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巧娥 王林毅
摘 要:智慧校園是依托云服務、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所打造的新型教育形態和教育模式,其核心是為學校和教學提供智慧應用與服務。在“互聯網+”浪潮時代,高校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新形勢、新挑戰,對智慧校園的應用也勢必進入一個創新階段。高校智慧校園創新應用模式主要體現在學校智慧型教育、智慧型學習、智慧型管理、智慧型評價、智慧型校園文化、智慧型素養等方面。
關鍵詞:互聯網+;智慧校園;應用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4-0208-02
教育領域所衍生出的智慧校園是校園發展的新模式。“智慧校園”是指以物聯網為基礎,以各種應用服務系統為載體,通過利用云計算、虛擬化和物聯網等新技術,將學校的管理、教學、科研、評價與校園資源和應用系統進行完美整合,以提高應用交互的明確性、靈活性和快捷性,從而實現智慧化管理和服務的新型校園模式。
高校智慧校園建設應以面向學校管理、教學、科研、生活的智能服務為目標,尋找物聯網技術應用的價值接合點,實現從“重硬件”到“重應用”、從關注“物的建設”到“人的感受”的轉變。高校智慧校園創新應用模式主要體現在學校智慧型教育、智慧型學習、智慧型管理、智慧型評價、智慧型校園文化、智慧型素養等方面。
一、智慧型教育
智慧教育是指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仿真等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所構建的信息化生態教育體系。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是在“智慧校園”環境下,通過“智慧課堂”和“智慧教學”的相互融合,實現智慧型人才培養的目標。
1.智慧課堂
所謂“智慧課堂”,就是以“互聯網+”的思維方式和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支撐,利用智慧教室于云網端構建的智能高效的課堂。智慧課堂是一種集智慧教學、人員考勤、教學內容、環境智慧調節、視頻監控及遠程控制于一體的智能化教學環境。其實質是基于動態學習數據分析和“云+端”資源的靈活運用,通過數據化的精準決策分析,即時化的綜合效果評價反饋,立體化的互動交流和智能化的資源分享推送,創設有利于協作交流的自主創新學習環境,建立符合學生個性化成長規律的發展監測評估學習體系。
2.智慧教學
智慧教學就是教師依托智慧教室環境,充分發揮智慧課堂整體效能,在學校各項教學過程中應用“互聯網+”、大數據、虛擬仿真等技術和優質豐富的教學資源開展的教學活動。智慧教學的真諦是給予學生以智慧,以教師的智慧激發學生智慧潛能。智慧教學是否智慧,不在于設備和環境是否智慧,而要看教學內容是否智慧。實現了從“關注知識的傳授”向“關注學生的發展”、從“怎樣教教材”向“怎樣用教材”、從“教”向“學”的轉變。教學過程顛覆了傳統課堂教學方式,激活學生的“智慧”參與,打造“互聯網+”課堂、教育云平臺和以學生為中心的個性化學習、智慧化教學新模式。
二、智慧型學習
智慧學習是在智慧環境中開展的完全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自主學習活動,智慧學習的核心特征就是支持知識的自主創造、傳播、管理與使用。通過智慧校園,教師和學生可以自主完善知識的存儲與分享,將網絡共享的各種資料和信息變現為更具價值的知識,有效地實現知識的收集、加工和創新。
1.教師
智慧校園為高校師生的智慧學習提供了條件。智慧校園為教師的個性發展和專業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一個交互式合作探索的研究環境。通過智慧校園統一通訊、日程共享和協同工作等工具的支撐,教師可以將協同研究從實驗室拓展到網絡虛擬空間,隨時隨地與教學團隊個體與群組進行交流協作,進行線上線下的有機互動。利用智慧校園平臺,教師個體可以進行教學研究、反思;教學團隊可以進行經驗的共享傳播,問題的多點求解,難題的集中攻關,形成切實可行的“集體備課—教師上課—課后反思—共同提升”的研究模式。教師通過智慧校園與外部智慧的融會貫通,來推動自己教學專業能力的可持續創新發展。
2.學生
大數據的核心價值在于應用,要求學生不僅要有專業知識,更要有數據思維。智慧校園將VR/AR、云計算、大數據等先進技術融入學習之中,打造終生學習社區。學生擺脫了傳統的課本學習和統一課堂灌輸的被動學習模式,通過“互聯網+”與大數據時時分析,獲得貼切的個性化指導。學習中的問題可以在線向導師詢問,實現了線上線下教學相融合,形成個體學習和群智發展的過程。智慧校園的構建為智慧學習過程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不僅能增強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合作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促進了班級內學生的合作交流,也促進了本校學生與全球性學習社區的合作交流,開拓了學生創新思維模式。
三、智慧型管理
智慧管理就是按照“互聯網+”思維模式,通過構建良好的數據生態環境,提升校園自動化管理水平,實現教學和學習的精準調控和可視化管理,為教育的智慧決策提供數據支持。
1.構建“一站式”智慧校園信息化生活服務空間
從服務師生的角度出發,以師生的教學、科研、生活為核心,整合拓展校內各種生活服務資源,打通公共生活服務和互助生活服務渠道,構建“一站式”智慧校園信息化生活服務空間,隨時隨地、隨需而動地為師生提供快捷高效的校園信息化生活服務。統一各職能部門管理信息系統和公共數據交換系統,支持所有應用系統在共享公共數據基礎上的整合與集成,確保一站式校園個性化信息服務平臺數據的完整性、準確性與一致性。
2.建立健全學校數據分析的機制
通過智慧校園數據分析機制,建立各種資源利用率指數,在數據可視化的基礎部上實現管理工作精細化和扁平化。從學校“教學、服務管理、后勤、教師、學生”五個維度對有關校園數據的有力掌控,對師生網上數據進行采集、存儲、管理、計算、分析,梳理出體系運行、專業質量、課程質量、教師發展、學生發展五個方面診斷因子,實現大數據在學校發展、人才培養及精細化管理方面的應用。
3.建立智慧型校園后勤管理與服務信息化支撐平臺
通過建立物聯網應用,實現對物品、人員、安全等各方面管理的智能應用。從支撐后勤的角度,充分利用物聯網技術和智能感知技術,建立智慧型校園后勤管理與服務信息化支撐平臺,實現對校園節能、安全監測、環境監控信息化管理,提升校園管理質量的同時積累大量管理數據和行為數據。
4.構建移動端校園智慧生態圈
移動校園應用是智慧校園場景建設的主要目標。移動網絡與校園網的高速互聯互通,實現移動用戶流暢訪問校園信息服務。將熱門服務、校園信息,以應用的形式集成到移動校園平臺中,通過移動終端實現隨時隨地登錄查閱并處理,如依靠微信平臺,實現教學計劃安排發布、課表安排、成績查詢、及時發布通知公告等功能,促使移動信息化能夠全面滲透到師生的學校生活里。構建移動端的校園智慧生態圈,對內能夠形成學校的信息綜合管理平臺,對外能夠形成學校品牌,塑造學校形象。
四、智慧型評價
智慧教育需要更具“智慧”的教育評價方式。“互聯網+”教學評價不再是純粹的主觀打分,而是基于師生教學互動和學生學習過程的大數據開展的多維、動態、全面、智能的綜合評價。智慧校園構建了一種能夠進行多元評價的新型環境。利用智能終端和基于云服務的測試評價信息系統,動態采集網絡教學平臺上記錄的檔案數據和學習的情境數據,可以對教師和學生的發展進行定期評估。通過學校聽、評課工作的持續開展,為平臺提供有效數據支撐,將每節課的小數據,匯聚成教學評價的大數據,成為促進教師課堂教學能力提升的長久的內源性動力。通過對課前預習、課堂交互、課堂評價多維量表、自主學習、實驗項目等教學全過程中的數據采集、記錄、統計、分析,為學生的學習提供第一手的診斷依據。利用“數據統計”功能可以即時性的對教學過程的師生進行科學、客觀的評測,從認知評價向全面評價轉變,形成科學的智慧學習評價體系。
五、智慧型校園文化
智慧型校園文化就是以發展人的智慧為指導思想,營造以“快樂+智慧”為基調的校園文化氛圍,建設有利于教師與學生的智慧發展的校園文化。新媒體時代以不可阻擋之勢震撼來襲,新媒體在為學校師生的學習、生活、娛樂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在不知不覺地改變著原有的意識習慣,塑造和培育著新的思維方式,進而影響著校園文化的方方面面,為校園內師生之間的溝通以及生生之間的合作提供了的平臺。在這個“人人都是自媒體人的時代”,通過建立有吸引力的校園網上虛擬社區,喚起學生的社群情結,與學生建立情感的連接和管理,激發學生的參與度和創造性。通過教師與學生之間興趣、情感以及價值觀的融合,拉近了教師與學生的距離,使教師能迅速、準確地抓住學生痛點,推出個性化、定制化教學服務。成就感的獲得、專屬感的滿足,可以引導學生正確的展示、傳播自己、使之成為傳播校園先進文化的前沿陣地,促進學生精神生活健康發展。
六、智慧型素養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框架明確給出了“互聯網+”時代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第一是文化基礎,強調人要有人文底蘊和科學精神;第二是自主發展,強調人要學會學習、要健康生活;最后是社會參與,強調責任擔當和實踐創新。核心素養標志著我國的教育從課程觀、能力觀上升到了新的育人觀。這種育人觀要求跨學科、跨領域培養學生的復合創新能力。智慧校園的應用最終要落實到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當前智慧校園建設中,要以“核心素養”為指引,構建起一個聯通教研部門、科研部門、管理部門、學校和老師、學生、家長等多方共同參與的育人環境。核心素養的本質是創新融合。智慧教育要為學生創造跨學科的復合創新能力提供學習機會和發展機會。
參考文獻:
[1]高秀艷,閆紹惠.基于物聯網與新媒體技術的智慧校園建設研究[J].信息科技探索,2017(7):32-33.
[2]王燕.智慧校園建設總體架構模型及典型應用分析[J].中國電化教育,2014(9):88-92.
[3]金江軍.智慧教育發展對策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2(22):18-19.
[4]魯永進,黃秀娟.“智慧課堂”對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變革[J].江蘇教育:職業教育,2017(4):29-31.
[5]謝思農.基于物聯網的智慧校園服務體系構建研究[J].海峽科學,2017(5):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