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福義
我是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怎樣才能真正讓“自主學習”這句話踏踏實實的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展開呢?以下是我結合課題研究在課堂教學實施中的探索與總結。
一、要幫助學生建立“學習數學重要”、“我要學好數學”、“我能學好數學”的思想
我每接一個教學班,無論學生的數學基礎如何,第一節課都爭取充滿激情,告訴學生:數學是思維的體操——能讓你變得聰明,睿智;不管原來怎樣,只要你現在有進步,在老師眼中你就是最棒的。學生情緒都很高昂,表現出要學好數學爭取進步的決心,滿分也不是高不可攀。讓學生體驗:數學無處不在,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平時,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把生活中的數學記錄下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將漸漸提高。
二、營造開放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去玩、去動
活潑好動是孩子的天性。課堂教學應順應孩子的天性,從孩子的愛好和興趣出發來設計教學。因此,我們將學生喜愛的卡通人物“智慧老人”、“淘氣”、“笑笑”、“機靈狗”引進課堂,以學生喜歡的“開火車”、“小小購物員”、“找朋友”等游戲展示活動內容,或以闖關勝利可的不同圖案獎勵的形式貫穿整個課堂。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得以激發,情感得到交流,個性獲得張揚,自主、實踐、活動成為課堂教學的主旋律,課堂教學輕松活潑,學生學得扎扎實實,快快樂樂。
三、帶著問號進出教室
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學中的生成不是教師的完全放手,也不是學生的自由馳騁,而是讓師生互動、合作探究成為課堂的主要學習方式;課堂的外延得到拓展與延伸,增強學生的信息攝入量。其實教師的主導作用反而是相當重要了!教師需要對學生的生成點加以辨別、取舍、甚至整合,才能使學生的生成有價值。適當的拓展,要使學生帶著問號進入教室,解決一定的問題后,又帶著一些新問號離開教室,到生活的大課堂去探究和實驗,無疑這些也都得益于教師對學生在活動中生成性資源的重視和利用。
四、關注后進生放大閃光點
在教學過程中,生成性資源也會與弱勢群體相關。在教學中,尤其是一些操作性活動為主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后進學生的言行舉止。在這個“舞臺”上,他們往往更有用武之地,因為他們與優秀學生的差距通常表現在知識方面,在動手方面并不一定遜色。
課堂教學中的弱勢群體會不時地迸發出一絲絲的閃光點,我們就應該抓住它,并將之放大,利用真誠、適時地反饋語,從情感方面激勵學生。正如教育家羅杰斯說:有意義的學習只是在教材同學生自身目的發生關系,由學生認知時才能發生。所以我們要在課堂上及時捕捉信息,運用生成性資源激勵,幫助學生樹立堅強的自信心。
五、使作業評語充滿師愛
評價語是教師對學生一定時期內的成長的回顧和評定,是反映教師對班級學生的學習、思想品德、健康等情況了解程度的反映,也是向家長匯報工作的一種方式。因此,寫好評語可鼓勵學生發揚優點,克服缺點,這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師在作業本寫評語,一定要堅持實事求是,對學生的優點、成績、進步要充分肯定,對缺點不可夸大、嘲諷,字里行間要洋溢著對學生深深的愛,對缺點多、學習落后的學生,批評要掌握分寸并提出殷切的期望,用發展的觀點看學生,堅持定期比,有進步、有提高就應當受到鼓勵,即使是學困生,教師也要充分肯定其微小的進步,在提出希望時要多用“希望你”、“老師相信你一定能夠”、“同學們都希望你”等用語,年級越低,越要寫得具體明了、直觀。
不過,在研究中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如:小組合作學習,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從而合作學習進入課堂。面對班級授課制的形式,小組合作學習確實有它的優勢,但也給我們帶來了困惑。
從我教學實踐中體會到: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看似簡單,實則不易掌控。稍有不慎就達不到預期的目的,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年齡小,自我管理能力差,還沒有形成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大致有以下幾點:
1.教師要求不清,或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時。每個小組的學生進行相互討論和交流,表面上看起來很熱鬧,但大多數流于形式,合作變得毫無意義。
2.小組合作學習確實增加了學生參與的機會,但是好學生機會更多,扮演著一種幫助的角色。困難學生成了聽眾,獨立思考的機會較少因為較多直接從好學生中獲得信息,而且一些性格內向的,成績不太好的學生,只能作為一個旁觀者,而不是參與者,這也會影響合作學習的順利開展。所以導致學困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獲益比在班級教學中的獲益還少,在小組活動中好學生發言的機會多,代表小組回報的現象多。致使學生之間的差距反而拉大。
3.小組活動中出現的一些放任自流的現象,有時不易發現學生開小差,并只關注小組學習的結果,沒有關注學習過程和個人的學習情況。
4.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目的是讓學生間應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動的關系,但是小組中活動經常會出現不友好、不傾聽、不分享、不聽取他人見解,固執己見的不良現象。
5.合作學習的時間問題,把握不好。不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如年齡特點,知識水平,合作學習能力等,有些盲目。
總之,這些問題在下一步的研究中我們將繼續探索尋求解決的科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