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梅花
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探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探究性學習增強了學生與社會發展的聯系,將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并為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培養創造性人才提供了時空上的保證。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更新教學理念,采用探究性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初中數學教學中注重探究性學習過程
初中數學的教學過程讓學生有一個充足的自我思考空間,針對學習的關鍵環節,帶動學生積極參與,同時要提高數學探究過程的質量。通過觀察、操作等數學探究性學習過程,提高初中數學教學有效性。課本中“做一做”、“想一想”、“議一議”、“操作與思考”、“嘗試與交流”、“思考與探索”、“拓展與延伸”、“數學實驗室”等欄目,為學生提供了參與數學教學的空間和條件,為教師進行探究性教學提供了很好的平臺。例如在“平行四邊形”這一課時,可這樣設計:①課前讓每位學生準備兩個完全相同的不等邊三角形紙片;②教師問:能否用這兩個三角形拼成平行四邊形?如果能,共能拼出幾種?請畫出示意圖。再探究:為什么拼出的是平行四邊形?③觀察這些平行四邊形,從對邊、對角、鄰角、對角線、對稱性等方面來嘗試歸納它的特征。讓學生真正體驗、探索了知識的發現、發展過程。
二、初中數學教學中注重探究性學習內容
1.形成性探究是指針對教材內容,把一些知識形成過程的典型材料,設計為探究性問題:這些材料可以是數學概念、公式、定理、法則的提出過程;結論的推導分析和論證過程;知識的發生、發展和形成的過程;解題思路的探索過程;解題方法和規律的概括過程等。例如方程的概念教學,傳統的方法是給出方程的定義,然后給出若干式子讓學生判別哪些是方程。探究性學習的做法是,先給出若干式子,然后讓學生觀察,找出其中的一些共同特點,如一部分式子是等式,一部分式子是代數式,在等式中又有一部分是含有未知數的,這樣我們就把這一種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
2.建構性探究是指要立足于引導學生在理解數學知識的基礎上,建立知識系統和網絡,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這個過程應讓學生自主完成,它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體系的認識,為培養創新思維打下良好的基礎。例如,在學習“三角形內角和”這個內容時,教學中最常見的學生動手操作方式就是學生在教師的提示或要求下,用量角器先量出三角形的每個內角,然后相加,從而得出“三角形內角和是180°”過樣的結論,用現代直觀性教學的認識觀,我們不禁要提出這樣的問題:學生除了獲得這個結論外,還獲得了什么?如果讓學生認識其他諸如四邊形、五邊形……邊形的內角和,學生只能用動手量這一方法嗎?實際上,教師完全可以不作要求或提示,只提供材料(大小不等的三角形和不同種類的三角形),由學生主動去解決所面臨的問題。這樣,學生不但會用量角的方法(一種最簡單的一般性方法),可能也會用剪拼的方法(一種數學中特殊的化歸方法)。這樣,學生不僅僅獲得了所要的結論,也掌握了一種數學認識中最常用的思想方法——化歸法。以后學四邊形內角和知識,完全可以化歸為兩個三角形,五邊形內角和的認識,完全可以化歸為三個三角形……等等。
開展探究性活動要從教材內容、教學設施;學生能力等實際情況出發,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探究性學習內容要由淺入深,結合學生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有計劃地進行;教師的指導也要由多到少,逐漸過渡到學生的自主探究。
三、初中數學探究性學習中應注意以下問題
1.探究性學習不能只有形式,探究性問題的設計要合理。探究的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自主地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標新立異。在探究過程中,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教師如果為了提高速度,則“欲速而不達”,要給予學生自我思考的空間和時間,恰當地點撥。
2.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探索,允許學生出現錯誤。只要是做一件事請,就難免出現錯誤,教師在給學生一個學習空間的時候,要允許學生進行大膽的嘗試,學生即使犯了錯誤,也要給予包容和原諒,這才能夠不斷地鼓勵學生探尋知識、搜索答案,以后避免更多的挫折和失敗,提高學生的自信力,相信自己的能力,使他們有更大的勇氣投入到探究活動之中來。
3.在探究性學習中,教師既要借鑒“啟發式教學”的精華,同時又要防止把探究性學習同化于“啟發式教學”。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教師如果不加以任何的點撥與啟發,很可能造成一部分學生的探究漫無目的,不得要領,教師也難以完成教學任務和實現教學目標;但如果啟發過多,則探究失去了實際意義,學生的探究變成了教師的探究,這樣就容易養成學生的依賴性,阻礙了學生思維的發散與創新。
總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是新世紀數學改革的一個重大舉措,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是我們數學教師面臨的一次機遇與挑戰。探究性學習還存在許多問題值得我們去思考,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