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少數民族地區農村高中在新課改的教學實踐過程中,由于基礎設施不足,師資力量薄弱,學生整體水平相對較差,導致出現新問題、新矛盾。如何更新少數民族地區農村高中教師教學理念,提高學生化學綜合素養,是實現化學新課改后學生愛學化學可喜局面的關鍵。針對這些問題展開討論,并對解決問題提出思考。
關鍵詞:農村高中;新課改;教學理念
新課程改革自實施以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取得了良好成果。但由于少數民族地區農村高中地理位置偏遠,師資力量和基礎設施有限,教學資源較匱乏,并且學生整體素質水平較差等原因[1],導致新課程改革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問題與矛盾。作為在少數民族地區農村高中從教的化學教師,從自身教學環境出發,對少數民族地區農村高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如何提高農村高中學生的化學綜合素質提出了思考。
一、農村高中化學新課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化學優秀師資力量不足
少數民族地區由于經濟發展水平不高,教育相對投入少,辦公經費緊張,教師應該享有的政策福利無法保障,與城里教師相比福利待遇嚴重偏低,導致部分優秀教師外調,甚至改行。而新進教師數量有限,教學經驗不足,教學手段單一,教學過程中無法把握重難點等問題。這兩個方面的原因直接影響到了化學新課改的實施效果。
(二)化學實驗環境條件有限
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化學實驗作為教與學的重要內容和方法,對提高化學教學質量和學生科學素養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由此導致新課改下化學實驗的實際教學困難。實驗比原大綱增多、實驗室不夠,實驗配套器材不足[2],并且占用較多課時,導致少數民族地區農村高中化學實驗仍就走“老師做、學生看”的老路子。
(三)教師教育理念更新不及時
新課改更加注重學生實際能力發展,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教學過程是幫助學生如何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農村學校由于辦學經費緊缺,實施新課程的教師培訓力度不夠,對新課程改革理念理解不足,實際操作的經驗十分匱乏,往往會出現“穿新鞋走老路”的局面,從而影響了教學效果。
(四)學生整體基礎較差
近年來,由于多方面原因使少數民族地區農村高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辦學考量:優質生源外流。本應在農村高中就讀的省示范高中落選生到其他條件較好的城市學校就讀;學生入學成績差。高一學生入學成績低于其他同類校,文化成績不好,學習自覺性、積極性不高,接受能力不足,導致知識點講解過程中學生理解接受相對較慢,課堂效率很低,學生的學習效果也差。
二、少數民族地區農村高中化學改進對策
(一)政府及學校層面
1.加大教育資金扶持力度
國家及各級政府應加大對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學校教育經費投入的扶持力度,推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完善化學實驗設施設備,改善實驗配套器材,為農村高中化學新課改提供物質保障。
2.加強化學教師業務培訓
學校應堅持“請進來、送出去”的培養方式,邀請化學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專家到學校開展講課、講座;學校積極建立農村高中外出培訓學習機制,為新進教師、年輕骨干搭建外出學習、培訓的平臺。通過校內講課、講座,校外培訓學習兩個方面開闊化學教師的視野,提高教師綜合業務能力。
(二)教師層面
1.改變教學觀念,努力提高理論水平
農村高中學化學教師專業素質不高、教研氛圍不濃、教學模式陳舊等原因導致課堂教學質量不高。新課改課堂教學的教師組織學生學習是本質,學生是新課改學習目標的主體。因此,化學教師在課堂上要及時摒棄以往陳舊的教學模式和應試教育觀,努力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3],全面落實德、智、體全面發展教育觀,積極培養學生的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
2.提高業務能力,練就扎實教學功底
新課程下,化學教師作為課改的實踐者,必須具備扎實的化學理論知識和過硬的化學實驗技能,依托教育新理念,立足教學實踐,狠抓“備、上、輔、考、批”五個教學環節,確保學生有所學、有所得。
3.改進教學方式,增強學生參與意識
在新課程中,教師努力實現以科學探究為主的多樣化的學習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學生腦、眼、耳、手、口的全身心活動,師生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共同開發、豐富課程,使學生處于探索求知的狀態,促進學生想象、思維和創造性的發展。
總之,少數民族地區農村高中化學教學方式現狀的改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政府不斷加大師資培訓和完善硬件設施,更需要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和廣大教育工作者的辛勤付出。通過教育部門、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少數民族地區農村高中化學一定會取得長足發展。
參考文獻:
[1]毛海聰.淺談農村高中課改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11):318.
[2]陸安斌祥.少數民族地區實施生物新課改的一些思考[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2):174.
[3]徐英.少數民族地區農村中學實施地理新課程的思考[J].黔西南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1):71-73.
作者簡介:向卿,女,貴州黃平縣人,舊州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