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省直第二醫院(450000)廖月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為臨床上發病率較高的一種疾病。本研究對三維超聲斑點追蹤技術在冠狀動脈病變的診斷[1]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詳細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60例冠狀動脈病變患者分兩組:單支病變組29例,男19例,女10例,年齡51~75歲,平均(58.5±4.3)歲;多支病變組31例,男18例,女13例,患者年齡53~77歲,平均(62.2±4.9)歲;同時取30例正常人為對照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51~76歲,平均(63.4±5.1)歲;組間基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較。
1.2 方法 ①儀器 選用PhiliPsie33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選用X5-1三維全容積探頭與S5-1二維探頭,頻率分別設置為1.6~3.2MHz、1.4~2.8MHz。②方法 連接三導聯心電圖,取患者左側臥位,在心尖部、胸骨旁利用探頭取心尖部四腔、兩腔、左心長軸觀;同時取二尖瓣水平、乳頭肌水平、心尖部左室短袖觀,獲取二維超聲圖像。然后在心尖部置入探頭,調整參數,獲取心尖四腔、兩腔心觀及左心長軸觀圖像;叮囑患者長吸氣,然后屏住呼吸,對4個心動周期圖像進行采集,構成左心室三維全容積圖像。③圖像分析 于脫機模式下,利用3D-STE分析軟件對三維容積圖進行自動切割,取合適的左心室長軸切面,并對心內膜及心外膜界限進行描繪。對心輸出量(CO)、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左心室舒張末期容積(LVEDV)、左心室收縮末期容積(LVESV)、每博量(SV)、球形指數(SPL)等指標進行測量;并分析左心室整體縱向應變(GLS)、整體徑向應變(GRS)、整體周向應變(GCS)、整體面積應變(GAS)等技術應變參數[2]。
1.3 統計學分析 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資料,計量與計數資料行t與Χ2檢驗,并以一元線性回顧分析方式進行分析,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附表1 三組一般參數比較

附表2 三組技術參數比較

附表3 CO、LVEF與技術應變參數間的相關性分析
2.1 三組一般參數比較 三組在CO、LVEF、LVEDV、LVESV、SV、SPL等指標間均無明顯差異性(P<0.05);與對照組相比,單支病變組與多支病變組患者E/A均顯著下降(P<0.05);見附表1。
2.2 三組技術參數比較 單支病變組與多支病變組各項技術參數水平與對照組比較,單支病變組與多支病變組比較,各項參數比較均存在差異性(P<0.05);見附表2。
2.3 CO、LVEF與技術應變參數間的相關性分析 經相關性分析顯示,CO、LVEF與各參數水平均呈負相關(P<0.05),見附表3。
本研究顯示三組在CO、LVEF、LVEDV、LVESV、SV、SPL等指標無明顯差異性(P<0.05);相比對照組,單支病變組與多支病變組患者E/A均顯著下降、各項參數水平均存在明顯差異性(P<0.05);單支病變組與多支病變組患者比較,各項參數比較均存在差異性(P<0.05);且LVEF、CO與各參數水平間呈負相關(P<0.05)。表明三維超聲斑點追蹤技術能有效反映冠心病患者心肌應變情況。