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偉
提示:數感的形成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教學中,教師要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通過觀察、體驗、操作、猜想等活動,培養小學生敏銳的數感,為學好數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數感”是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一個概念。在人們的生活和學習實踐中,常常會有意識地將一些現象與數量建立起聯系,如:當我們到朋友家做客時,可能會估計客廳的面積有多少平方米?這是數感在起作用。
什么是數感呢?《國家數學課程標準》對此作了說明,數感是人的一種基本素養,是人主動地、自覺地理解和運用數的態度和意識。具有良好數感的人,對數的意義和運算有靈敏而強烈的感情能力。數感體現在許多方面。如:理解數的意義,能用多種方法來表示數,能在具體的情境中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系,能用數來表達和交流信息,能為解決問題而選擇適當的算法,能估計運算的結果,并對結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釋等等。那么,如何培養低年級學生的數感呢?
一、學會觀察,建立數感
學會觀察是學好數學的前提條件。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發展兒童的思維,首先就是發展他看見和觀察的能力,就是通過對周圍世界的視覺感知來豐富他的思想。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順序的知覺過程,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通過觀察,發現數學就在自己身邊,生活中充滿了數學。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認識周圍的事物,用數學語言來表達與交流。比如(一年級上冊第4頁),學習10以內的數的認識中,在認識“1”時,先請請學生觀察第4頁情景圖中用“1”表達的事物,再請學生觀察現實生活中用“1”表達的事物。學生例舉出:1本書、1只小狗、1棵樹、1粒葡萄……隨后學生數出幾粒葡萄是一串?幾根小棒是一捆?幫助學生理解“1”可以表示1個個體(1根小棒),也可以表示這類個體的1個集合(1捆小棒);可以表示很大的物體(1個國家),也可以表示很小的物體(1粒葡萄)。從而滲透了“1”中有多、多中有“1”的思想。
又比如(一年級上冊第16頁),認識“0”時,先請學生看第16頁的情景圖,“樹上1個蘋果也沒有了,怎么表示?”當學生知道了一個也沒有可以用“0”表示時,可以啟發學生說出在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見過“0”,學生的積極性一下高漲了起來。“在溫度表上見過”;“在電話上見過”;“在尺子上有”……學生直觀體會“0”除了表示沒有以外,在溫度表上、方向圖上表示分解點;在尺子上表示起點;在日歷上表示日期,在電話、車牌上與其它數字一起組成號碼。這些都是學生身邊的事,學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這樣,學生在觀察中體會了數的含義,在現實中初步建立數感。
二、生活體驗,形成數感
數學來源于生活,發展學生的數感離不開學生的生活經驗。只有當學生把所學知識與生活經驗聯系起來,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識、內化知識。“數感”不是通過傳授而能得到培養的,重要的是要學生去感知、發現,主動去探索,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更多地接觸和經歷有關情景和實例。使學生更具體、更深刻地把握數的概念,形成數感。
例如,到操場上去走走、跑跑、量量,讓學生感受50米、100米的距離;(一年級下冊第75頁“厘米和米的認識”)回家去看看、掂掂各種蔬菜、水果的重量,感受100克、1千克、10千克的實際重量等等。這些活動深受學生的喜愛,不僅可以獲得數感的啟蒙,還能培養學生“親數學”行為,對數學學習充滿樂趣。
三、實踐操作,增強數感
實踐證明,學生在動手操作時,眼、耳、口、手相結合,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有助于他們正確、全面、深刻地感知數,認識數。低年級學生主要通過對實物和學具的感知和操作來獲得數感。通過實踐操作,使學生動手做數學、用數學,而不是聽數學、記數學,讓學生體會到“數”就在身邊,感覺到“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產生親切感。
如教學100以內數的認識時,(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南極小客人第3頁“你說我講”的第一部分)設計一個讓兒 童數100根小棒的游戲,看誰數得又快又好的活動。數的結果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逐一地數;分組數;10根10根地數。數完后教師提出問題:通過今天的數數,你發現了什么?數感強的學生會說出:我發現10根10根地數比較快一些,還不容易出錯。此時,教師應緊緊抓住學生的這種對計數原則的感悟進行發掘整理,讓學生討論為什么10根10根地數不容易出錯?然后告訴學生,在數數的時候,我們給滿10根的數找一個位置,讓數滿10根的數,都放在這個位置上,現在我們給這個位置取個名字——“十位”。兒童從逐一的計數到分群計數是對數的認識的飛躍,增強了學生的數感。
通過實踐操作,還可以讓學生估計一下一把花生大約有多少粒?一小盒葡萄干大約有多少粒?100頁紙大約有多厚?從而進一步增強學生數感。
四、大膽猜想,發展數感
數學猜想實際上是一種數學想象,是人的思維在探索數學規律、本質時的一種策略。數學猜想能縮短解決問題的時間,能獲得數學發現的機會,能鍛煉數學思維,發展學生的數感。
如在教學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后,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你能告訴大家你今年幾歲,你媽媽今年多少歲嗎?有的學生說:“我今年7歲,媽媽今年32歲。”老師把7和32寫到黑板上,“誰能用數學語言說一句話?”學生說:“7比32小,32比7大”,“媽媽的年齡比孩子大25歲,孩子的年齡比媽媽的年齡小25歲”。在這樣的游戲中,培養了學生的語言和數感,使學生感到數學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東西。
總之,數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用較長時間逐步培養,在教學工作中,教師要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通過觀察、體驗、操作、猜想等活動,培養小學生敏銳精確的數感,從而為學好數學打下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