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
摘 要:隨著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國已經進入到大數據時代。在這場影響全世界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之中,人們的生活、工作和思維方式也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而發生著巨大的改變。大數據時代來臨帶來新的思維方式,即以數據為核心、運用提前預測、關注問題的相關性和智能思維去思考和分析問題,在此基礎上影響并形成了“互聯網+法治”思維、共享思維、預警思維和精準思維這些法治新思維。
關鍵詞:大數據;云計算;法治思維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3-0145-03
法治思維是將法律作為判斷是非和處理事務的準繩,是一種以法律規范為基準的邏輯化地認識、分析、處理問題的理性思考方式,它要求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于運用法律手段來解決問題和推進工作。我國現階段運用法治思維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以職權法定為原則,充分發揮法治的力量,營造公平正義的法治氛圍。第二,以維護穩定為核心,深化平安建設,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創造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第三,以尊重和保障人權為準則,文明、嚴格、規范執法,強化執法者的證據意識、程序意識和權限意識。第四,以依法行政為基點,努力促進法治思維與法律手段良性互動,化解社會矛盾,用法治思維破解社會管理難題等。
一、大數據、云計算背景下的大數據思維及其影響
大數據、云計算背景下帶來的大數據時代,一般來說可以有如下四個層面:第一,大數據是一種新技術;第二,大數據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第三,大數據是一項新的重要基礎設施;第四,大數據是一種新的基礎性社會制度。在這其中最令人深思的就是大數據引發的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它給個人、社會、國家乃至全世界帶來的影響更為深遠。
首先,在大數據時代中,更多以數據為核心去思考和分析問題。數據成為大數據時代的基礎,所有決策的前提必須要求擁有的海量數據為支撐,然后在云計算的幫助分析下,得出有效的結論,人的決策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產生。大數據的作用不在于“大”,而在于“有用”,在于能創造出新的價值。
其次,在大數據時代中,更多運用提前預測去思考和分析問題。大數據改變了人們的舊有認識,曾經認為無關緊要,甚至毫無價值的繁雜數據,現在都可以通過存儲、分析、共享而產生新的價值。這些大數據與云計算帶來的分析結論就是預測的根據,比如:預警技術,只有提前幾十秒察覺,防御系統才能起作用。大數據時代智能機器可以根據人們之前的信息,主動提供所需要的信息。像淘寶網會通過用戶的購物記錄提示他可能愿意購買的相關產品信息,同樣預測技術也可以運用到疾病診斷、推薦治療措施,甚至是識別潛在犯罪分子上。從這個角度來說,大數據時代為我們提供了更加可預測的便捷的生活方式,也為我們的生活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可量化的新視角。
再次,在大數據時代中,更多地關注問題的相關性。這種相關性具體表現就是,當出現某種現象時,按照一般的情況,通過數據統計的高概率顯示它會有相應的結果,那就依據數據結果去決策。比如說:在電子商務中,知道人們對“什么”感興趣很重要,但人們為什么對此感興趣就沒那么重要。亞馬遜網站的推薦系統梳理出了用戶的相關關系,但不知道背后的原因。這就推翻了自古以來的慣例,過去尋找原因的信念正在被“更好”的相關性所取代。這正是大數據時代提供給人們的一種獨特的思維方式,它更加精準,更多維度,也更有效率地解決現實問題。
最后,大數據時代中,更多運用智能思維。認知計算是一種全新的計算模式,它具備規模化學習、目標推理及與人類自然互動等自我學習系統,認知計算可以像人腦那樣通過數據挖掘、圖像識別及與人的自然語言交流及不斷學習,獲取不同類型的海量數據,并進行分析、推論,并根據互動對象及環境變化做出動態反應。比如:反饋經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的產物。2013年初,三個斯坦福大學的學生針對脊椎病的防治創立了一個公司,通過大數據證明脊椎病的形成與人們的坐姿有關,并研發了治療提醒功能的APP服務,即將一個傳感器放在用戶皮帶上,此傳感器可時時監測用戶的坐姿,并通過移動網絡,傳輸到“云中心”,“云中心”的服務器不斷積累數據,通過對數據進行比較分析,評估用戶的坐姿并計算出多長時間需要調整,然后將調整的信號發到用戶手機上。不僅如此,它還可以將用戶的坐姿狀態數據直接發給用戶的好友,讓更多人知道彼此的狀態,進行分享、監督、反饋和糾正。由此可見,認知計算、反饋經濟所反映出來的大數據時代更多實現了類腦計算——讓計算機系統能夠像人腦一樣學習、思考,并做出正確的決策,進而改變人類自身的生活與行為方式。
二、大數據、云計算背景下的法治新思維
(一)“互聯網+法治”思維
法治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它不僅包括制度、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建設,也涉及立法、執法、司法和守法等各層面,所謂“互聯網+法治”思維就是在大數據時代中,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的新技術,依托互聯網建設加快我國法治化進程的思維模式。具體表現為:互聯網+法院、互聯網+檢察院、互聯網+公安、互聯網+司法行政、互聯網+人大、互聯網+政府等,它又可稱為“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用數據創新”的法治新思維。
舉例來說,在“互聯網+法院”的過程中,就出現了如何在大數據時代使用司法電子數據的問題。從全國法院來看,我國法院系統司法統計工作已經初步實現了電子化、數據化和規范化,以每年發生1 000多萬個案件計算,10年就有1億多個案件的電子數據。這些數據分散在計算機系統與檔案室中處于“休眠”狀態,無法實現數據價值?,F有的司法統計軟件只能快速統計出案件受理數、結案數、結案率、調解率、結案方式、訴訟標的額等基礎數據。為解決此問題,北京法院通過對法院審判工作與案件特征的長期、深入分析,結合數據庫與數據挖掘技術建立起數學統計模型,把孤立的案件之間建立起聯系,提供數理統計、預測、挖掘等高級數據分析功能,形成了系統主題應用,獲得各種視角的統計分析結果,包括撤訴數據、社區矯正情況、審判案件的程序運行狀態、執行案件終結與中止情況、商業賄賂犯罪情況、婦女及未成年人犯罪情況等專題數據。通過“互聯網+法院”的共享平臺建設,這些有價值的司法數據不僅在法院系統內部共享,更通過定期公開發布于網上,使其他司法機關、各級政府、社會組織、高等院校、法律團體及調研機構和法律從業人員能夠充分利用,實現這些司法數據價值的最大化。
司法行政系統在落實“互聯網+司法行政”的過程中,監獄戒毒系統實現了監獄內部監控全覆蓋、戒毒所重點部位監控全覆蓋,各地司法局和司法所統一建設了互聯網信息互動平臺,公共法律服務平臺,設立了“12348”免費法律服務熱線,向全社會提供律師、公證、司法鑒定和法律援助等電話咨詢服務。全國各地統一開發了人民調解管理系統、社區矯正執法管理系統,其中人民調解管理系統實現了社會矛盾現場調解、調解信息現場錄入、調解協議現場打印、調解情況動態管控、重大疑難案件遠程視頻支持、社會矛盾及時反饋等功能。社區矯正執法管理系統實現了音視頻通訊、違規告警、指紋采集等功能,社區服刑人員信息實現全部錄入。
(二)共享思維
所謂共享思維,就是依靠大數據和云計算,以互聯網技術為平臺,整合網上現有的相關數據信息,實現法治政府的監管與服務信息的互聯互通、數據共享的思維方式。可以說,共享思維主要體現在法治政府建設這一層面上。我國在2015年提出:“加快政府數據開放共享,推動資源整合,提升治理能力;推動產業創新發展,培育新興業態,助力經濟轉型;強化安全保障,提高管理水平,促進健康發展?!备骷壵荚诩涌齑髷祿ㄔO,紛紛成立大數據管理中心(管理局),出臺加快大數據建設文件,大力推進政府信息公開,并將大數據意識滲透到政府工作中。將大數據理念深化在依法行政的各個環節,具體表現在行政決策時運用大數據,在制度建設時運用大數據,在行政執法時運用大數據,在監督檢查時運用大數據,在化解矛盾時運用大數據,在便民服務時運用大數據等。
在大數據背景下,共享思維首先要求法治政府應當主動公開數據。即根據相關法律規定,除非因保密而不公開的數據之外,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將掌握在手的海量數據向全社會公開,這些數據包括教育、醫療、旅游、金融、供水、供電、燃氣、通信、民航、鐵路、道路、客運等,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數據的關聯性分析。另外,數據公開渠道除了網上公開外,還可以通過微信、微博、電子信箱等方式,從而擴大政府數據的影響力。其次是科學有效地采集政府數據,建立法治政府行政行為基礎數據庫。這些基礎數據庫包括行政法規庫、行政權力庫、公共服務事項庫等,將政府所有的行政行為實施依據都從行政行為基礎數據庫中提取,確保行政行為準確無誤。與此同時,還應當建立相應的數據源頭清理體系。即一旦發現法律法規有新變化,行政權力庫中相應的法律依據系統會自動進行調整,無須再進行法規清理,避免數據差錯和不必要的重復勞動。最后是保證政府數據的質量。各級政府及其部門要采取措施,從源頭加強數據管理,確保網上數據的真實、準確和完整。同時,成立專業的政府數據開發管理團隊,對政府數據進行分析、挖掘、研究和使用,充分發揮政府數據在經濟發展和社會管理中的積極作用。
(三)預警思維
所謂預警思維是指通過對海量數據的分析,預測到危機發生的可能性,從而由政府向公眾提供預先警告,以此來降低災難和損失的思維方式。預測是大數據的核心價值,可以說預警思維體現在治理國家的方方面面,被公眾普遍認識與了解的就是氣象災害預警,大數據可以針對地震、洪澇、高溫、暴雨、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進行預測和提前告知,按照災害性天氣氣候強度標準和重大氣象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程度,將重大氣象災害確定為一般(Ⅳ級)、較重(Ⅲ級)、嚴重(Ⅱ級)和特別嚴重(Ⅰ級)四級預警,以此有助于減災、防災和救災,挽救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預警思維還具體應用于處理公共突發事件中,政府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在恐怖活動、騷亂活動、自然災難以及傳染病等公眾治理事件中贏得主動權,如大數據技術在醫療衛生領域中可以進行突發疫情的預測,分析出疾病的來源并進行針對性預防和控制,有效地實現對疫情的跟蹤、了解與掌控。
預警思維最常應用于警務預測方面,利用數據優勢進行各種社會信息的整合和挖掘,形成一種全新分析犯罪形態、有效打擊各類犯罪、提前進行預防犯罪的思維方式。所謂“法網恢恢、疏而不漏”,這一點在大數據時代完全可以實現。在傳統的工作方式下,破案需要依靠大量的時間、人力以及辦案人員的豐富經驗,這就在客觀上造成了公安部門“有選擇地辦案”,但是通過借助大數據強大的分析技術和快速處理能力可以在有限警力的情況下,更加高效地偵破犯罪案件。在大數據時代預防犯罪變得相對容易,公安系統通過對大量案例進行數據技術分析,可以篩選出關于案件高發地區、時間、特點及犯罪人群等信息,按照危險度等級和實際情況對標有“極度危險”和“非常危險”的人員進行集中監控,從而減少社會犯罪事件的發生,更有助于維護社會的穩定。
(四)精準思維
所謂精準思維是一種非常務實的思維方式,它強調具體和準確,要求在任何細小的問題上精準到位,解決具體問題,這種思維方式排斥籠統、大而化之的模糊工作方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級黨員干部要提高精準思維能力,“從細節處著手,養成習慣”做到精準分析問題、精準解決問題。精準思維要求法律從業人員應當利用大數據和云計算得出的結論,對所處理的具體問題進行精準定位,進而實現依法精準管理、精準服務和精準監督,科學高效地解決問題。
在大數據時代之前,由于技術障礙、成本太高等因素,政府在公共治理過程中難以實現精準定位,無法完成對社會生活的精準管理、對公眾的精準服務及對社會各組織的精準監督。精準思維還體現在對違法犯罪行為的精準監控上,以反腐敗為例,在調查腐敗案件時,利用大數據還原涉案官員在各個方面的生活軌跡,其中包括調查其通話記錄、電子郵件、錄音、錄像、視頻監控、電腦和手機的上網記錄、收發郵件和聊天記錄、銀行卡和信用卡交易與購物信息、身份證登記系統等,這些數據資料都能成為證明其腐敗的有力電子證據。其中視頻監控系統就是精準監控的主要方式,其適用范圍特別廣,街道、社區、商業場所、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樓宇通道、停車場等都安裝有視頻監控設備,人們在不經意間就可能被各個角落的“眼睛”監控并被保存起來,因此它被稱為“天網”,隨時監視腐敗分子的一舉一動。通過對腐敗分子進行GPS精準定位,查處他所有的出行記錄,就能及時鎖定他的出逃路線,有利于順利地抓捕,防止更多腐敗分子攜帶巨款外逃的情況出現。
總之,大數據時代是一個嶄新的時代,它充滿了生機與挑戰,給人們帶來更加先進的技術與思維方式,在我國法治建設的過程中,應當充分利用好大數據時代發展的機遇,以法治新思維來促進我國的法治化建設,迎接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洗禮。
參考文獻:
[1]王永強,管金平.精準規則:大數據時代市場規制法的新發展[J].法商研究,2014(6).
[2]高奇琦,陳建林.大數據公共治理:思維、構成與操作化[J].人文雜志,2016(6).
[3]易萬云.大數據語境下司法統計的實證分析與經驗借鑒[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7(2).
[4]趙偉.大數據在中國[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4.
[5][英]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M].盛揚燕,周濤,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