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鳳華 張文躍 宋義勇 徐湘雯
【摘要】目的:探討抑郁癥血清瘦素水平及其治療前后血清瘦素水平變化。方法:選取住院首發或復發近三個月內未用過藥物治療的30例抑郁癥患者設為患者組,30例職工體檢設為對照組;患者組常規口服抗抑郁藥治療,觀察6周。于治療前及治療6周末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17)評定抑郁情況;患者組于治療前及治療6周末,對照組于入組時采用放射免疫法檢測血清瘦素水平。結果:抑郁癥組治療前血清瘦素水平與治療后及正常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而抑郁癥組治療后血清瘦素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抑郁癥組治療前HAMD-17評分與治療后評分比較有統計學意義。結論:抑郁癥患者血清瘦素水平較健康者低,在抗抑郁治療后瘦素水平升高,瘦素可能參與抑郁癥的病理生理功能。
【關鍵詞】 抑郁癥;血清瘦素;漢密爾頓抑郁量表
【中圖分類號】R749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9-067-02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來自江蘇省太倉市第三人民醫院2014年1月-7月心身科住院的患者。入組標準: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1]抑郁癥診斷標準。符合入組標準共30例(研究組),其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齡18~68歲,平均年齡(363±89)歲,體重(651±75)kg。取30名我院工作健康成年人設為對照組。入組標準:①血常規,心,肝,腎功能等各項檢查均無異常;②無精神分裂癥,抑郁癥,酒精和藥物依賴病史。其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齡20~60歲,平均年齡(343±76)歲,體重(630±8.5)kg。兩組性別、年齡,體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獲得本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并得到患者及其監護人的知情同意。
12方法
121治療方法患者在入組后,按入組時間順序隨機分配口服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治療劑量20-40mg/日,從10mg/日根據病情逐漸增加到40mg/日)(治療劑量10-20mg/日,從10mg/日根據病情在一周內逐漸增加到20mg/日)或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治療劑量75mg-150mg/日,從75mg/日根據病情逐漸增加到150mg/日)(治療劑量40mg-60mg/日,從20mg/日逐漸增加到60mg/日)單一抗抑郁治療,療程為6周。整個研究期間不合并任何其它抗精神病藥物可給予支持性心理治療,對于存在嚴重失眠者,可以合用常規劑量的苯二氮類助眠藥。
122臨床評定以Hamilton 抑郁量表(HAMD-17)為臨床癥狀評定工具,在入組基線時及治療后第6周評定抑郁狀況。測評時按入組時間順序統一由經過專業培訓的兩名精神科醫生在病房的專門心理治療室測試,每次評定30分鐘。同時治療前及6周后常規檢測血尿常規、肝腎功能及心電圖。
123標本采集所有對象均按實驗時間睡眠(21:00—6:00),在凌晨6:00由護士在微弱的燈光下抽取靜脈血,肝素抗凝。患者組于治療前及治療6周末各抽血一次,健康對照組于入組時抽血一次。應用瘦素放射免疫分析藥盒競爭法測定血清瘦素水平。
13統計方法采用SPSS130進行統計處理,記量資料用(x±s) 表示,采用成組t檢驗組間和組內差異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抑郁癥組與對照組血清瘦素與HAMD-17評分比較抑郁癥組治療前血清瘦素水平與治療后及正常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抑郁癥組治療后血清瘦素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抑郁癥組治療前HAMD-17評分與治療后評分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3討論
最初認為瘦素只來源于脂肪組織,然而現在大量證據顯示瘦素及其受體在中樞具有廣泛的分布[2],實驗研究發現長期慢性應激下可以降低大鼠血中瘦素濃度,外周和中樞給予瘦素可以在動物模型上發揮抗抑郁作用[3]。本研究發現抑郁癥組與健康組瘦素水平比較,抑郁癥組血清瘦素濃度低于健康組,藥物治療6周后患者的HAMD-17總評分明顯下降,患者的抑郁焦慮情緒明顯好轉,治療后血清瘦素水平有一定程度的升高,但仍低于健康對照組。一方面說明體內瘦素水平的變化可能反應抑郁癥患者的病情,另一方面瘦素可能參與調節抑郁癥的某些病理生理功能的變化和抗抑郁藥物的某些作用環節[4]。
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評估了抑郁發作患者治療前后2個時相點的血清瘦素,沒有定期監測。進一步探討血清瘦素在抑郁癥治療過程中的作用及相互作用的關系,有待進行大樣本量的平行對照研究,以進一步驗證抑郁癥與血清瘦素水平的相關性。
致謝:我院精神科學術委員會張文躍主任指導修改,特此致謝!
參考文獻
[1]勒自斌,趙后鋒,朱相華,等。五羥色胺轉運體啟動子區基因多態性、應激事件與抑郁癥的相關性[J].精神醫學雜志,2014,27(6):434-436
[2]劉玉局,馬海波,趙蓓,等。瘦素受體基因3057G/A多態性對老年抑郁癥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的影響[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2,21(11):1014-1016
[3]趙會芬,劉躍剛,孫振濤,等。血清瘦素水平與首發抑郁癥關系的研究[J].齊齊哈爾醫學院報,2015,36(2):184-185
[4]何曉華,王昭,廖敬良。抑郁癥患者血漿瘦素水平與抑郁癥狀的相關性研究[J].精神醫學雜志,2015,28(4):271-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