現不少優秀的作品,這些作品主要應用于包裝設計、廣告設計、書籍設計以及企業形象設計領域。
九十年代以后,隨著香港經濟的再次轉型,香港作為世界級的金融、貿易、信息中心,廣告業取得了跨越式發展,成為整個東南亞地區廣告中心,被稱為“亞洲廣告之都”{3}。香港的廣告公司具有的高效運作能力,在策劃、創意、制作領域具有先進的理念與技術,具有卓越的管理與服務機制,還有高素質的設計創意制作人才儲備,以及豐富的國內國際廣告運營、交流與合作經驗,具備較強的國際競爭力。這一時期廣告的主要類型有商業廣告、公益廣告、文化宣傳廣告和社會問題招貼等形式,最具代表性的設計師有靳埭強、石漢瑞、陳幼堅、余奉祖、韓秉華、劉小康、朱家鼎、李永銓等。另外,這一時期香港的各類設計活動與大賽頻繁出現,如香港4A廣告創作大獎(金帆獎)、香港HK4As廣告創作大獎、香港十大電視廣告獎、龍璽全球華文廣告獎以及香港設計雙年展等等,極大地促進了香港廣告設計的發展。
20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的香港包裝設計,因香港有一大批具有國際視野、了解國際市場品味、熟悉國內及香港本土文化的設計師,他們善于在包裝設計中體現中西合璧,創造出具有國際化水準的包裝設計作品{4}。代表性的設計師有劉小康、陳幼堅、李永銓等,如劉小康為屈臣氏設計的包裝設計,在品牌“至清至純”的品牌形象引導下,創造了全新的、極具時尚品味和個人風格的新包裝,大獲成功。該設計低調但有力地強化品牌形象,而水樽則變成最小型卻極度普及的公共藝術空間,呈現香港亦中亦西,多元又靈活變化的城市文化特征。
在書籍設計與工藝方面,這一時期的書籍設計創意性被更加突出的強調,強調書籍的美學價值,書籍在審美、功能、印刷、材料和觀念上均取得很大的進步,書籍設計表現也出現多元化的形態,研究讀者對于書籍的閱讀體驗。代表性的設計師有廖潔蓮、李永銓、劉小康、韓秉華等。
品牌與形象設計方面,基于企業與機構對企業形象重要作用的認識,這一時期香港的標志品牌設計繼續得以健康發展,除了企業注重標志品牌形象的建立與推廣外,政府機構也表示出了足夠的重視,香港特區政府、鳳凰衛視等都設計了新的標志與形象。如陳幼堅為香港城市形象設計的標志,無論在創意、形象,還是內涵方面,都不失為經典之作{5}。
六、香港現代平面設計發展的內在動力
1.獨特的地理環境及人文背景
香港(Hong Kong),地處中國華南地區,珠江口以東,南海沿岸,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接珠江,與澳門特別行政區、珠海市以及中山市隔著珠江口相望。香港是一座高度繁榮的國際大都市,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等3大區域組成,陸地總面積為1104.32平方公里。從香港千百的發展歷史中可以看出,綿延幾千年的中原文化和嶺南文化共同作用,形成了香港深遠的社會歷史背景和獨特的發展軌跡。香港優秀的海陸空交通樞紐作用,為經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作為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的核心區域,一方面香港將西方設計理念導入,同時將燦爛中華文化傳遞給西方社會;另一方面在傳承中華母體文化的同時,汲取西方優秀文化藝術的精髓。在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產生碰撞與傳承融合過程中,成就融匯東西、既中且西、中西合璧的獨特文化形態。這種社會文化形態,為香港平面設計發展提供了國際化的舞臺空間和土壤。一大批中外平面設計師在獲得西方優秀設計理念的同時,不斷發掘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使香港平面設計呈現出既有現代設計的表現手段和方法,有兼容并包的弘揚著中國傳統文化的顯著特點。
2.香港經濟的迅速發展
香港近百年經濟發展的歷史中經歷了兩次經濟轉型。20世紀五十年代以前,香港經濟主要以轉口貿易為主。20世紀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是香港由港口貿易向工業化過渡時期,是香港經濟的第一次轉型。從20世紀七十年代初開始,香港推行經濟多元化方針,香港金融、房地產、貿易、旅游業迅速發展,特別是從八十年代始,內地因素成為推動香港經濟發展的最主要的外部因素,香港的制造業大部分轉移到內地,各類服務業得到全面高速發展,實現了從制造業轉向服務業的第二次經濟轉型。{4}今天的香港已發展成為亞太地區的國際貿易、金融和航運中心,與紐約、倫敦并稱為“紐倫港”,是世界第十大貿易實體,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和最具競爭力城市之一,在世界享有極高聲譽。從香港現代平面設計的發展歷程可以很明確的看出,香港平面設計發展經歷的醞釀與起步、學習與借鑒、交融與圖新、進取與拓展到特色與多元等過程與香港經濟的發展過程同步對應,充分說明了經濟的發展是推動平面設計發展的原動力所在。
3.香港設計教育持續發展
香港歷來重視設計教育問題,香港現代設計教育起步于20世紀五十年代,1955年,在香港美術專科學校成立設計系。1960年在“中華廠商聯合會”的資助下香港工業學院開設商業美術系。這一時期香港的設計教育處于起步階段,設計教育的條件和課程的開設遠不如大陸的美術院校,教育水平底下,沒有取得什么成果,設計僅僅停留在模仿抄襲的層次。這一現象引起了政府關注與擔憂,從六十年代開始,政府開始選派官員到英國、澳大利亞及德國考察學習,希望以此推動香港設計教育的發展。
20世紀六十年代中后期,隨著香港理工大學設計教育發展,香港地區設計教育開始獲得快速發展。香港理工大學成為培養藝術設計人才重要的院校,在開放、多元的教師和學生背景下,提倡以“人為中心”設計教育理念,主張擁有不同文化背景、設計理念和設計思維方式的人在教學研討與實踐中充分發揮自身特長與優勢,對同一問題開展不同的研究與處理{6}。培養了一大批杰出的設計人才。同時這一時期的設計教育得到一些大師級設計人士推動,一批留學日本、德國及美國的香港設計師留學學成返港,在香港從事美術創作與設計教育活動,對香港新一代設計師的成長起到重要的作用,其中最為突出的是王無邪,他在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開設的一戶設計課程,吸引了一大批藝術與設計的愛好者前來學習深造,靳埭強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關于王無邪對香港設計教育的重要影響,正如靳埭強所說:“在那些致力于香港現代設計教育的開拓者之中,王無邪先生是其中最具有影響力的人物。他最先在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進修策劃設計文憑課程。他以德國包豪斯學院的美學思想為基礎,編寫了一套以理性分析造型美學的論著,風行世界。王氏后來在香港理工大學任主任講師,主理基礎設計學科,他對香港新一代設計師有深遠的影響”{7}。
八十年代,在香港第一代設計精英、藝術家及設計教育家王無邪、靳埭強、韓秉華、黃海濤、梁巨廷、蘇敏儀及王維彬等人的精心籌備下,香港正形設計學校與1980年成立,在“推廣專業藝術,培養設計人才”的宗旨下,開設了商業設計、平面設計、室內與環境設計等6個設計專業方向,為大量有志于藝術與設計的青年提供了學習與進修的機會,培養了不少設計人才。
在香港設計與教育深入快速發展的影響下,全社會形成重視設計的風氣,香港政府部門曾與七十年代召集設計教育院校和設計團體協會,研討香港中學美術以設計教育為重心的議題,對香港藝術設計教育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結語
香港現代平面設計在不到100年的發展時間里,便在國際設計舞臺上占有一席之地,并一度大放光彩,并與香港社會發展建立起一種難以分離的關系,引領并促進著香港經濟的發展,成為香港現代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香港現代經濟、現代設計,尤其是平面設計發展的了解,不難感受到設計對香港的意義。了解香港平面設計發展及其風格特征,對今天的內地設計業界、政府以及民眾來說,文化傳統的繼承和發展、外來文化的擷取和吸納等許多方面值得借鑒和學習。
注釋:
{1}{2}{3}{4}{5}{6}萬長林.香港平面設計史[M].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2012.
{7}席卓羚.近五十年香港與大陸海報文化之比較[D].杭州:中國美術學院碩士論文,2008.
參考文獻:
[1]陳偲.陳幼堅設計理念與方法研究[D].新鄉:河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5(04).
[2]胡振國. 深港經濟合作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博士論文,2005:(04).
[3]馬艷秋. 國內城市建設跨國采購中心綜合競爭力的比較[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碩士論文,2010(07).
注:本文系2014年度安徽省高校優秀青年人才支持計劃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