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晶晶
摘 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原因就在于“三個倡導”來自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來自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自于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偉大復興的奮斗歷程,來自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只有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統一思想和凝聚力量,從而順利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傳統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9-0024-03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就是全社會共同認同的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盵1]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盵2]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守我們的價值體系,堅守我們的核心價值觀”[3],號召“我們要從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戰略高度,持續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作為一項根本任務,切實抓好。”[4]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精神體現,它來自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來自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自于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偉大復興的奮斗歷程,來自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
一、“三個倡導”直接來自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了要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包括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吧鐣髁x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5],“是我國指導思想、共同理想、民族精神、道德觀念的集中體現,是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國家軟實力的客觀需要。”[6]
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決定了其性質和發展方向。馬克思主義中提到關于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構想,在那個社會里,物質財富極大豐富,沒有階級,沒有國家,因此沒有壓迫,人人平等自由地發展,人人相親相愛,勞動成為人們生活的第一需要,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前提條件,思想境界極大提高,這些都可以體現在“三個倡導”中的富強、民主、平等、自由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不斷探索的過程中形成的,是號召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精神旗幟。這個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定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它把國家的發展、民族的振興和人民的幸福有機結合,形成強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從而為實現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凝魂聚氣。我國在五千年的發展中形成了偉大的民族精神,如愛國主義精神、愛好和平、勇敢勤勞、誠實守信等等。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我們形成了與時俱進、開拓進取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規范了人們的行為。它要求人們熱愛祖國服務人民,人人團結互助,辛勤勞動,誠實守信,遵紀守法,這些旗幟鮮明地指出我們要提倡什么,為人們提供基本的行為規范,為公民道德建設樹立了標桿。
由此可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三個倡導”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各個方面都有體現,“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根本性質和基本特征,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
二、“三個倡導”來自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民族擁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習近平指出:“我們的民族是偉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發展歷程中,中華民族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7]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
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傳統文化在治國理政方面,強調“德治”“禮治”,提出“民貴君輕”“天人合一”“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等等。從個人的修養方面,中華傳統文化強調“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君子坦蕩蕩”“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與人為善”“言必信,行必果”,強調“不患寡而患不均”“扶貧濟困”,強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這些思想都是我們獨特的、在生活中會自覺運用的價值理念,毫無遺漏地都體現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三個倡導”中。因此,我們“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盵4]離開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三個倡導”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個人、家和國有機統一,正如“三個倡導”將國家、社會、公民結合起來一樣,我們要從傳統文化中繼承和發揚精華的東西,“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地創新?!盵4]
三、“三個倡導”來自于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懈奮斗
中國古代擁有著燦爛的文明、輝煌的成就,自秦漢大一統以來,中華民族就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創造出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都是世界前列的。但自近代以來,晚清政府懦弱無能,外國的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國門,從此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遭受著外國的肆意踐踏,中國人民奮勇反抗,揭開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篇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8]
鴉片戰爭一聲炮響,英國侵略者打開中國大門,從此后,各個帝國主義國家紛紛卷入瓜分中國的戰爭中,中國人民也走上了探索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繁榮富強、人民生活幸福的征程。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反帝反封建的農民運動,他們代表農民階級的利益與封建勢力和外國勢力英勇斗爭。其制定的《天朝田畝制度》《資政新篇》,充分體現了農民渴望平等的思想,但是該運動以失敗告終。隨后封建地主階級想通過“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實現國家的富強,但是由于主張“中體西用”,未能觸及腐朽的社會制度也未能成功。資產階級的改良派主張實行西方的君主立憲政體,改革中國的封建政治制度,但因把希望寄托于無實權的光緒皇帝,觸及封建保守勢力的利益而失敗。緊接著資產階級的革命派肩負起民族民主革命的重任,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在“三民主義”的指導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民主革命,并且最終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中華民國,推翻了封建專制統治,使得民主共和深入人心。但是勝利的果實隨后被袁世凱篡奪。俄國十月革命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從此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1919年爆發了五四愛國運動,中國工人階級登上了歷史舞臺,揭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隨后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工人運動相結合,產生了新的政黨——中國共產黨,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目煥然一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展土地革命,找到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在抗日戰爭中,中共號召建立最廣泛人民參與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體現了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優良傳統精神。在抗戰勝利后,我黨代表人民提出“和平、民主、團結”三大口號,號召建立聯合政府,保障民主。毛澤東非常重視民主,在與黃炎培的談話中非常自信地指出:“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9]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同志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偉大勝利,廣大勞動人民真正站起來成為國家的主人,實現了人民民主。隨著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產生了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標志著我國法治進程的展開。在當時還提出了要實現農業、工業、交通運輸業和國防的四個現代化的目標,充分體現我們要追求國家的富強和人民的幸福。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我們探索出了適合中國建設的正確的道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說的:“偉大的事業,源于偉大的夢想。經過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國人距離自己的夢想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如此接近。很少有民族,能像中華民族那樣,歷經苦難與輝煌;也很少有國家,在持續奮斗中,始終堅持同一個夢想”[8]。
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英勇奮斗的歷程,無不體現著追求國家的富強、民主,社會的自由、平等,人民的愛國主義情懷。從這個意義上,“三個倡導”正是來源于此。
四、“三個倡導”來自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
從改革開放開始,我們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實現了巨大的歷史性飛躍,開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具體來說,就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之所以取得了偉大的勝利,歸根到底就是因為: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我們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公民的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巨大的成就。在經濟上,我們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通過加強和改善政府宏觀調控,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全國各族人民共同享有改革發展的成果。在政治上,我們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發展,實現了社會的安定團結、各族人民團結和睦。在文化上,我們大力發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大力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在社會建設上,我們注重改善民生,努力形成民主法治、誠信友愛、安定有序、公平正義、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和諧社會。在公民建設上,強調加強公民的道德建設,尤其是“三德建設”,即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的建設。“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這二十字是對公民道德建設的基本要求。
由此可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經濟的發展使得國家不斷富強,政治上更加民主,國家法治建設不斷邁上新臺階,社會更加公平正義,人人自由平等地發展,通過道德教育,公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得到增強,人人團結友愛,這些都與“三個倡導”相呼應。
五、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必須凝聚中國力量?!盵10]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發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的強大思想武器就是“三個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們要用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不懈奮斗、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凝練出的“三個倡導”來匯聚人心,“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用十三億人的智慧和力量匯集起不可戰勝的磅礴力量”,從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發展,進而在建黨100周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在建國100周年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5-05.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習近平.堅定制度自信不是要故步自封——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的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14-02-18.
[4]習近平.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N].人民日報,2014-02-26.
[5]胡錦濤.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1-10-19.
[6]胡錦濤.在紀念中國科協成立5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8-12-16.
[7]習近平.習近平等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2-11-16.
[8]習近平.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2-11-30.
[9]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習近平.必須凝聚中國力量實現中國夢——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閉幕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