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欣 宿雅威
摘 要: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高校學生工作面臨的環境存在巨大的差異,高校輔導員隊伍在學生工作中所處的歷史地位和發揮的作用也在不斷變化。通過對《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教育部令第43號)進行文本分析,探究新時代背景下開展學生工作和輔導員隊伍建設的新思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背景下,對輔導員隊伍在學生工作的創新與探索中發揮的作用和存在的意義進一步明確,深刻把握高校輔導員隊伍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的定位與使命。
關鍵詞:新時代;學生工作;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6-0182-02
自清華大學在1953年設立政治輔導員以來,高校輔導員制度已經走過了六十余年的征程,2006年《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教育部令第24號)(以下簡稱《規定》)頒布后,輔導員職業化、專業化的進程也已經歷十余載,輔導員作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特殊職業群體,其在社會分工中的受認可程度逐漸提升。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發表的重要講話提出了對高校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的明確要求,新修訂的《規定》(教育部令第43號)是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出臺后,黨和國家對新時代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出新部署的應有之義,也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以及中央系列決策部署的一項重要舉措[1]。新修訂《規定》對輔導員隊伍的職業標準、政策激勵、發展路徑有了更為清晰的闡釋,相比2006年頒布的《規定》更具針對性和指導性,進一步明確了對于輔導員隊伍建設的愿景[2]。
一、新時代背景下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中的突出矛盾
1.學生工作的復雜化與輔導員工作能力水平之間的矛盾
在“兩微一端”興起的背景下成長起來的“95后”“00后”對于新事物的感知能力和獲取海量信息的渠道已經不可與“80后”“90后”輔導員成長起來的經濟社會環境同日而語,網絡對當前青年學生的思想觀念帶來巨大的沖擊,這對輔導員的工作能力和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輔導員大部分是剛畢業就進校工作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或者仍在讀書的研究生及高年級本科生兼職輔導員,在從事繁雜的學生工作之余,往往沒有多余的時間去涉獵廣泛的系統性知識,在自身業務能力建設上存在較大弱勢,“本領恐慌”現象在“90后”輔導員中體現得尤為突出[3]。
2.思想政治工作日益受重視與輔導員工作崗位“底層”觀念之間的矛盾
黨的十八大以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日益凸顯,社會環境的日益復雜化不僅給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也使輔導員的職業發展迎來了嚴峻的考驗。學生工作的特點要求輔導員隊伍必須具備較強的政治素養、寬口徑的知識儲備、善于與人打交道,同時要有兢兢業業、甘于奉獻、吃苦耐勞的精神品格,在輔導員崗位上磨煉過的青年教師往往能夠得到快速成長。但是可以看到,高校建設的飛速發展為專職教師提供了更多在職稱評聘、爭取項目和科研成果上的優惠政策,同時也暴露出高校輔導員隊伍在發展通道上所處的劣勢,輔導員隊伍往往被認為處在高校教師隊伍中的“底層”,輔導員轉崗到其他教學、行政崗位的期望遠遠高于青年教師想要從事“雙肩挑”輔導員崗位的期望,這一現象與高校思政工作的受重視程度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3.事務性工作繁雜與思想政治工作的精力投入要求之間的矛盾
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化必然要求輔導員在時間和精力上的雙重投入,要真正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就要求輔導員既要掌握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論方法,又要沉下心來融入學生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從另一個角度看,輔導員工作職責及高校各方面事業建設的需要客觀上使輔導員承擔了更多的事務性工作,輔導員在行政事務上耗費了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很多輔導員作為院系機關當中從事行政工作的中堅力量常常身兼數職,使得輔導員在處理各類事務后難以沉下心來開展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久而久之形成對學生工作的倦怠心理。
二、《規定》修訂出臺為高校學生工作提出的幾條新思路
1.明確闡釋專兼職輔導員定義,提倡“專兼結合、以專為主”
新修訂《規定》明確解釋了專職輔導員的定義,將高校中專職從事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員全部包括在內,同時也明確了兼職輔導員的選拔途徑和工作量計算標準,并強調了“同工同酬”的原則[2],對專職從事輔導員工作的人員在身份、職務、待遇上的政策進一步明確,這對鼓勵德才兼備的青年教師從事專、兼職輔導員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激勵作用,有助于輔導員隊伍吸納多方面的人才。
2.專職輔導員發展通道進一步明確,出路問題有望解決
對輔導員隊伍制定了激勵保障機制,對輔導員職務職稱評聘、科研成果統計及業績考核等進一步明確。同時增加了鼓勵輔導員以“掛職鍛煉”的方式到地方黨政機關、企業、基層當中進行鍛煉的表述,保留了鼓勵輔導員開展思政教育相關研究和教學的表述[2]。這對鼓勵輔導員從事學生工作的理論研究,朝著職業化、專業化、專家化的方向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有助于輔導員擺脫在專業“出身”上的瓶頸,同時有助于根據輔導員的個人條件和志向、工作需要進一步進修深造或者向各地各單位輸送,打通了輔導員上升通道。
3.輔導員隊伍培訓要求進一步明確,培養力度大大加強
新修訂《規定》明確了專職輔導員參加國家級、省級、校級各層次培訓的組織機構以及規定時長[2]。這是適應當前推進“雙一流”建設,培養智力和能力條件滿足今后學生工作需要的管理干部的迫切要求,同時也激勵高等學校黨委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既要提倡輔導員敬業奉獻,又要切實保證輔導員能夠有機會不斷“充電”,切實提升業務素養。
三、新時代背景下創新學生工作的建議
1.依托輔導員工作室加強輔導員梯隊化建設
新修訂《規定》進一步豐富了輔導員工作內容體系,提出了包含九個方面的工作職責[2]。高校應根據輔導員所處職業發展階段以及個人興趣、能力、性格、志向等指標,制訂輔導員職業生涯發展計劃。鼓勵在輔導員職責范圍各項領域有專長的輔導員擔任輔導員工作室的項目負責人,鼓勵他們申報課題、承擔工作創新項目、參與競賽評比以及學術交流,鍛煉他們獨立領導、管理團隊的能力,拓寬學生工作的視野,有計劃、分步驟地形成輔導員職業化專業化的建設梯隊,通過給予資金支持,聘請校內外專家顧問等途徑為輔導員干事創業提供政策和資金保障,創建輔導員工作室的特色品牌,促進輔導員隊伍的良性發展[3]。
2.優化學生工作隊伍結構和職責劃分
高校應著力提升全體教職工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理念,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打開有利于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局面。應提倡優秀青年教師、研究生中的優秀分子承擔兼職輔導員的工作,進一步劃分專職輔導員、兼職輔導員及班主任的各項職責,減輕輔導員的事務性工作負擔,為輔導員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創造有利的客觀條件,同時鼓勵班主任、相關專職教師、中層領導干部更多地參與到學生管理工作中來,在實際工作中給予輔導員更多的支持。對于在研究生期間擔任了兼職輔導員的優秀分子,要加強就業推薦工作,鼓勵有志于繼續從事輔導員工作的優秀研究生能夠留校工作,同時支持有輔導員工作經驗的研究生或本科生能夠到國家最需要的崗位上建功立業。
3.重新思考輔導員在學生工作中的角色定位
學生工作的設計應在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成長成才規律的基礎上更多地思考學生的立場。從縱向上看,應思考學生工作是重復規定動作還是推陳出新;從橫向上看,應思考學生工作是否與學校發展、社會變革和諧共促,是否與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安排相沖突。學生工作應在時間與空間兩個維度上對學生的成長成才起到滋養作用,建立起學生工作參與者和受眾的反饋機制,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到學生工作的組織、策劃、評價的全過程或具體環節,輔導員應成為開展學生工作的指導者,成為促進學生自我管理能力提升的監督者。學生工作應建立在充分的調研和反饋基礎上,而不是依照常規、慣例或一時的靈感來開展,避免學生只是在“被”活動的現象[4]。
4.以信息化管理提升學生日常管理服務工作效能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了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構想。學生工作應適應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潮流,構建起集服務性、便利性、知識性、教育性于一體的信息化管理體系,將學生的學籍管理、教務管理、評先評優、黨員發展、宿舍管理、思政教育等環節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串聯起來,打造交互式、動態式、跨越式的學生管理與服務信息系統[5]。用“互聯網+學生工作”思維去除傳統學生工作管理模式中的重復性動作,對學生工作流程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促進無紙化辦公[6],促進輔導員與學生、家長、上級領導部門及學校各單位之間的快速、準確溝通,提升學生日常管理服務工作效能。
四、結束語
輔導員隊伍建設是學生工作開展的基礎和保證。在新時代推進“雙一流”建設的背景下,應進一步厘清輔導員隊伍建設的基本思路,讓適應社會主義大學特色的輔導員制度發揮更強大的生命力,為培養德才兼備、又紅又專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做貢獻。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公布《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EB/OL].[2017-10-0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http://www.gov.cn/xinwen/2017-10/05/content_5229685.htm.
[2]教育部有關部門負責人就《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答記者問[EB/OL].[2017-09-30].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http://www.moe.edu.cn/jyb_xwfb/s271/201709/t20170930_315838.html.
[3]林嘉,林清快.關于新時期加強清華大學輔導員隊伍建設的思考[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13):74-78.
[4]李家成.論學生工作性質的當代定位[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142-147.
[5]隋璐璐,等.用一流學生工作助力世界一流大學建設[J].北京教育·德育,2014(1):25-27.
[6]桂富強,等.論新時期高校學生工作理論創新[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