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正潮
摘 要:經典文學是經歷了時間的遴選、檢驗與沉淀的作品。它是世界文學寶庫中令人矚目的瑰寶,對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說,這些作品就是時代精神、文化創造的載體。從經典文學閱讀的意義入手,結合學生的學習經驗,給更多的人提供一個可操作的經典文學閱讀方法。
關鍵詞:經典文學;獨立思維;審美
經常被問及,為什么要讀經典文學?對于學生來說,能幫助其積累一般常識,培養作文能力,提高考試成績;對于學生之外的群體,多知道幾本書,談資會多一些,氣質會提升一些。誠然如是,但難免功利,而且是一種狹隘的功利。經典文學引導我們成長、成熟,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此聘叽罂?,實則有法可依,樸素真實。
一、經典文學,給思想以翅磅
在閱讀經典文學中可以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同時應注重培養學生的重述能力、歸納演繹能力、分析能力和批判能力。
重述可分為摘要重述、詳細重述和創造性重述。以創造性重述為例,可采用改變體裁、補充情節、轉換人稱等多種方法。比如,教學李商隱的《錦瑟》,把古詩改為散文的形式重述,在重述時著重意境的營造和情感的抒發,“長安街上的梧桐葉輕輕地搖曳,像是古剎的燭光,顯露出斑駁而細碎的黃暈。油燈忽明忽滅,掙扎著想要燃盡殘余的一點光輝。夜半三更,驟然間,寒風穿堂,雨打梧桐葉,滴滴點點?!币源藖眢w會詩人的孤寂、無奈和迷茫。
歸納演繹能力是歸納能力和演繹能力的總稱,演繹法是從普遍性的理論知識出發,去認識個別的、特殊的現象;歸納法是指從許多個別的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原則或結論。一般來說,對那些主旨單一、人物特點、事件哲理明顯的作品,常常運用演繹法;而對于那些主旨豐富、人物形象、事件哲理立體、復雜的課文作品往往采用歸納法。比如關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主題的理解,可以采用演繹法羅列歷來有關其主旨的不同理解,讓學生去作品中尋找語句或片段來印證自己的觀點。或者使用歸納法,通過賞析作品優美的語言,概括朱自清作品的語言風格。
分析能力,在經典文學的閱讀中,更傾向于指對作品的鑒賞能力。文學經典包含著巨大的闡釋空間,比如魯迅先生就說過《紅樓夢》:“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身份、地位、經歷、知識結構、價值觀不同,鑒賞也就具有個人色彩。“讀書切戒在慌忙,涵詠工夫興味長”,分析能力需要敏銳的觀察力,從細枝末節中,從字里行間去挖掘信息,理解主題。
批判能力,并不是對經典文學的批判,經典文本凝聚著千百年來廣大人民藝術欣賞的歷史經驗積淀,具有評價的穩定性和無可辯駁性。所謂批判主要是指對作品鑒賞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對已有的歷史評價提出質疑。比如熊芳芳老師在解讀《孔雀東南飛》時,從劉蘭芝的家世、性格、赴死原因等多方面展開分析,劉蘭芝不再是傳統解讀里那個受封建禮教迫害,失去家庭、失去自我的悲劇人物,而是一個具有蓬勃生命力的獨立女性,她的“舉身赴清池”是一種精神的殉美,她用生命證明,她只是那個時代“蘇醒得太早的人”。
二、經典文學,給審美以土壤
審美性是文學作品最根本的屬性。經典文學給人提供審美體驗。作為人類的高級情感,審美是對客觀存在、思想和感情的體驗和態度。審美體驗使客觀存在顯露出存在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一花一葉皆有生命,一山一水亦有氣韻。比如讀杜甫的《春望》,“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天的花應該嬌艷明媚,芬芳迷人;春天的鳥應該歡呼雀躍,歌聲委婉悅耳,皆給人以愉悅之感?!盀R淚”“驚心”都因詩人的“感時”“恨別”而起,花無情而有淚,鳥無恨而驚心,花鳥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花鳥都具有存在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因而我們體會到了杜甫因時傷懷、苦悶沉痛的深深的憂愁。
經典文學能厚實人的文化積淀。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是中華民族心靈棲息的家園。而經典文學是中國文化的載體之一,閱讀經典文學,品悟中華文化,傳承民族精神,繼承民族智慧,成為一個具有文化積淀的中國人。讀《孟子》的“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我們讀到的是中華民族的“仁者愛人”;讀“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我們讀到的是中國讀書人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懷;讀《水滸傳》讀到的是對強權的反叛;讀《紅樓夢》讀到的是對自由的熱愛與向往。
經典文學要多讀,與經典同行,積累人生的寶貴經驗;經典文學要不斷重讀,與經典同行,讀懂人物,讀懂作者,讀懂自己,讀懂世界。文思并蓄,與經典同行,成為一個有思想、會審美、有情懷的真正的人。
參考文獻:
[1]陳小波,易思平.文學經典的人文教育之效用[J].教育評論,2006(6).
[2]童慶炳.文學經典建構的內部要素[J].天津社會科學,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