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演變,高校的不穩定因素也在逐漸增加,國內高校突發事件的發生頻率也相對較高,這給高校管理帶來了不小的挑戰,也對高校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需求。如何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系統的高校突發事件應急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有利于提高校園安全管理的科學化、制度化和規范化程度,使對校園安全的監測、考核、評比更加定量化。
關鍵詞:高校;突發事件;應急能力
高等學校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為社會輸送人才的基地,也是千萬家庭孩子取得成績和進步的期盼地,在現今的中國國情下,高等學校發生的事件得到了全社會的重視。同時,由于高等學校的特殊情況,高校學生人數眾多,學生處于性格還不夠穩定的時期,因此高校的突發事件不但無法避免,還牽動的社會、政府以及千萬家庭的心。因此,提高高校對于突發事件應急能力對于維護校園穩定,降低人身財產損失具有重要的作用。
1強化安全管理,落實安全制度檢查
高校安全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到高校的許多部門,安全保衛處、后勤管理處、學生處、校醫院、教務處、宣傳部、網絡中心、校長辦公室等職能部門都參與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給高校的安全穩定帶來影響。因此,安全制度檢查就顯得更為重要,定期排查安全隱患,將檢測到的安全隱患進行進一步排查和整改,開展專項整治、摸底等活動,對各種不確定因素做到一經發現馬上控制,努力把安全風險降到最低,把糾紛矛盾盡快化解,將安全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可見,強化高校安全管理,落實安全制度檢查,對創造和諧校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充分掌握學校情況,設計合理應急預案
考慮到事件的突發性和緊急性,應對機制應當在突發事件發生之前進行制定。根據對學校情況的掌握,在對本校基本情況進行調研的基礎上,堅持預防為主的原則,制定一套符合校史校情的科學、合理、完備的應急預案,并對應急預案跟蹤考察,根據實戰情況不斷的修訂和完善,讓突發事件的應對工作有根可循,有據可依。同時還要嚴格按照工作預案明確責任分工,劃分各部門具體職責,充分考慮各方力量,讓各部門形成聯動機制,通力配合。
3健全組織體系,構建應急互動網絡
對于突發事件的應對,各高校都有應急預案以及組織機構,但國內高校極少有應急預案的常設機構,大部分都是應急預案的工作小組,或是突發事件發生后臨時成立的應急小組,小組成員也是臨時調撥的,這樣的成員組成是非正規且不具有專業性的,缺乏處理突發事件的經驗。建議有條件的高校建立常設機構來應對突發事件,這一常設機構負責高校內所有突發事件的預防、應對和恢復,從長遠來看這是一種趨勢也是一種必須,而現在還不具條件的高校,更應完善突發事件小組的組成,同時,高校應當集合多方力量,構建應急互動網絡,聯合校內外力量,尤其是政府、社會媒體、家長等力量,集聚人力、物力、財力來處理突發事件。
4開展交流培訓,加強預案演習
高校以往的安全教育已經不能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針對實際情況,要及時進行學習和培訓相關安全教育知識。高校應該開展系統的應急培訓,一方面是培訓管理者對于應急預案的了解及如何啟動如何開展的培訓,另一方面是培訓師生掌握突發事件的應急知識,這一項要積極同衛生、安防部門的合作,開展具有專業性的培訓、學習和交流活動。
高校的突發事件的培訓與演練往往是我國高校較為不重視的一點,國外很多高校,尤其是日本的學校,對于實戰演習十分重視,雖然學校對學生都會進行突發事件的知識教育,但是真正的操作與演習確相對甚少。安全演習可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當危險真正來臨時緊急自救、互救技能就可以直接轉化為突發事件安全逃生技能。而很多高校的實戰演習局限于火災、地震演習,而突發事件涉及方方面面,演習也應涉及包含廣泛,例如開展如學生的自殺、刑事案件、食物中毒、校園交通事故等等實戰演習。
5建立信息監測制度,加強隱患信息收集
安全類的突發事件可以通過安全制度檢查來將危機扼殺在搖籃里,而群體性事件、學生自殺、刑事案件等許多類型的突發事件則需要靠建立一套完備的信息監測制度,通過多渠道信息的收集,將隱患的火苗撲滅。建立健全突發事件的預防監測機制要結合高校實際,做到安排有序,可建立起自下而上、特事特報的上報制度,建立教師、學生信息員多渠道信息收集制度,建立網絡監測、輿情管理等監管制度,相關人員得到信息后要立即上報突發事件處理機構或小組,立即啟動預警系統,作好預防和應急準備,做到能夠及時發現潛在的隱患以及隨時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
6建立良好的機制,加強溝通管理工作
良好的溝通機制,可以使學校領導、應急管理者同師生之間的溝通更加通暢。我國大部分高校在溝通上并沒有建立起一套良好的溝通機制,這就會導致突發事件發生前潛在危險信息不能及時上傳到學校領導和應急管理者那里,而突發事件發生時,學校領導和應急管理者又不能第一時間了解事態的發展情況,進而就不能進一步的進行下一步的指揮工作,如果事態不能及時的得到控制和遏制,那么就會造成事態的惡化,損失的加劇,因此,高校應當建立一套橫向、縱向的多渠道,通暢的溝通機制,從部門到部門,從學生到老師,從普通員工到學校的管理者,再從管理者到具體的職能部門的溝通機制,使得師生和學校管理者,管理者和職能部門都能順利溝通,撲滅危機的火苗。
參考文獻:
[1]李曉云.感悟和諧文化構建與和諧校園建設[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6):176.
[2]丁烈云,楊新起.校園突發事件應急管理[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49.
[3]郭正賢.高校危機管理的探索[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65.[7]
張成福.公共危機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與中國的戰略選擇[J].中國行政管理,2003(7):6-11.
作者簡介:
張俊秀(1981.6-),女,漢族,大慶人,助教,主要從事個體防護、公共安全、應急演練及應急管理體系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