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煜 顧麗琴
[提要] 在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指引下,我國的扶貧工作取得輝煌成就,但仍然面臨著艱巨的任務。本文針對宜春市萬載縣黃茅鎮軍屯村現狀以及脫貧的影響因素,從精神幫扶、智力幫扶、基礎設施幫扶、產業幫扶等方面出發,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軍屯村;精準扶貧;對策
基金項目:九三學社江西省參政議政課題(九三贛發[2018]20號);華東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本科生科研項目課題(經管[2018]10號)
中圖分類號:F323.8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8年8月16日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國扶貧工作開展得如火如荼,并取得明顯的成效,惠及了最需要幫助的9,000萬人。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減貧人口最多的國家,為全球減貧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但是,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地域面積廣、社情民情復雜,目前尚有7,000余萬貧困人口。這剩余的貧困人口多為貧中之貧、困中之困的赤貧人口,家中成員或患有長期疾病,或患有智力障礙,或年老體弱,或交通不便等諸多原因。如今剩余的貧困人口,在原有的“大水漫灌”的扶貧方式下,很難真正擺脫貧困,要解決“如何識別貧困戶”、“貧困根源是什么”、“如何進行幫扶”、“幫扶措施是否有效”等問題,精準扶貧就顯得尤為重要。
為助力國家扶貧政策,華東交通大學上下聯動,充分發揮學校的資源優勢,“一對一”精準扶貧宜春市萬載縣黃茅鎮軍屯村。軍屯村地處宜春市萬載縣黃茅鎮西北山林深處,受地理、歷史、自然、人文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后,老百姓物質生活水平較低。面對時間緊、任務重、范圍廣的精準扶貧工作,如何做到精準到村、精準到戶、精準到人,解群眾之所需,忙群眾之所急,圓群眾之所盼,成了軍屯村政府的首要工作。
(一)軍屯村人口現狀。軍屯村近3年來人口一直保持在1,300余人,340余戶;97%以上的人口從事種植業,只有2%左右的人口從事養殖業。種植業以水稻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有竹子、玫瑰等;養殖業以散養雞、鴨、羊、蜂以及兩處集中養牛基地為主;外出務工人數380余人,主要從事煙花爆竹等工作;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人數截至2018年5月只有7人,中專學歷的只有17人,高中學歷人數30人,中小學學歷320人,無學歷人數占到73%(見表1);全村共有58戶建檔立卡戶,其中五保戶26人、低保戶57人、計生困難戶16人、優撫對象5人、貧困學生89人。貧困戶人均最低收入3,021元。因病致貧的14戶,因災致貧的2戶,因無勞動力致貧的17戶,因缺技術致貧的25戶。(表1、表2)
(二)軍屯村基礎條件
1、土地和道路條件
(1)土地利用率不高。軍屯村地處宜春市萬載縣黃茅鎮西北山林深處,位于湘贛邊界,北接湖南省瀏陽市小河鄉,轄區面積9,220km2,其中山地面積8,177km2。村中丘陵和平地等比較適宜生產生活的面積僅占全村土地面積的11.3%,山地占比88.7%,由此造成軍屯村在土地利用上的巨大障礙,致使農戶經營艱辛、農業經營規模小、農業生產效率和農業經營收入低下,大量的土地資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山中的竹子、中草藥等資源未被開發。
(2)道路崎嶇。軍屯村多為山地,從鎮上到村里為盤山公路,約半小時車程,路面較窄、較陡,雨季容易發生滑坡等自然災害;山上岔路較多,容易走錯路。由于軍屯村經濟發展相對緩慢,區域財政主要依靠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缺乏財力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目前還有些村道路尚未硬化,如前往比較著名的金鐘湖就有將近3公里的路面沒有硬化。
2、網絡覆蓋和快遞點情況
(1)網絡覆蓋不全。由于受到經濟發展水平、交通環境、地理因素等客觀條件的制約,現代網絡建設模式無法充分展開,導致了軍屯村中手機信號差,甚至一些地方還沒有4G覆蓋,這不僅不便于村民們的日常生活,而且網絡作為電商和物流發展的基礎設施,如果形成短板的話將大大阻礙電商發展。
(2)快遞點未形成。由于軍屯村地廣人稀,村民們網上購物或銷售農產品比較分散,缺乏規模效應等,快遞公司的物流配送業務目前只到鎮里,農村電商物流存在“最后一公里”問題。目前,軍屯村中暫無營業的快遞點,既不便于物資流通,也難以發展電商。盡管村中有一個快遞點已經建成落地,但因缺乏運營快遞點的技術人員而無法經營。在村民知識水平普遍較低的情況下,普及網絡購物和移動支付有一定的難度,培養技術人員則更難,使得建成的快遞點未能投入真正的運營。
3、產業發展情況。軍屯村歷來產業發展基礎較為薄弱,近些年來,村里的油茶林、玫瑰花、黃牛等項目雖有所發展,但是對扶貧就業、脫貧致富的帶動作用還不明顯。農村產業化發展水平依然較低,仍以糧食生產為主,經濟作物的種植較為分散,組織程度低,承受市場風險能力較差。同時,由于特色產業與傳統農業相比,發展油茶林、高山茶葉等種植特色產業,稻田魚、黃牛等養殖特色產業和金鐘湖等旅游特色產業需要的投入較大、管理水平要求較高、收益時間周期較長、市場相對較遠以及風險相對較大,農村地區缺乏高水平的技術人才,高科技種植和養殖、深加工技術得不到有效推廣和運用,致使這些產業盈利能力不強、發展動力不足,沒有形成規模效應。(表3)
(一)思想觀念未能轉變。在與村干部和群眾交談中,發現有些貧困戶雖有脫貧的愿望,但由于畏懼困難,害怕失敗,脫貧主觀性不強,對發展生產存在為難情緒,缺乏主觀能動性,“等、靠、要”思想較嚴重。有的甚至缺乏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思想和勁頭,不思進取,無心脫貧。
(二)文化學歷層次低。文化素質普遍偏低,目前軍屯村人口中初中學歷及以下的占96.0%,高中學歷(中專、職高)占3.4%,大專學歷及以上的僅占0.5%,特別是貧困人口受教育程度嚴重偏低,大多為文盲。首先,文化學歷層次低導致貧困人口中絕大多數選擇在家耕種勞作,無法發展個體經濟、尋找其他謀生手段,而依靠體力勞動獲得的微薄收入,僅能自給自足;其次,文化學歷層次低,導致學習能力差,接受新科技、新思想的能力差,無論是思維方式、生產方式還是生活方式都跟不上時代發展,造成生產效率低下;再次,發展高附加值的產業項目對專業知識水平的要求更高,低層次的文化學歷水平使得很多扶貧項目無法得到充分落實,或夭折,如黃牛養殖、中草藥種植等;最后,在我們的實地走訪中,低智能的人數為數不少,嚴重影響當地的生產發展。
(三)勞動力短缺。勞動力是脫貧致富最基礎的條件,也是家庭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但在我們調查走訪的貧困戶中,平均每戶僅1名勞動力,甚至有些家庭中根本沒有勞動力。部分貧困人口患有慢性疾病或精神疾病,還有一些因意外事故或生病導致殘疾,致使勞動能力喪失,就醫成本上升。據調查,軍屯村的58戶貧苦戶中,因病致貧14戶,因災致貧2戶,因無勞力致貧17戶。除此之外,由于軍屯村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產業發展緩慢以及勞動力價格差異等多方面因素影響,主要的青壯年外出務工,剩余留守農村的大多為老、弱、病、殘、幼,不僅加深了生活的窘迫,造成老人和兒童不能得到很好地照顧,形成了惡性循環,更主要的是缺乏學習和利用科學技術的能力,致使在農村產業發展過程中,人力資源缺乏,無法將現代化的產業技術、新型化的種養殖知識、互聯網營銷理念等等運用到精準扶貧過程中,產業發展仍然以傳統種養殖業為主,且產業結構較單一,根據貧困人口現狀分析結果顯示,從事第一產業的人口占比高達97.7%。
(一)精神幫扶。當前,很多貧困戶在思想層面上沒有高度的認識,“等、靠、要”的思想仍然固態化,我們在開展扶貧工作時,不僅要關心困難群眾的生活,重視物質上的幫扶,更要重視思想上的幫扶,幫助他們擺脫精神貧困,增強戰勝貧困的勇氣。
1、思想引導。校領導、村干部聯動,深入開展干部講政策、專家講理論、群眾講故事活動。充分吸納村干部、脫貧攻堅幫扶干部、致富能人等參與,組建宣講小分隊,走進軍屯村家家戶戶開展心理疏導、心靈關愛、愛心幫扶等宣講活動。特別對于那些喪失信心的貧困戶,宣講團成員要與他們“補感情”、“拉家常”、“交朋友”,講清講透扶貧政策利好、現場傳授脫貧致富經驗。扶貧干部也結合自身職能,深入開展黨的十九大精神和扶貧政策宣講,傳達黨中央及各級黨委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信心和決心,傾聽軍屯村貧困群眾的精神需求,幫其疏導不良情緒,培育積極健康樂觀的生活態度。
2、文化熏陶。在我校協助軍屯村建起的集中安置點,投入一批戶外運動健身器,并在其基礎上打造文化廣場,讓村民在此運動健身、跳廣場舞等,充實村民們的文化生活,陶冶情操,促進鄰里和諧。同時,也可以打造“鄉村舞臺”等平臺,開展文化惠民演出、文化志愿服務等活動,以脫貧政策、脫貧致富典型事跡等為素材,編排群眾喜聞樂見的舞蹈、小品、快板等文藝節目,不僅為貧困群眾送文化服務,更為群眾種下文化種子。
3、典型帶動。楊書記的油茶林種植項目及以鐘醫生為主的玫瑰花農業合作社項目對軍屯村脫貧起到模范帶頭作用。他們不僅自己脫貧致富,還大力發展合作社,帶動更多的貧困戶脫貧致富,成為了貧困戶致富帶頭人。軍屯村可以以他們的事跡為貧困群眾樹立標桿,引導貧困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靠辛勤勞動改變貧困落后面貌。積極宣傳,樹立脫貧致富的典型和標兵,利用榜樣的力量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引路開道,深刻激發他們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
(二)智力幫扶
1、教育扶貧。教育扶貧對象主要是貧困家庭的子女。進一步完善智力扶貧制度,如對貧困家庭學生給予生活補助、助學貸款、捐資助學、幫扶制度等。確保貧困農戶子女不因經濟原因而輟學,要使他們有學上、上好學,提高文化素質和智力水平,阻隔貧困代際傳遞。
2、技能培訓。針對無智力障礙的中青年貧困人群開辦各類技能培訓,提高他們創業、就業的技術含量,為他們走上創業致富的道路找到突破口,促使收入“水漲船高”;為貧困戶提供一定的專業技能培訓,讓他們掌握一定的技能,配合一定的扶貧優惠政策,使他們更好地對接需要技術要求的扶貧項目,如黃牛養殖項目、油茶林種植項目、中草藥種植項目等,讓每一個貧困戶都能在扶貧惠農政策中獲益,更好地實現脫貧。
3、校村合作。加強校村合作人才培養基地、實習基地建設,鼓勵并支持貧困地區適齡勞動力參與進來;邀請熟悉農村工作的專家學者和經濟管理方面的教授帶隊深入軍屯村進行全面調研,鼓勵師生把軍屯村作為貧困山村脫貧路徑研究課題,進行分析研究并提出脫貧致富措施,用專業智慧參與脫貧攻堅;引導院校科技資源與軍屯村資源優勢的對接及集聚,大幅度提高貧困群眾的科學素質和優勢產業的科學生產技能;利用學校的教師及學生的專業知識,幫助軍屯村村民成立農產品電商合作社,通過線上訂單、線下對接的形式,讓軍屯村的黃牛、黑山羊、麻雞、稻田魚、蜂蜜、玫瑰等農副產品走出去,并通過線上平臺吸引外界的人走進軍屯村,欣賞大自然的風光、呼吸大山中的新鮮空氣、體驗農家生活等。通過這些方式激活軍屯村村民致富光榮的激情,讓村民由“你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的本質性的轉變。
(三)基礎設施幫扶。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沒有道路,農民的農產品走不出去,外面的人和物走不進來。所以,要在摸清軍屯村的情況、了解基礎設施現狀的前提下,先將最缺、最差的基礎設施進行修建、改建和完善。同時,還需要分批分步解決交通、供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制約問題,治好脫貧工程的“硬傷”。
1、加快建設鄉村道路。集政府財力、社會資金及村民資金三方合力,加強軍屯村公路基礎設施建設,盡快改善通行條件,提高通行質量。一方面要完善村中路面硬化工程,將遺留下來的泥濘道路硬化,尤其是通往可利用資源的地區,如金鐘湖要盡早完善,讓美麗的金鐘湖的資源優勢發揮出來;另一方面要固化路邊山體,以防山體滑坡,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在基本道路條件得到完善、村集體經濟得到一定的發展的基礎上,可以進一步拓寬和延長鄉村道路,使軍屯村初步建設形成外接大通道、區域可循環的農村道路網絡體系。
2、完善農村電網工程。過去幾年,軍屯村基本上實現了電網工程的全覆蓋,家家戶戶都已經接通了生活用電,但是部分地區尚未接通生產用電,電網工程還不能夠完全滿足生產供電。軍屯村應充分發揮已建成的光伏產業,加快完善軍屯村的電網工程,配套好基礎設施建設,為區域產業發展做好準備。
3、推進通訊設施建設。目前,軍屯村4G網絡覆蓋范圍和網絡質量還有待進一步擴大、提升。軍屯村應整合移動、聯通、電信三大通訊供應商專項資金,與中國鐵塔公司協調溝通,爭取通訊基礎設施改善項目的投資,通過新建拉遠基站、新建網絡光纖+WiFi信號等工程,實現4G網絡覆蓋,確保全村范圍內均有通信信號,村陣地、村民集中安置點以及村民活動中心信號良好。
4、推動快遞點落地運營。一方面要加快培養運營快遞點的技術和管理人才,使快遞點得以盡快正式運營。除了依托商業網點,還可考慮建設由鄉村干部、種養大戶、進城務工人員等構成的農村兼職快遞配送員隊伍,提高流通效率;另一方面要強化村民們對電商的認識,為其提供計算機知識技能培訓,培養農村電商人才,鼓勵通過網絡創業就業,為發展電商打下基礎,使得快遞點能夠合理發揮作用。
(四)產業幫扶
1、種植養殖業。立足全村的實際,因村制定產業發展規劃。選擇有市場發展潛力、附加價值高的種植項目,如油茶林項目、高山茶葉項目、玫瑰花項目、生姜項目等,組建種植類專業合作社,擴大種植面積,形成規模種植,引導企業入村、農戶入股,形成種植、深加工、銷售一條龍的產業鏈,以此帶動更多的貧困戶脫貧致富。在重點發展上述種植項目的同時,進行廣泛調研,積極與異地的優選項目、有價值且風險小的種植項目合作,如中草藥項目,這不僅可以有效利用農戶的山林等閑置的自然資源,如有效益的話還可吸引外出務工的青壯年回村投身軍屯村的建設中。
“生態農業”是新型農業發展方向,大力推廣生態養殖的農副產品,符合現今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需求,在我國擁有著潛在的巨大市場,有很好的發展前景。在發展種植項目的同時,軍屯村可以運用循環經濟理念,大力發展生態養殖項目,如稻田魚、雞、鴨、黃牛、黑山羊等,形成套種套養的生態農業。
2、生態旅游。軍屯村所在的黃茅鎮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素來有“小南京”之稱,也是遠近聞名的花炮之鄉、武術之鄉、儺舞之鄉。黃茅鎮有八景,分別是鐵山古廟、云峰巖洞、高峽平湖、金鐘落湖、杜平將軍陵、觀音降巖、泉塘涌珠、涼傘古樟,其中金鐘湖和杜平將軍陵便坐落于軍屯村。依托于黃茅鎮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加大軍屯村生態旅游扶貧開發力度,因地制宜地發展以金鐘湖和生態農業為主的旅游資源,與黃茅鎮旅游資源協同發展,通過宣傳推介來擴大對外知名度和影響力。
同時,加強旅游配套設施建設,鼓勵各類主體參與鄉村旅游扶貧項目開發經營。培養創建一批有特色、有帶動力的農家樂、民宿等旅游產品,將旅游與特色農產品結合,利用當地獨特的自然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與花炮加工產業相結合,發展觀光休閑、種植養殖體驗、手工齊全的旅游產業體系。
3、農村電商。大力推廣電商“O2O”營銷模式。發展電商可以帶動軍屯村的種植、養殖以及旅游業的發展。但是發展電商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建設,一是要促進農產品規模化生產,提升農產品競爭力,如大力發展油茶林種植特色產業,鼓勵貧困群眾擴大油茶林種植規模,提升農產品的規模效益和市場競爭力;二是要促進軍屯村農產品品牌培育,以品牌帶動產業發展。加大農產品品牌培育力度,鼓勵軍屯村立足傳統農業優勢,深入挖掘資源潛力,積極開展特色品牌,特別是農產品“扶貧品牌”的培育和塑造;三是要加快農產品物流設施建設,解決交通、網絡等物流基礎設施的短板,逐步完善物流系統;四是要建立人才培育體系,既要引導貧困群眾深入了解電商、學習相關知識技能,也要吸引更多青年人才回流,培訓互聯網知識和基礎技能類,參與電商扶貧。采用“O2O”營銷模式,農戶生產的農副產品可以直接通過互聯網賣給終端消費者,避免了傳統農產品銷售模式中商販壓價收購、抬價銷售帶來的“價賤傷農”的不利因素,使農戶獲得更高的利潤空間。
本文立足于軍屯村的人口現狀、基礎條件、產業發展情況,通過對脫貧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從精神幫扶、智力幫扶、基礎設施幫扶、產業幫扶等方面出發,提出對策建議。在接下來的扶貧攻堅工作中,學校與軍屯村應整合各資源,形成推動精準扶貧工作的強大動力,努力實現軍屯村在2019年上半年全部脫貧致富的目標。
主要參考文獻:
[1]王慶華.精準扶貧必須注重思想幫扶[N].安陽日報,2017.9.28.
[2]安曉.扶起貧困群眾“精氣神”[N].張掖日報,2018.6.8.
[3]陳緒華,梁曙光.“兩個課堂”助創業“三個對接”促脫貧——洪湖市專項技能培訓驅動就業創業精準扶貧[J].中國就業,2016(12).
[4]閆翠香,丁新泉.基于產學研合作的實習基地建設探討[J].寧夏農林科技,2012.53(8).
[5]沈荔芳.馬頭村貧困狀況調查與灌陽縣扶貧攻堅思考[J].廣西經濟,2016(1).
[6]傅白樺.扶貧攻堅要創新思路因地制宜[N].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6.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