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平
[摘 要] 中國制造業發展正處于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型期,制造業的發展關乎國計民生,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是我國提升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建設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世界制造業強國德國有其獨特的制造業文化——工匠精神,源于其“理性嚴謹”的民族性格,其內涵體現在企業中人人都是“工匠”,質量第一、速度第二,堅持標準、追求完美,專注產品、追求極致。工匠精神是制造業企業不斷前行發展的靈魂,中國應借鑒并認真學習德國制造業的工匠精神,立足本土、兼收并蓄培育中國特色的制造業工匠精神及中國特色的制造業文化,推進制造業標準的完善和執行,提升質量品牌意識,以此提升中國制造業產業國際競爭力。
[關鍵詞] 工匠精神;制造業文化;中國特色;啟示
[中圖分類號] F74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6043(2018)08-0139-02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到河南考察工作,到中鐵工程裝備集團有限公司盾構總裝車間考察時指出要“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2015年5月的《中國制造2025》中提出“要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必須加強質量品牌建設。”2016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工作報告中強調:“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
習近平總書記在“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礎上提出了“文化自信”,指出了在全面實施《中國制造2025》的進程中,堅持文化自信,培育建設中國特色工業文化的重要性。十九大報告中,習總書記再次提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并指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要“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是我國提升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建設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從世界制造業強國德國的發展經驗來看,要提升我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培育工匠精神,塑造制造業文化是重中之重。
一、德國制造業工匠精神的內涵
(一)企業中人人都是“工匠”
在德國的制造業企業中,每一名員工都是“工匠”,包括企業的負責人,他們首先將自己定位為一名技術人員,希望通過技術改變世界,然后才是商人。在產品制造過程中不斷創新、不斷提升技術水平才是工作本身最大的意義,他們不會通過降低產品質量而降低產品生產成本。在每一個“工匠”的共同努力之下,更多的是高品質的產品,這樣企業就不會用低價競爭的形式獲取市場,而是憑借高品質產品進入高端市場,通過品質提升制造業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因此,提到“德國制造”,人們便會油然地想到:嚴謹、優質、結實、耐用。“德國制造”早已不僅指產地名,更是代表著一種精密文化。
(二)質量第一、速度第二
由于德國制造企業更多追求的是產品的高品質,因此在產品生產過程遵循的是“質量第一、速度第二”的精神,他們堅信欲速則不達,慢工出細活。大部分德國制造業企業對工作、客戶和產品一直秉承認真負責的態度,企業與產品同樣可靠、真實。《青島早報》曾報道,江蘇路基督教堂有一座德國制造的鐘表,用了一百年沒有維修過,根據運轉狀況,這些齒輪還可用300年,其艱固耐用性令人咋舌。
(三)堅持標準、追求完美
標準在德國無處不在,其標準涵蓋了汽車、機械、服務業、家電等所有產業沒類,超過3萬多項,成為“德國制造”的基礎。德國的標準化組織如德國標準化學會(DIN)、德國電氣工程師協會(VDE)、德國機械制造標準委員會(NAM)每年都會制定上千個工業領域的行業標準,并對每個制造業企業進行嚴謹、公正、客觀的質量認證和監督,得到了國內外的高度認可。
在德國制造業中,標準就是法律。在制造產品之前,先定標準,并完善各個環節和零部件的標準,為實現“零缺陷”目標打下基礎。他們執行標準,追求完美,其行為表現是“一絲不茍、做事徹底”。據報道:2012年,國內多數大城市遭遇暴雨漫淹,當年德國在青島埋設的排水系統使用了100余年,一些老化的零件需要更換,根據德國企業的施工標準,在老化零部件周邊3米內居然真的找到了存放的備件。從中我們看到德國人做事的認真與徹底。
(四)專注產品、追求極致
德國制造業企業一旦選擇進入某一行業,就會專注于該行業產品的設計、研發及生產,不會因為其他行業利潤豐厚而轉產。德國的制造業者們奉行的是“小事大作”、“小企大作,”追求的是用高品質的產品占領市場,把企業做強。德國員工少于250人、總資產小于4300萬歐元的中小企業占到其制造業企業總數的99%以上,這些企業創造了德國全國60%的就業崗位、56%的生產總值,為超過82%的在校生提供職業培訓。德國中小企業雖然規模較小,卻在世界范圍內有著超強競爭力,他們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專注于一項產品領域,力圖做到最強,并成為大業。
德國制造業的“工匠精神”來自德意志人的理念和胸懷。德國人并不把勤儉務實、遵紀守法當作一種對自己的約束,而將其當作一種神圣使命;也不把誠實守信當作一種付出,而將其作為一種社會責任。他們認為只有每個人自覺這樣做,才能保證社會高效有序地運轉。這是一個現代國家的公民應有的素質,也是一個現代化國家不可或缺的條件和標志。
二、德國制造業工匠精神對提升中國培育制造業工匠精神的啟示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靈魂。中國制造業仍處于全球制造產業鏈和價值鏈的中低端,要實現“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培育中國特色的制造業工匠精神,促進中國制造業文化建設,提升制造業產業競爭力顯得尤為重要。
(一)培育工匠精神是提高中國制造業產業競爭力的基礎
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提高供給體系質量是發展實體經濟的主攻方向,要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培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而要實現這些目標就要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制造業品牌的建設源于產品質量的提升,而產品質量的提升源于精益制造、精準制造。中國制造業發展面臨著由“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型,近年來,在環境倒逼之下,企業創新意識和積極性明顯加強,新技術新模式不斷涌現,互聯網信息技術融入傳統制造業,目前也已在服裝、家電、裝備制造等多個領域大范圍實踐,解決了存量過剩、效率不高等問題。但是,“中國智造”不是以機器替代人,而是需要更高水平的工人,要加強制造業品牌建設必須培育越來越多的“大國工匠”,培育并傳承工匠精神。
(二)培育工匠精神需要建設優秀的制造業企業文化
工匠精神是制造業精神文化的核心,更是制造業企業文化建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助于提升制造業員工素質,進而推動制造業企業文化建設的完善。德國制造業文化的顯著特點就是理念先進獨特,根據行業特點和企業實際,構建和培育企業與時俱進的個性價值理念。我們應該認真分析研究企業的特點和實際情況,結合德國制造業文化,找出差距,分析原因,建設優秀的企業文化,形成企業人人都是“工匠”的企業風氣,改變企業追求“大而全”的發展策略,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培育企業專注精神。切實推進文化向管理環節滲透,著力打造競爭文化、質量文化、品牌文化、精益文化,形成新的競爭力。
(三)培育工匠精神需要推進制造業標準的完善和執行,提升質量品牌意識
積極推進我國制造業標準的完善,學習德國制造業工匠精神貫徹標準、堅持標準、追求完美,爭取早日通過行業、國家乃至世界有關管理體系認證。有條件的企業要爭取牽頭和參與標準的制定,以爭取更多的話語權和主動權。嚴格執行各項制度和標準,做到一絲不茍不走樣。
在提升產品質量方面,我們應該嚴格制定行業標準和法律規定,嚴厲打擊制假販假的行為,提高違規成本,規范市場秩序。堅持道德管理和質量管理齊頭并進,徹底糾正和克服標準問題上的主觀性、隨意性、貪利性。
(四)培育中國特色工匠精神需要立足本土、兼收并蓄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歷史,中華民族優秀的道德品質、優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氣節、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習慣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國特色的制造業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我們將這些優良的傳統美德結合時代要求滲透到我們的教育過程中,融入社會的方方面面,使之成為中華民族的“形”與“魂”。正如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要先發展教育事業,將結合時代要求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滲透教育過程中,提升國民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水準。同時,應該組織實施制造業人才培養計劃,加大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經理人的培養力度,建立健全從研發到生產到營銷及管理的各環節的人才培養體系。作為制造業企業更應該建立激勵機制,加大對優秀人才的獎勵力度,不斷完善社會及企業對人才的保障機制,為工匠精神的培育奠定基礎。
制造業的發展關乎國計民生,工匠精神是制造業企業不斷前行發展的靈魂,中國要提升中國制造業產業競爭力,應該借鑒德國制造業發展的經驗,認真學習德國制造業工匠精神,培育中國特色的制造業工匠精神。
[參考文獻]
[1]葛樹榮,陳俊飛.德國制造業文化的內涵[J].冶金企業文化,2017(3).
[2]張繼宏.工匠精神——德國制造業品牌之道的觀察與思考[J].對外經貿實務,2016(7).
[3]金言.德國制造業成功發展的八大關鍵元素[J].寧波經濟,2016(7).
[4]付向核,孫星.解讀德國工匠精神創新中國工業文化[J].中國工業評論,2016(6).
[5]薛漢根.向德國制造業文化學習[J].上海企業,2015(9).
[責任編輯:潘洪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