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整合中國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內容,學習我國的四大地理區域,比較四大地理區域在自然環境和生產、生活方式上的差異;在地圖上找到秦嶺、淮河,并說明“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
關鍵詞:四大地理區域;自然地理差異;“秦嶺—淮河”一線;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一、 教學內容
七年級《地理》(中圖版·下冊)第七章《中國的地域差異》
二、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完了中國自然地理和中國人文地理部分的內容,此節對之前內容進行綜合,學生通過整合中國地理知識,形成地理學的區域思想。
三、 教學目標
(一) 知識與技能
記住并在地圖上指出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范圍,并比較它們在地形、氣候類型、水系、水資源和土地資源等方面的差異。記住并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并說明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了解并用實例說明四大地理區域的自然環境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二) 過程與方法
運用學過的知識,通過比較、分析,歸納我國南北方和四大地理區域自然環境的差異。發現不同地理區域自然環境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并歸納和表達。
(三)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關心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增強熱愛祖國的情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初步形成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因地制宜的意識。
四、 教學重、難點
(一) 教學重點
記住并在地圖上指出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范圍,并比較它們在地形、氣候類型、水系、水資源和土地資源等方面的差異;記住并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并說明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了解并用實例說明四大地理區域的自然環境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二) 教學難點
運用學過的知識,通過比較、分析,歸納我國南北方和四大地理區域自然環境的差異;發現不同地理區域自然環境對生產和生活的不同影響,并歸納和表達。
五、 教學方法
(一) 教法
啟發式教學、探究分析法和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二) 學法
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
六、 知識表格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播放《航拍中國》紀錄片宣傳片。
問題引導
設問1:中國各地的自然景觀都一樣嗎?
設問2:可以分為幾大區域?
觀看視頻,直觀感受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景觀差異
激發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引出主題
探究一: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
讓學生在“空白行政簡圖”上畫出四大地理區域的界線,并收集學生在畫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①自主學習:參考課本34頁圖7-1“中國四大地理區域”,在指定圖上,畫出四大地理區域的界線,并標注名稱。
②交流展示:將自己的畫圖成果進行交流、相互促進。
激發學生興趣,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探究二: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
①列表比較秦嶺——淮河一線以南、以北地區的地理差異
②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完成表格。
點評學生對表格的完成情況。
填寫表格,對照課本37頁內容和圖7-2,完善表格。
理清思路,構建知識體系,將知識系統化
探究三:自然環境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①教師展示幾組圖片,內容是四大地理區域的典型農業生產和生活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比較、歸納。
②小組活動:組織學生扮演不同地理區域生活的居民,分別來自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向同學們介紹自己的家鄉農業生產和生活方式的特點。
①直觀感受四大地理區域生產、生活方式的差異
②各小組整理總結所代表的區域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特點。
讓學生深入思考自然環境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提升地理學習興趣。
知識梳理歸納總結
完成板書,引導學生總結本節知識要點。
梳理知識,完善筆記
形成知識結構
學以致用
設計本節練習題
完成本節練習
當堂達標遷移應用
(指導教師:薛亮)
作者簡介:
李瑞波,陜西省西安市,陜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