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平
摘 要:校園欺凌問題越來越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通過問卷調查,了解校園欺凌發生的時段、不同年級表現、態度以及處理方式,通過分析認為校園欺凌是校園欺凌預防和應急機制缺失、農村家庭教育方式不當以及農村社會文化環境的非主流化誘導的結果。
關鍵詞:農村初中;校園欺凌;成因;對策
農村中小學的校園欺凌有其特有的表現形式和特點。為了了解農村中小學校園欺凌的現狀及成因,課題組以甘肅鎮原縣部分鄉鎮農村初中作為案例,設計調查問卷,主要對發生校園欺凌的時段、不同年級表現、態度以及處理方式進行了調查和訪談。下面具體進行討論。
一、農村中小學校園欺凌行為現狀
1.校園欺凌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
農村中小學校園欺凌是普遍存在的。從校園欺凌發生的時間看,主要發生在自習課、活動課和三餐時間,具體情況見表1。
結果顯示,農村中小學校園欺凌發生的時間主要集中在三餐時間,占比為54.3%,因為三餐時間,學生自由時間比較長,學校管控比較松散,是高發期;其次在活動課時間,占比為43.2%,說明活動課學校監管也放得比較開,加之活動劇烈,產生沖突也在所難免。
2.校園欺凌在不同年級間的表現
為了掌握農村中小學校園欺凌的年級差異,對四個問題:“你經常受到其他同學的辱罵和語言攻擊;你曾被同學敲詐或勒索;你的東西總是莫名其妙地被別人故意損壞;你曾在網絡上受到攻擊”展開調查,調查結果見表2。
數據顯示,總體上看,農村中小學校園欺凌的發生隨年級的增加而增加,漲幅最大的主要集中在第三、第四個問題上。
3.學生遭遇校園欺凌后學生的態度和處理方式
發生校園欺凌后,學生本人的態度和處理方式對雙方都存在較大的影響。正確的態度和處理方式,有利于問題的順利解決;偏激或者以暴制暴的態度和處理方式,不利于問題的化解,甚至為惡性循環埋下禍根,見表3。
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選擇找人出氣的學生占比10.2%。只有7.1%的學生將會選擇報警,充分表明農村中學生法律意識較弱。
4.家長對校園欺凌的態度及處理方式
校園欺凌發生后,學生家長的態度對學生及學校都產生很重要的影響。就問題“你在學校受欺負時,家長會給出什么反應或建議?”展開調查,調查結果見表4。
數據顯示,有3.9%的學生選擇“忍一忍算了”;絕大多數家長會支持孩子找老師出面解決;主張其孩子自行解決的家長占比也不低。
二、農村中小學校園欺凌行為的主要原因分析
1.農村中小學校園欺凌預防和應急機制缺失
2.農村家庭教育方式不當助長農村校園欺凌行為的產生
3.農村社會文化環境的非主流化誘導農村校園欺凌行為的發生
參考文獻:
[1]楊東平.教育藍皮書: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6)[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70.
[2]蔣一之.培養積極公民的另一種努力:美國中小學法治教育述評[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0(5):33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