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英
摘 要: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初中歷史課堂毫無生機與活力,我國悠久的歷史展現在學生面前的不是一幅幅色彩斑斕的圖景,而是一個個歷史考點、一道道歷史考題。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歷史教師不僅要與時俱進、革故鼎新,還要創新教學手段,更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從而給學生帶來一節又一節精彩紛呈、妙趣橫生的歷史課。
關鍵詞:初中歷史;多元化教學;有效應用
一、繪就“情境”之圖,讓學生經歷歷史
眾所周知,歷史早已淹沒在時間隧道中,是無法重演的,然而我們的歷史課堂教學能夠使歷史“重演”,這便要創設生動形象的“歷史情境”。倘若歷史教師能夠有效地把情境教學法運用到歷史教學中,這不僅有利于把繁雜的歷史知識轉為一幅幅生動的圖景,還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比如:在開展人教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教材中“第二次鴉片戰爭”這一內容的講授時,我就利用多媒體來創設一種與所學內容相關的教學情境。首先,我播放了有關《火燒圓明園》的視頻片段。其次,我對學生說:“請你們仔細觀看這個視頻,并說一說圓明園發生了什么變化?”這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本節知識的熱情,還有利于他們走進歷史情境去感受圓明園由輝煌到衰敗的過程。當看完這個視頻后,學生就已經融入歷史情境中了。于是,我抓住這個時機,引導學生思考剛才的問題。有的學生說:“英法聯軍對圓明園進行了嚴重的破壞。”有的學生說:“這些侵略者太可惡了,簡直是無惡不作。”有的學生說:“原本圓明園是十分美麗的,但是已經被可惡的英法聯軍破壞了。”有的學生說:“圓明園的毀滅,我感到痛心與惋惜,英法聯軍的行徑,我嗤之以鼻。”總之,你一言,我一言,整個課堂氣氛十分熱鬧。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感觸頗深:正是由于我利用多媒體創設了“圓明園被毀滅”的情境,學生才仿佛親自經歷了過去的一幕幕場景。如此一來,不僅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得以提升,還使整節課的教學質量得到了顯著的提高。
二、巧借“故事”之妙,讓學生感知歷史
一個引人入勝的歷史故事猶如一首優美動聽的曲子,不僅使學生擁有好心情,還有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師在剛剛上課時先不要急于把歷史知識傳授給學生,而要通過一個歷史故事引導學生自然而然地去探究新知。
例如:在開展人教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教材中“秦王掃六合”這一教學內容的學習時,首先,我對學生說:“同學們,想必你們已經看過許多歷史故事,不過,你們看過戰國七雄的故事嗎?”有的學生說:“我沒有看過戰國七雄的故事。”有的學生說:“這應該是關于七個男人的故事吧。”接下來,我對學生說:“下面,我就給你們講講戰國七雄的故事。”于是,學生認真傾聽。在情感的熏陶下,在繪聲繪色的講解下,一幅幅戰國時期七國之間斗智斗勇的畫面浮現在學生眼前。在學生感到趣味盎然的時候,我立即停止,并拋出了一些有趣的問題:當時戰國七雄分別處于怎樣的境地?在這混亂的局面下,秦國用什么策略滅了六國而統一天下?秦始皇統一天下有什么意義?你如何評價秦始皇?再次,在我的引導下,學生帶著這些疑問到課本中尋找答案。在這節課的學習過程中,我通過采用講故事的方法引導學生學習本節課的知識,在集中學生注意力的同時,還能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學習歷史的積極性。
三、綻放“生活”之花,讓學生親近歷史
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只是單一地講授歷史知識,那就不利于培養出能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學生。因此,歷史教師應主動挖掘蘊含在歷史教材中的生活因子,并積極尋找與現實生活相關的歷史素材,從而建立歷史與生活的關系。
例如:在開展人教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11課“氣象萬千的宋代社會風貌”的講授時,教材中不僅對宋代人們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狀況做了介紹,還講述了宋代人的文化娛樂生活,并展現了一幅幅有關宋代節日風俗的圖景。在授課過程中,我發現,只要一提及“宋代”這一朝代,學生就感覺離現在的生活很遙遠,然而我讓他們認認真真地思考一下,他們就會發現當前自己的生活與宋代社會生活有許多相似之處。接下來,我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并讓他們說一說都有哪些相似之處。有的學生說:“宋代的很多節日,如元旦、元宵節、中秋節等等,我們依舊在過。”有的學生說:“清明上河圖這一文化瑰寶讓我感受到了宋代繁華的社會景象,經過幾千年時光的洗滌,它依舊精彩地展現在我們眼前,我們現在的一些美術技法就和宋代的一些技法類似。”有的學生說:“紙幣在宋代就出現了。”在回憶宋代生活場景的過程中、在聯系自己實際生活的過程中,學生逐漸發現:宋代的社會生活與自己的距離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遙遠,其實歷史與自己很近。
總之,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主動地運用多元化教學法,可以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經歷歷史,亦可以引用引人入勝的故事使學生盡快投入最佳的學習狀態之中,與此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去探究歷史,如此一來,歷史教學將會更加精彩紛呈。
參考文獻:
[1]李新來.新課改下如何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J].考試周刊,2016(39).
[2]徐浩林.如何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新課程學習(下),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