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移動互聯時代下,教育與互聯網的融合產生了新的學習模式--碎片化學習。碎片化學習模式有其自身的優勢與不足,它能否與傳統課堂教學的相互補充,彌補二者存在的缺陷,提高教學質量與學習效果,這是教育者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
關鍵詞:移動互聯;碎片化;系統化;學習模式
從2015年作為中國“互聯網+”元年以來,到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計劃,再到2016年“互聯網+”入選十大新詞和流行語。“互聯網+”以跨界、創新、重塑、開放、共享的態勢,已經融入居民生活、工作、學習的各個方面。近年來互聯網與教育的融合也成為了教育界的熱門話題,互聯網教育的普及勢在必行。根據中國互聯網協會互聯網教育工作委員會與知萌咨詢機構聯合研究完成的《2017-2018中國互聯網教育發展趨勢報告》數據顯示,我國已經實現互聯網教育規模達三千億,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1.44億,其中手機在線教育用于達1.2億,增長率22.4%。隨著PC端用戶數量趨近飽和,移動互聯正在蓬勃興起。對移動互聯背景下學習模式的探索是實踐中需要迫切解決的一個問題。
一、碎片化學習的概述
移動互聯學習中最常見的現象就是碎片化學習,它是與系統化學習相對于的一個概念,目前還缺乏統一的定義。傳統課堂教育,是學生在課堂中、老師的引導下,從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實踐課,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中完成專業知識的學習,是一項系統化的學習過程。而碎片化學習,是學生在業余時間,根據自身學習需求,利用網絡與移動設備,獲取碎片化信息并加以加工轉化,收貨有價值知識的過程。碎片化學習中傳播的知識往往具有信息量小、容易理解、更新快、時效性強、呈主題化的特征,因為這種類型的知識能在快節奏的今天獲得用戶的青睞
二、移動互聯背景下碎片化學習的優劣
(一)移動互聯背景下碎片化學習的優點
1.靈活化。移動互聯下的學習,需要智能設備接入網絡,選擇教育類APP或網站進行學習。隨著4G網絡、無線WIFI的普及與降價,智能手機、平板電腦質量的升級,移動互聯的學習,帶給用戶的最大體驗是學習的靈活性,學習將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用戶選擇碎片化的時間,選擇需要學習內容,完成碎片化學習,提高時間的利用效率。這種學習方式最大的降低了學習成本,包括時間成本、經濟成本等。當今社會生活結構快,知識更新快,要掌握最近的知識,就要不斷給自己充電,碎片化學習整好可以滿足這個需求,迎合并且制定個性化的學習方案。
2.多樣化。用戶根據自身的需求,選擇相應的學習內容,既能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的知識,又能因材施教,提升個人的綜合知識水平。碎片化知識點往往內容比較淺顯、邏輯性不高,沒有過多專業背景的人也能看懂。它回避了系統化教學中線性的結構,只是圍繞某主體展開,簡化了學習的難度。這樣就讓一部分有其他愛好的同學,能自學其他學科的內容。學生的發展是多元的,課堂教學內容只是教育的一個部分,通過個人自發的碎片化學習,學生吸收有興趣的信息,對綜合素養的提升起到了積極作用。
3.前沿化。碎片化學習跟傳統課堂學習相比,傳遞的信息更新、更快,代表了研究領域的前沿與熱點。傳統課堂教學的內容,往往比較陳舊,教材一成不變,內容枯燥無味。通過碎片化學習,學生對學科領域當下的研究進展有了最新的了解,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有利于緊跟時代步伐,從歷史與現在的眼光來看待知識,對知識演進與豐富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移動互聯背景下碎片化學習的缺點
1.非系統性
移動互聯學習模式在帶來靈活性的同時,也同時造成了知識學習的非系統性。學生利用零散時間、個別知識點的學習,難以連貫、完整、系統的對學科有整體的理解和把握。網絡中的知識具有內容短、傳播快的特點,打破了傳統教材書中中章節的線性結構,這種學習方式弱化了章節的關聯性,學生難以對知識進行整體梳理。
2.知識質量參差不齊
網絡教學資源數量龐大,來源渠道眾多,但是質量難以保證。這些知識往往匯集成短小、精煉的文字、圖片、視頻、微課等形式呈現出來,卻難以讓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忽視了學習基礎的培養。教學資源質量缺乏統一的標準,學生難以區分優質和劣質的教學資源,對學生時間、精力、自信心、學習效果等都有不利的影響。
3.缺少學習監督
目前的教學類APP有些沒有設置學習監督功能,學生可以任意選取教學章節、內容進行收看,對于學生是否完整地學習該課程沒有考核與監督。也有部分APP設置了防拖拽、防跳躍、闖關的課程模式,但也存在手機播放某內容,學生并沒有學習的現象出現。缺少監督,是移動互聯學習與傳統課堂教學中一個重要區別。在缺乏監督和督促的環境中,學生的學習效果難以達到應有的效果。
4.學習效果低下
學生在網絡中搜集到零散的知識,在自學或者缺乏監督的情況下,難以將零散知識整理成完整、系統的內容網絡,學習效果低于傳統課堂教學。在面對碎片化知識時,學生會被誤導學習內容以數量取勝、沉迷形式、忽略基礎、缺乏思考,觀看大量教學微課或視頻內容,減少了動筆練習的機會,造成學習效率低下。網絡學習中,充斥了這種誘惑,如果學生被無關內容吸引,如打游戲、網絡社交、網購等,這些都會偏離最初的學習目標。在學習毅力不堅強的情況下,部分學生不但沒有學習到有用的知識,反而浪費時間、虛度年華。
三、移動互聯背景下學習模式的構建
(一)系統化學習與碎片化學習并用
在移動互聯發達的今天,傳統課堂教學與移動互聯教育都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方式。傳統課堂模式,更凸顯學習過程的系統性,在有教師、學校的監督與考核下,學生對課程有完成的理解與掌握,大部分學生能向著既定的學習目標前進。碎片化的學習方式更靈活,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移動互聯為學生提供了最新、前沿的研究內容,學生可以有針對性的收看相關知識,豐富課外學習。那么系統化和碎片化兩種模式的并用,二者在學習成本、效果、環境、方法、形式、效果上將起到互相補充、相輔相成的作用,協調好二者的關系顯得尤為重要。
目前的主流教育思想,認可系統化教學與碎片化教學的混合教學模式。但在實踐中,線上內容僅停留在布置作業、課程簽到、信息發布、資料下載等方面,并沒有對移動互聯教學中本質的部分加以體現,還存在對課程內容、教學對象、課后反饋、信息交流缺乏足夠的認識。
系統化與碎片化學習的結合,根據學科性質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如理工類課程,需要大量的邏輯推導、演算、證明,每個知識點環環相扣,思維縝密。說明這類課程需要一定的知識背景才能完成學習,那么零散的知識,難以取代傳統課堂教學。所以,對于理工科課程,可采用以系統化教學為主,碎片化教學為輔的方式。碎片化教學針對小測試、完成作業、信息反饋、評價打分等方面。重點發揮教師課上的引導作用,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思維習慣和專業操作,建立正確的知識體系。而文科專業,可以增加碎片化學習的比重,這類學科結構相對松散、評價手段多元,具有碎片化學習的優勢。在學生具有相關學科專業基礎課知識的前提下,引導學生課前利用碎片知識預習,與課上知識整合、加工、分析、處理、得出結論,培養學生構建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自學能力,同時完成課程內容的內化過程。
(二)構建知識框架
在利用碎片化學習之前,學生應對具體課程有整體的知識框架的把握。就好像蓋樓房,先蓋框架,再建內部具體設施。所以,要更好的搜集、吸收互聯網中的知識,學生需要提前預習和把握課程的全貌,這樣才不會在零散的知識中迷失方向。在構建好框架后,學生可以針對具體章節或內容,開展網絡教學知識的學習,對無關的內容進行剔除,也防止學習內容的重復與交叉。當全部內容學習以后,在回顧課程框架,進行總復習,提高學習效率和效果。碎片化的內容或教學平臺,具有信息豐富,但不深入;娛樂化功能突出,缺乏教師的有效引導。學生在碎片化學習前,對課程整體的框架構建,以及課后的知識回顧,才能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碎片化的知識,更適合解決有個具體問題或者知識點的補充與復習。在遇到具體知識點時,碎片化學習對某個知識點的講解,對學生來說的必要的。所以帶著具體問題,找到相關的碎片化知識,進行知識的補充,快速地解決問題。比如PS軟件應用、溝通技巧,這些內容需要學生及時性的學習。
(三)適合碎片化教學的內容
不是所有課程都適合碎片化教學,一些信息量大、邏輯性強、理論性強的內容,往往需要沉浸式閱讀,深入思考,這類知識比較枯燥,難以通過碎片的形式展現給學生并獲得用戶的青睞。為了迎合用戶的喜好,碎片化知識承載的信息量有限、淺顯易懂、圍繞某主題展開,那么這樣的內容就難以挖掘背后深層次機理和忽視學生的思考。
適合的內容也需要利用網絡信息的方式進行重構。如通過微課、慕課、資源共享課、講座、電子版圖書、期刊、報紙等形式,對應知識屬性,選擇適當的形式,對教學內容進行準確的表達。
四、結論
移動互聯時代的出現,為教育提供新的可能性。為學校、教育工作者、學生、教育類公司提供了利用移動互聯實施碎片化教學的契機與挑戰。本文從理論角度分析了碎片化學習的特點、優勢與不足,碎片化與系統化教學的混合運用模式,以及碎片化學習模式的構建。移動互聯時代的碎片化學習是一種學習手段,與傳統課堂的系統化教學不是對立的關系。二者要相互補充、取長補短。在圍繞提高學習效果和學生素質的中心下,碎片化學習在網絡日益發達的今天,一定會發揮提升學習效率的巨大作用。
參考文獻:
[1]李延軍,馬志慶,范磊.移動互聯+中醫藥混合學習模式的應用研究[J].中醫教育,2018,37(02):12-15.
[2]孫玲,于廣華,王庭之,秦紅兵.移動互聯網環境下高職教育個性化學習模式的探索研究[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7,26(01):57-62.
[3]尹曉琦,楊玉東,皇甫立群.基于移動互聯環境的自主協同學習模式探析[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6(12):66-67.
[4]蔣倩.基于移動互聯網絡環境的大學英語協作學習模式研究[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6,31(05):47-49.
[5]張麗娜,王真富.移動互聯環境下混合式學習模式的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6(06):12-14.
[6]魏珺.基于移動互聯的英語語音自主學習模式研究[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14,29(06):54-58.
作者簡介:
蔡璐,女,遼寧沈陽人,遼寧金融職業學院講師。
*基金項目: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職業技術教育分會2017年度課題:基于“互聯網+”的高職學生學習模式研究(GZYYB2017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