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心怡
摘 要:農超對接是對傳統農產品流通模式的優化與創新,具有顯著的制度比較優勢、深厚的主客觀基礎和必要的現實條件,但在發展實踐中出現對接短期化、不穩定、效益不明顯等問題,嚴重制約了農超對接的可持續發展。破解農超對接發展瓶頸必須構建以收益分配機制為核心、以成本分攤機制為前提、以風險承擔機制為事后性擔保、以產銷供求矛盾協調為技術性保障、以糾紛調解處理為事中維護性保障的長效機制。
關鍵詞:農超對接;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收益分配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4-0108-03
農超對接是政府倡導、農社商三方合作、生產端與銷售端直通的一種生鮮農產品流通模式,是對農產品就地分散零售和集中分級批發銷售等傳統流通模式的優化和創新,旨在克服農業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解決農產品滯銷、中間環節多、農民收入低、市場不穩定、食品質量安全等問題。自2008年商務部和農業部在全國推廣這一新型農產品供給鏈以來,農超對接有了很大發展,在一定地域范圍內有效減少了農產品的交易頻數,降低了流通成本,緩解了農戶種植的盲目性,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農產品價格的大幅波動[1];但與此同時,農超對接也存在普及率(參與率)低、對接短期化、對接不穩定、農民增收效果不明顯等問題[2]。這些問題極大地制約了農超對接的普及和可持續發展,嚴重束縛了其制度創新效果。
一、農超對接困局的根本原因在于長效機制缺失
(一)數據來源
本研究的數據來源于課題組對W市2個村48個蔬菜種植專業戶、4家農業專業合作社和4家大中型超市的問卷調查。為了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可靠性和代表性,調查特意在W市近郊選取1個專業村24個農戶和2家合作社、偏遠地選取1個村24戶和2家專業合作社。在調查的4家大中型超市中,2家在人口密集的市中心,2家在人口較少的新城區。本次調研共發放問卷53份,其中農戶47份,合作社2份,超市4份。回收問卷53份,去除4份明顯失真的農戶問卷,有效問卷49份,有效率92.45%。
(二)統計描述
統計顯示,89.58%的農戶以及100%的合作社和超市對于農超對接十分認同,這和其他類似調查反映的結果大體相當,這說明農超對接有著廣泛的經濟社會基礎,相關的農產品生產者、儲運者、銷售者都樂觀其行。68.75%的農戶以及100%合作社和超市原意參與農超對接,但農戶參與率明顯低于認同率。這說明農戶對農超對接運行的實際效果還持懷疑態度,農超對接從制度設計到制度運行再到制度成效還有很長一段路程。農超對接在運行過程中,22.91%的農戶以及25%的合作社和超市有退出現象。參與者頻繁的退出一方面說明農超對接還不成熟,還沒有形成長效機制,另一方面導致農超對接不穩定,甚至出現癱瘓狀態。
(三)理論分析
1.農超對接具有主客觀基礎與現實條件
客觀上,農戶、合作社、超市處于農產品流通的上游、中游和下游,是供給鏈的不同環節。主觀上,農戶、合作社和超市對農超對接也有共同的需求和利益,是三方實現利潤最大化的最優選擇。對農戶而言農超對接意味著穩定的銷售市場和明確的生產預期,只要實現對接就無須再擔心農產品銷售難了,因而可以專心做生產。對合作社而言農超對接意味著穩定的貨源和銷售渠道,只要對接了就可以把農戶吸引在合作社,就可以把合作事業搞下去。對超市而言農超對接意味著穩定可靠的貨源,只要對接了就不用四處去采購農產品了,就可以專心做營銷。此外,農超對接還可以大大節約三方的交易成本,對三者來說,農超對接是一個一勞永逸的制度創新。
2.農超對接在實踐發展中遇到瓶頸
農超對接的困境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參與者退出現象頻繁,導致對接不穩定,對接短期化;二是在“對接地”農產品流通中,農超對接渠道的流通地位下降;三是對農戶增收效果不明顯,吸引力、凝聚力下降;四是農超對接中的矛盾分歧常常難以化解,有些地方的合作社名存實亡。在本次調研目的地,農超對接合作社有2個,但實際正常運轉的只有1個,其余1個基本處于停轉和半停轉狀態,合作社的這種經營現狀,對其可持續發展造成很大傷害。
3.長效機制是破解農超對接發展困局的根本之策
本次調查并沒有使用抽象的長效機制這一概念,而是使用了農戶、合作社和超市都易于理解的收益分配、成本分攤、風險共擔和糾紛調解等較為通俗的概念,但掩藏在這些表象和概念背后的其實就是農超對接的長效機制。具體來說,作為農產品流通領域的一項制度創新,農超對接就是要把外部潛在利潤內在化,其實質在于促進產品實現、價值實現和利潤最大化。即通過產品供給鏈、資金流通鏈和信息流通鏈的運轉與融合,縮短農產品由生產到消費的全過程,促進農產品價值從生產形態、商品形態向貨幣形態的轉化,減少交易環節和成本,實現三方共贏。而欲達此目標,在三方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的前提下,必須解決三者所面對的共同問題,即利潤分成、成本分攤、風險防控和糾紛調解。
二、農超對接長效機制的作用對象
農超對接實踐過程中的問題主要有三類,一類是技術性問題,一類是利益性問題,還有一類是不確定性問題。其中,技術性問題和利益性問題都是農超對接實踐中的經常性問題,不解決這類問題,農超對接就會時常遇到梗塞而停頓,甚至斷裂。特別是利益性問題,它不僅是經常性問題,更是農超對接的主要矛盾,因為農超對接的實質就是要實現利潤增值,如果不能讓參與三方公平合理受益,合作必然破裂。不確定性問題是農超對接過程中的突發性、臨時性問題。農產品生產本身是弱質性產業,再加上市場波動和合作博弈,農超對接易于遇到很多不確定性事件,如果不能及時有效應對和克服,農超對接就沒有保障。
1.技術性問題:產銷與供求矛盾
農超對接所面臨的產銷與供需矛盾主要包括:(1)農戶生產的專業化與超市需求的多樣化之間的結構性矛盾;(2)農戶生產的規模化與超市需求的少量化之間的數量性矛盾;(3)農戶生產的季節性與超市需求的全年性之間的時間性矛盾。這些矛盾既有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也有大生產與小市場的矛盾。
2.利益性問題:收益分配與成本分攤矛盾
農超對接的出發點是減少農產品流通環節、節約交易成本,促進產品實現和參與者收益最大化。因此,利潤增值及其分成是農超對接的關鍵。如果合作未能促進三者總和利潤和各自利潤分成的增加,即便其他方面都完美無缺,這種合作也沒有存在意義。所以,農超對接的長效機制主要應解決“對接后”的利潤分成問題,這是其核心和重點所在。
農超對接的收益分配是指農產品從生產到流通再到銷售所創造的利潤如何在農戶、合作社和超市之間分割的問題。由于農超對接大大減少了農產品的流通環節,因而比“原本要歷經層層中間商的傳統旅程要縮減40%-50%的成本”,果蔬的損耗也會從傳統方式的30%下降到8%[3]。成本的減少和損耗的下降都會增加三方的總和利潤。由于參與者既是農超對接的合作者,又是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他們既追求總和利潤的最大化,同時還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在總和利潤增加后,參與者還要進行內部分割,以使各自收益最大化。
3.不確定性問題:風險與糾紛
農超對接的風險主要包括參與者的道德風險、資金流動風險、市場價格波動風險、各種自然災害風險、倉儲運輸風險、食品安全風險、生產技術風險等。農超對接的糾紛主要是指參與者在合作過程中圍繞產品數量、質量、標準、物流配送以及價格、成本、收益、風險、信息等產生的矛盾與分歧。因為農超對接是多方參與的一種產銷供求合作,流通鏈時空跨度大,再加信息不對稱等因素,參與者之間難免在對接中產生矛盾和分歧,所以這些糾紛又被稱為合作風險。農超對接中的這些風險和糾紛不一定會變成現實,但它們時時都存在,至于何時爆發、何時產生、在哪些環節上產生卻難以預測。這些不確定性對農超對接構成重大威脅,如缺少及時有效的應對預案和解決機制,農超對接可能在風險來臨時一夜之間就會斷裂。
三、農超對接長效機制的制度構建
(一)農超對接長效機制的構建原則
1.以城帶鄉、以商促農原則
建立農超對接長效機制必須堅持以城帶鄉、以商促農、支農惠農的原則。在對接過程中,首先要保護和尊重農民的利益,多予少取。農業是弱質產業,農民是弱勢群體,在農超對接供給鏈中,農戶處于最低端,話語權最少,其利益易于被剝奪和削弱。如果農超對接的長效機制不能保護參與農戶的利益,就有違這一制度設計的初衷,這一制度就難以長久。
2.共同而有區別的責任原則
農超對接是對傳統農產品銷售模式的優化與創新,具有顯著的制度比較優勢。如果三方合作順利、制度運轉穩定就能極大減少農產品的交易成本和流通損耗,實現農戶、合作社和超市的三方共贏。因此,在農超對接過程中,農戶、合作社和超市擔負精誠合作、協商共管的共同責任。同時,由于參與方在供給鏈中所處地位、環節不同,因而職能、責任也各不相同。農戶處于上游,負責生產;合作社處于中游,負責組織、溝通和服務;超市處于下游和終端,負責銷售和信息反饋。相比較而言,在農超對接供給鏈中,超市處于主導地位,理應擔負更多主體責任。
3.三方共贏原則
農超對接之所以能發展起來,就是因為它對農戶、合作社和超市三方而言,都是一種改進,既能使參與者總和收益增加,又能使參與者各自收益增加。如果在農超對接過程中,有某一方收益受損,則合作就會破裂,農超對接將無以為繼。所以,農超對接長效機制必須既要保證參與者總和收益增加,又能使總和收益在所有參與者之間得到公平合理的分配,這是農超對接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原則。
(二)農超對接長效機制的具體內涵
1.產銷供求協調機制
產銷供求矛盾是農超對接面臨的技術性問題。技術性問題還要靠技術來解決。一是農戶要加快農產品生產的現代化、專業化和規模化,推進生產工藝的棚室化、地膜化、自動化,實現農產品的全年化生產和無縫供給。二是合作社要加快農產品倉儲物流的現代化,在農產品生產基地建立新型節能保鮮冷庫,發展現代冷鏈運輸配送體系。三是超市要實行靈活多樣的營銷方法,引導消費者的農產品需求。通過生產技術、儲運技術和營銷技術的現代化和多元化破解農超對接面臨的產銷供求的結構性矛盾。四是秉持開放性原則,允許一家合作社對接多家超市和多家超市對接一家合作社,增加調配調度的靈活性。
2.收益公平分配機制
農超對接的收益是三方合作的產物,但三方在共同創造收益中所付出的勞動和成本、所擔負的責任和風險、所起的作用大小是不一樣的。農戶負責生產,是農產品價值的主要創造者,也是成本和風險的主要承擔者,理應分得最大一塊蛋糕。合作社和超市負責倉儲運送和銷售,是農產品價值的實現者。合作社和超市雖然在農超對接中也承擔一部分流通成本和風險,但相比農戶而言要少得多。但在農產品銷售難的背景下,后二者在農超對接和農產品價值實現中的作用又大得多。因此,農超對接收益的分配,必須按照三方所付出成本的多少、所承擔風險的大小和所做出貢獻的多少來做出合理劃分,最好的辦法是借助數學方法精確測算出三方的收益分配比例。
3.成本合理分攤機制
農超對接的成本都是在建設運行和維護過程中產生的,是必須支付的成本。但這些成本有的是參與方共同的成本。而有的則是因分工不同而產生的各自成本。有鑒于此,農超對接的成本分攤理應是共同成本共同承擔,各自成本各自負擔。但這種安排可能導致三方成本負擔極度不均衡情況,特別是超市相對付出成本較小。本著支農惠農原則和合作共贏目的,超市還應分擔農超對接的部分前向成本,如初期建設成本、倉儲保鮮和冷鏈物流成本。
4.風險防控和分擔機制
作為一個多方合作的農產品供給鏈,農超對接面臨很多不確定性風險。這些風險或潛藏在整條供給鏈中或潛伏于某一環節中,隨時都有爆發的可能性。農超對接的長效機制必須制定防范和分擔風險的預案和有效措施,總的原則應是共同風險共同承擔,各自風險各自承擔。具體來說,如市場風險、信息不對稱風險、食品安全風險等應由所有參與者共同承擔,其他如自然災害風險、參與者道德風險、資金流動風險、生產技術風險、倉儲運送風險等應由供給鏈中各自負責者承擔。但這種安排也可能導致風險承擔極度不均衡或單獨一方承擔不起的情況,所以,農超對接的風險防控和分擔還應多元化,比如設立重大風險防控分擔基金、鼓勵農戶參加商業性和政策性農業保險,鼓勵合作社和超市參加交通物流保險和食品安全保險等。
5.合作糾紛調解機制
糾紛和矛盾是合作的一部分。因為信息不對稱、溝通不及時和突發性事件,農超對接參與者在合作過程中很可能圍繞農產品質量、價格、規格、種類等屬性或生產、儲藏、運輸、銷售等環節產生分歧和矛盾,這也屬于合作中的常態。農超對接長效機制必須具有及時調解糾紛的制度安排。尤其是合作社和超市,一定要提高處理危機和矛盾的境界與能力。作為農戶代表和對接橋梁的合作社,要堅持保本微利和為農服務原則,做好組織溝通工作。作為處于農超對接主導地位的超市,要堅持支農惠農、讓利于農的原則,不能憑借資本實力和銷售地位與農爭利。
(三)制度結構
農超對接的長效機制所針對的問題較多。收益分配機制可以促進農產品的價值實現和參與方的收益增長,是長效機制的核心;成本分攤機制可以保證成本的持續投入,是長效機制的前提與基礎;風險防控和分擔機制能對各種突發性事件和不確定性造成的損害做出補救,是長效機制的事后補救性擔保;產銷供求協調機制能對過程中產生的結構性矛盾做出技術性處理,是長效機制的技術性保障;糾紛調解處理機制能夠及時處理對接合作過程中的各種糾紛和分歧,是長效機制的事中維護性保障。
四、農超對接長效機制的制度環境
農超對接長效機制的作用發揮與農超對接的制度環境有很大關聯。為了充分釋放長效機制對農超對接的促進和保障作用,政府和社會必須不斷優化農超對接的制度環境。
第一,加快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城鎮化,為農超對接提供更好的物質技術基礎和經濟社會發展空間。在農業現代化方面,要加快農產品的標準化建設,推進農產品生產的棚室化、自動化、綠色化、信息化,大力發展現代化農產品倉儲物流體系。在農村城鎮化方面,要加快農業人口的就地城鎮化,優化新農村和城鎮化的空間布局,推進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和規模化,擴大農產品需求,為農超對接開辟新的發展空間、提供新的發展機遇。
第二,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農超對接具有弱質性,不僅風險多,而且利潤微薄,如果沒有政府的強力引導和支持,很難長期運行。一是政府要搭建農超對接的平臺,積極為農戶、合作社和超市牽線搭橋。二是政府要加大對農超對接的財政投入,如支持農戶和合作社建設現代倉儲設備和冷鏈物流體系,投資建設農產品快速檢驗檢測設備,增加農業生產保險補貼,落實各種涉農補貼,對參與農超對接的超市給予適當補助等。三是簡化農超對接的相關納稅手續,減免或優惠參與者部分稅負。
第三,要倡導契約精神。農超對接是政府引導下的參與者自主決定的市場行為,不管這種行為是采用了口頭協議形式還是書面合同形式,它都是一種具有約束力的契約,所有參與者都應當遵守契約承諾,尊重市場經濟體制規則,對自己的決策行為負責。所以,政府應向參與者大力倡導契約精神,任何參與者既不能隨意退出,更不能故意損害他者利益。契約精神是農超對接長效機制的法律基石。
第四,要倡導共享理念。農超對接具有比較制度優勢,能為參與者帶來更大收益。但它需要所有參與者的精誠合作和共同維護。因為其成果是所有參與者共建的產物,所以也就應該由參與者共同分享,任何一方都不能獨占或侵害他者利益。所以,政府應向參與者大力宣傳和倡導共建共享理念,讓大家共同參與建設農超對接、公平合理分享農超對接成果。共享發展理念是農超對接長效機制的思想基礎。
參考文獻:
[1]王志剛,李騰飛,黃圣男.基于Shapley值法的農超對接收益分配分析——以北京市綠富隆蔬菜產銷合作社為例[J].中國農村經濟,2013(5).
[2]王若熙,張國海.農超對接下農產品流通成本分析[J].銅凌學院學報,2013(2).
[3]張爽,徐正.基于農超對接模式的新型農產品流通體制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