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威
摘 要:德育工作是學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應滲透在每一門學科教學中。初中科學教學中較全面地對學生實施品德教育,具體包括:樹立學生自信,重塑人格;培養學生情感,熱愛祖國;感受自然的美,陶冶情操;樹立科學世界觀。
關鍵詞:科學教學;德育功能;培養情感
一、樹立學生自信,重塑人格
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為偉大,化平庸為神奇,自信是學生成就自我、自我完善的動力。愛因斯坦說過:自信是向成功邁出的第一步,有了這種自信,使他作出了人類歷史上非常偉大的貢獻。所以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在科學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在“免疫”教學中,可以先讓他們閱讀“天花和牛痘”的故事,初步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發現問題,提出假設,搜集證據,作出解釋。然后,利用生活中常常遇到的問題“電燈為什么會熄滅”,學生可以模仿科學家的科學探究過程研究科學問題,使他們感受到“我也能和科學家一樣進行探究”。在此基礎上繼續讓學生探究“黑盒里有什么”“怎樣根據人腳印的長度來判斷人的身高”等問題。在“光的傳播速度”的教學中,介紹愛因斯坦少年時的不優秀;在“重物為什么會下落”的教學中介紹牛頓少年時代的學習落后……在教學這些內容時,還要讓學生感受到:科學的發展需要幾代科學家孜孜不倦的努力,培養這種科學態度是非常有必要的,這非常有利于重塑學生的人格。
二、培養學生情感,熱愛祖國
中華民族已有五千年文字可考的歷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文明發達最早的民族之一,勤勞智慧的炎黃子孫在各個科學領域都作出過杰出的貢獻。作為科學教師也義不容辭地承擔此教育職責。例如,在“月球”的教學中,可介紹人類歷史上最早想登月的國家是中國,證據為“嫦娥奔月圖”,人類歷史上最早制造宇宙飛船的國家是中國,證據為“萬戶”,現這兩證據在美國的國家博物館保存。公元132年,張衡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個能預報地震的儀器“地動儀”。教學中還可播放“神舟”宇宙飛船的發展史。在“電和磁”教學中,可介紹沈括發現的磁偏角是世界之最早、準確度之高;沈括把四季二十四節氣和十二個月完全統一起來的“十二氣歷”更加簡便,有利于農事安排。有關磁體的認識,先秦時期的《管子·地數》中就有“上有慈石者下有銅金”的記載。到了漢朝人們就知道了同性磁極相互排斥,異性磁極相互吸引,并在世界上制造了第一個指南北的工具“司南”,距今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光學”教學中,介紹《墨經》中有大量聲學和光學的記載,特別是關于光影關系、小孔成像等,寫得很系統,被現代科學家稱為“《墨經》光學八條”。商朝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和月食記錄。春秋魯國天文學家留下世界上關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戰國甘德、石申的《甘石星經》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中國還是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記載太陽黑子、超新星等天象的國家。
三、感受自然的美,陶冶情操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在科學教學中,科學的美是來自自然的美。在科學的課堂上呈現生動有趣的內容可使學生在學習科學的過程中獲得美的感受。例如,在“種子植物”的教學中,可先讓學生利用多媒體設計你所喜歡的居住環境,面對學生自己設計的多彩的植物世界,學生對五彩繽紛的綠色開花植物的喜愛之情油然而生;在學習“大氣壓”的時候,讓學生通過壓扁金屬可樂罐、覆杯實驗、馬德堡半球實驗,感受大氣壓的奇妙;在學習“水的壓強”時,通過學生自己做帕斯卡實驗,用很少的水壓破水桶,學生充分感覺到了科學的力量、科學的神奇;學習“硫酸銅”的知識時,可以讓學生觀察藍寶石般的硫酸銅晶體,鑒賞各種美麗的結晶;在各種化學反應中觀察反應物、反應過程、生成物絢麗多彩的化學現象的美,白磷在水中通氧氣的情況下燃燒,金屬鈉放入水中和硫酸銅溶液,會產生非常奇妙的現象,在藍色的硫酸銅溶液中放入鐵絲,在鐵絲上結出紅色的銅,形成銅樹……這些現象非常的奇特美妙,都蘊含著科學的美。
四、樹立科學世界觀
對學生進行科學世界觀的教育,即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在科學教學中,應讓學生認識到: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而物質又是在不停地運動、變化著的。如物體的機械運動、光的運動、熱運動等,都是不同形態的物質的不同運動形式,各種不同的運動形式在一定的條件下,又是可以轉換的。如電解水是電能轉化為化學能,摩擦生熱是機械能轉化為內能,核裂變是把核能轉化為內能,電動機把電能轉化為機械能,光合作用是把光能轉化為化學能,電和磁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世界上沒有不運動的物質;世界上的物質運動具有多樣性:機械運動、光運動、熱運動、聲運動、化學運動、生命運動等。不管哪種運動都有自己的運動規律。通過科學教學,還可以讓學生樹立量變質變規律、對立統一規律、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正確科學觀。
總之,充分發揮科學教學中的德育功能,不僅可使學生認識到科學知識對生產和生活實際的作用,加深對科學的熱愛,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和研究問題的科學方法,以及嚴肅認真、實事求是、一絲不茍的科學態度。
參考文獻:
[1]沙琦波.德育教學在初中科學教學中的滲透[J].科教導刊(下旬),2017(1):134-135.
[2]陳玲英.初中科學教學中滲透生態德育[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18):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