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靜
【摘要】目的:探究路徑化疼痛管理對老年髖部骨折患者應激反應和髖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方法:選取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于我院治療的老年髖關節骨折30例患者為對照組,選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于我院治療的老年髖關節骨折30例患者為觀察組。對照組采用常規模式,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路徑化疼痛管理干預,觀察兩組手術前后應激反應指標、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結果:觀察組術后應激反應指標水平低于對照組,術后不同時間段,觀察組髖關節功能獨立性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老年髖部骨折患者實施路徑化疼痛管理干預,可有效緩解患者應激反應,提高髖關節功能恢復效果。
【關鍵詞】髖部骨折;老年;路徑化疼痛管理;應激反應;功能恢復
【中圖分類號】 R27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9-006-01髖部骨折時伴有神經系統損傷,常伴有劇烈疼痛,同時疼痛也是影響患者術后應激反應和髖關節功能恢復的重要因素[1]。對髖關節骨折患者疼痛管理是圍術期護理的主要內容,由于患者年齡較大,影響患者對疼痛的表達能力,鎮痛方案無法及時實施,從而影響患者術后康復[2]。基于此,對我院收治的30例老年髖關節骨折患者實施路徑化疼痛管理護理方案,旨在討論該護理方案對患者術后應激反應和髖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于我院治療的老年髖關節骨折30例患者為對照組,選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于我院治療的老年髖關節骨折30例患者為觀察組。對照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60-83歲;平均(7234±717)歲。觀察組男14例,女16例;年齡60-86歲,平均(7314±821)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對比性。本研究已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且入選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圍術期護理工作,包括健康宣講,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進行疼痛記錄,每日進行一次疼痛評估評分≥4分,給予患者相應的鎮痛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路徑化疼痛管理,具體如下:①圍術期護理:手術前,記錄患者各項生命體征,根據患者認知程度進行疼痛教育,消除以往的不能耐受才使用鎮痛藥物的觀念;手術日,告知患者疼痛特點和規律,當VAS評分≥4分時,醫師采取相應鎮痛措施,同時記錄患者生命體征、預防并發癥;術后第1-2d,醫護人員加強疼痛教育,鼓勵患者進行早期康復鍛煉,消除其抵觸心理,并進行疼痛評分;術后3d至出院前1d,患者患肢出現腫脹,告訴其該階段恢復特點,加強早期康復鍛煉,盡早減輕患肢腫脹和疼痛使患者早日康復。②疼痛評分及治療:術前每天進行至少兩次疼痛評分,術后1周內每天至少3次疼痛評分,VAS評分<4分給予精神安慰和注意轉移緩解患者疼痛,VAS評分≥4分采用相應的鎮痛治療,并記錄給予藥物30min、1h時疼痛評分。
13評價指標①應激反應:于手術結束當天,抽取患者外周血5ml,放置離心機中,2000r/min離心處理,保存上清液,采用全自動生化儀檢測患者外周血應激指標,檢測方法采用ELISA法,包括腎上腺素、去甲狀腺素、腎素。②髖關節功能恢復效果:采用功能獨立性評定量表(FIM)[3]對患者手術前、術后1周及術后2周髖關節功能獨立性進行評分,總分126分,分數越高表示功能獨立性越好。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以百分數和例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應激反應觀察組在術后應激反應指標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
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髖關節骨折治療后采用常規護理模式,患者缺乏主動疼痛溝通,易出現疼痛不能耐受時才告知護理人員,不利于鎮痛方案實施,且在護理過程中患者疼痛評定不嚴謹,易造成治療技術性失誤[4]。有效的護理干預,并進行及時鎮痛治療,利于術后應激水平降低和髖關節獨立性功能恢復。
路徑化疼痛管理是一種科學、規范的護理模式,避免護理人員機械執行醫囑,充分發揮在護理過程中主動性,通過對患者臨床癥狀的分析制定合理專業的護理方案,提高患者臨床康復效果[5]。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應激反應指標水平低于對照組,FIM評分高于對照組。表明髖關節骨折患者圍術期實施路徑化護理模式優于常規護理模式,可有效緩解患者臨床應激水平,促進髖關節功能恢復。相較于常規護理,路徑化護理模式注重護理人員專業性,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使用適當的語言對其進行專業的疼痛教育,講解鎮痛的必要性,增加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利于護理工作的開展。根據患者臨床癥狀,制定規范的疼痛路徑管理計劃,及時進行疼痛評分,嚴格記錄相應的鎮痛執行方案和實施時間,護理人員積極與患者溝通,促進護患關系,增加患者康復信心,使其疼痛程度積極表達,醫護人員及時給予鎮痛治療,減少疼痛,促進血液動力學恢復平穩,降低疼痛對髖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術后根據患者疼痛評分,盡早開展合理的康復訓練,以促進髖關節功能恢復[6]。通過路徑化護理模式的干預,及時有效的采取鎮痛治療,從而減少患者負性情緒,促進患者康復出院。
綜上所述,老年髖部骨折患者實施路徑化疼痛管理干預,可有效緩解患者應激反應,提高髖關節功能恢復效果。
參考文獻
[1]王佳歡,劉雨,魏革文.血液透析患者合并老年髖部骨折的護理[J].中日友好醫院學報,2017,31(5):325-325
[2]潘迎春.規范化疼痛管理模式在老年髖關節置換術患者中應用的效果[J].安徽醫學, 2015,36(7):901-903
[3]王建勝,李學東,杜世新.膝關節損傷評定量表的簡介及應用[J].國際老年醫學雜志, 2010,31(6):283-286
[4]張慶芬,張冉,何苗,等.我國圍術期疼痛治療及管理現狀調查[J].中華麻醉學雜志,2017,37(12):1409-1413
[5]張詠梅,梁旭.綜合護理在老年髖部骨折中的應用[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7,17(9):1400-1401
[6]趙晶晶,史玲美,褚佳.四肢骨折患者的路徑化疼痛管理[J].護理學雜志,2017,32(10):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